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规划计划 > 内容

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层面探究高校师德建设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4 06:11:24     阅读:


  [摘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是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入手,阐述了心理健康对师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并在分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层面优化师德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李玉霞(1976- ),女,山东东营人,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秘书兼人事秘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7)刘晓波(1971- ),男,安徽广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江苏 南京 210044)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2009~2011年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以构建教师健康心理为突破口,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5-0060-02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已经成为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即师德。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势必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反思高校部分教师师德水平低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对师德的影响
  
  教师品德是教师个人在职业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经常的、稳定的、一贯的、共同的倾向,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教师的品德是已经内化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是外部师德教育和内部(主观)因素(即教师的心理状态)的统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形成什么样的教师品德以及是否能形成稳定的、高尚的教师品德。
  (一)积极影响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体验到教师的关爱和愉悦的情感,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这种良性循环对高校师德建设来说是必要的,它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意识,提升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认知,而“角色观念、角色评价等角色意识直接影响着师德的发展水平”。
  (二)消极影响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下降,还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对师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学生心存偏见,认为学生智力水平低,不堪造就,当教师的这种心理状态在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时候,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求知欲望。二是情绪失控,学生往往会成为教师的“出气筒”。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不仅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三是教师不思进取,急功近利,缺乏敬业精神,如教学科研活动中存在一些不严肃或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可见,师德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就不能离开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同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推进同样需要师德建设的扶持。因此,如何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这个层面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目前,有很多高校教师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莫名的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情绪失调等。目前,由南阳师范学院课题组完成的《河南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再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27%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些教师中有23%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的教师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2%的教师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份调查报告中,在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被测的3046人中,有2077人心理症状呈阳性,占总人数的68%,其中,中度以上者占总人数的16%。由此可见,高校教师普遍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目前呈现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心理倦怠
  “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或当外界压力过大,超出个体承受的极限时,就会渐渐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称之为“职业枯竭”。陷入“职业枯竭”的高校教师在面对教学科研工作时总是感到身心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教学上固守陈旧的教学思想,科研上满足于已有的科研成果,故步自封。
  (二)自我效能感降低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一种是否对自我认同的心理状态。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教师的成就感降低。同时,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一些教龄短、学历低、不自信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
  (三)心理障碍发生率高
  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承受,身体上感觉疲累,心理上厌恶工作,就会产生应激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自社会、生活、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加大。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四)心理亚健康状态呈扩大趋势
  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目前,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呈扩大趋势。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通常表现为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持续的焦虑、失眠等。这种状态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但长期的压力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自杀。
  
  三、以教师心理健康为突破口,优化高校师德建设
  
  (一)在教师心理健康的层面上解决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
  造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教师的职业性质、工作任务、心理素质、生活方式等有关。因此,要解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两个方面进行压力调适和心理健康维护。
  1.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维护。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规定强化师德教育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标志着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纳入高校师德建设中,并成为高校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再只是学生,还包括教师。第二,高校要为教师“减负”。高校要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需要,尽可能满足高校教师在学历进修、业务提高等方面的需要。为教师合理安排工作量,制定符合大多数教师利益的考评机制,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少一些刚性的行政命令,多一些柔性的人文关怀,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第三,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师德建设中要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教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其增强心理调适和心理承受能力。

《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层面探究高校师德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层面探究高校师德建设.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