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规划计划 > 内容

高等教育投资金融化问题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2:58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kjdz/kjdz201318/kjdz201318102-1-l.jpg
  摘 要 人力资本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等院校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基地。本文剖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弊端,强调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金融化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金融创新方法以增加财政性投资之外的投资,保持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教育投资 金融创新 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亚当·斯密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有相似之处并指出:教育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正如工厂能通过购买新机器等物质资本提高自身生产能力一样。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采用工资劳动简化法测量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认为学校教育和知识进展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且无论学校教育多低只要教育水平得到很快的提高,那么该时期内,它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舒尔茨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分开,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以及教育资本收益率来测量教育的经济效益。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美国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利润增加是前者的近5倍。2001年崔玉平采用丹尼森的算法——教育综合指数法计量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 48 %。胡永远、刘智勇(2004) 用崔玉平的方法计算出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一个多百分点。高等教育作为一项资本,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所谓金融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总值与经济产出总量比值的提高过程及趋势。经济金融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趋势。教育投资金融化则是伴随着经济金融化过程,教育投入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的增加过程及趋势。其过程首先是教育投资的货币存量,然后是非货币金融工具快速增长。
  2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中国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为全能型政府,政府包揽教育的一切事项。高校都是公立的,教育经费由政府划拨,教师由政府调配,学生由政府招收,毕业生由国家统一按配额就业。学校是政府的机构,不具有自我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负担过重,体制过于僵化,发展日趋受限。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也渐渐从单一的政府为主改变成政府、社会、受教育者个人及高校自身为主的复合式投资模式。
  其中,国家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一批公立高等教育并提供一定的财力政策支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体情况及当年预算,由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共同为高校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用于高校的正常运作。目的是培养更多知识素质水平在义务教育水平之上的人才用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长足的发展。保证在知识经济社会力不因人才因素而受制,延缓发展速度。
  受教育者为满足自身的高等教育个人需求,按照成本分担原理为接受高等教育而支付一定的学费。学费即可以理解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高校利用知识渊博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及现有的科学技术设备承担着一些研发项目,在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的正常运营分担一定的成本。
  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从成本分担理论来看,谁受益谁买单。其也应为高等教育分担一定的成本。我国利用教育费附加税来对在城市和县城凡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就实际缴纳的三种税税额征收的一种附加,附加率是3%。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各个因教育而受益的单位和个人承担部分的教育成本。但需要具体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单独的高等教育只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就2006年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统计情况可知,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3025185万元,占国家教育财政性教育总经费的20.5%;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2468488万元,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21.5%;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为2343257万元;社会捐赠经费为194839万元;事业收入为12910354万元,其中学费和杂费为9060664万元;其他教育经费为2104017万元。公立高等教育学费从2000年的21.09%上升到2005年的31.05%,年均增长1.66%。从以上数据可知,公立高校的教育经费,政府投资的比重最高,政府投资和受教育者个人支付的学费仍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虽然学费收取的增加能够弥补一部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短缺,但是若大幅度提高高校学生的学费势必增加学生家庭负担,引起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选择另外的方法来解决财政性经费短缺的问题。
  2.2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偏低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度教育个人需求,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的规模。在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突破了15%,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真正进入了大众教育。
  表1:2002-2008年高等教育报考人数、招录人数、录取率
  从上表可知我国的高等学校每年的招录人数成较快的上涨态势,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生均占地、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预算,每增加一名学生需要增加投入4.5万元人民币左右。以此来计算2002年-2008年新增的投资应为829.35万元,923.40万元,1012.05万元,1027.35万元,162万元,121.5万元,144万元。从以上数据来看,虽然从2004年后新增投资金额呈下降趋势,但是因为我国政府一般性预算规模偏小且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尚未调整到位,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规模相对是偏低的。
  3 利用金融工具支持高等教育投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现有的各方投资者已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这时,投资渠道为高校和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解决途径,如常见的助学贷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及高校的校办企业在获取资金支持方面的优势。但总体来说,金融支持的覆盖面不广,力度不大。

《高等教育投资金融化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等教育投资金融化问题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