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演讲致辞 > 内容

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成因解读及化解途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5:54     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较快、政府财政性投入不足、学费提高受政策的制约、多渠道筹资的激励性财税政策作用有限等因素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紧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方式应坚持“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积极筹措并举”的思路,具体包括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促进社会捐赠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利用税收手段筹集专门的财政资金、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及科研服务收入等对策,以便使高等教育早日走出经费拮据的困境。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教育经费
  中图分类号:G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3-0171-06
  收稿日期:2011-03-10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教育财会科研项目(10JC006)
  作者简介:但锋,男,陕西安康市人,陕西师范大学财务处副研究员。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历史跨越的背景下,资金紧缺仍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高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部分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经费的数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积极拓展经费来源,做大学校收入蛋糕已成为各高校共同致力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从政府投资高等教育入手,分析我国高校经费紧缺的原因,提出扩大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对策和思路,使公共财政政策更加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要求,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为高等教育投资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按照是否具有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以把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这就为科学地划分政府职责和协调利益分配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极大地影响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实践,使得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与其职责范围之间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公共支出的效果,满足具有不同消费和投资偏好的社会成员对各种公共产品的需求。
  高等教育因不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而成为混合物品即准公共产品。如受高等教育规模的制约,高校的招生人数是有限的,一些人一旦被高等院校录取而占用了高等教育资源,就意味着另一些人将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另外,高校通过制定较高的收费标准把一部分无力负担学费的人群排除在外。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个人获取稀缺性资源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个人将稀缺性资源转化为收入的能力,因而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社会收入分配状况。个人学历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已有研究表明个人收入水平与学历水平成正比。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且随着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会趋于公平。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本人和家庭受益,还会惠及社会乃至国家,可见,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效应。如果完全由私人承担教育服务费用,由于家庭在做出教育投资决策时,不考虑外部性收益,而只有在个人预期收益大于或等于其私人成本的时候才愿意付费,这将会导致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出现。高等教育如果纯粹由市场提供,就会导致低收入家庭的适龄人口缺乏收入保障,又不能在私人信贷市场上取得接受教育的基本费用,从而失去学习机会。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既是效率的损失,也是社会不公平的直接体现。美国经济学家福格尔对1870-1970年间英国和美国的基尼系数平均下降了大约1/3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强制性的中小学免费教育、对中高等教育的资助等政策起到很大的作用。只有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因为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大大提高人的可行能力②,因此由政府资助教育很有必要。出于合理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的目的,为了履行义务,政府都应积极介入高等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
  成本补偿理论认为,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予以补偿,而准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各方根据各自受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来进行补偿。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能给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预期收益。同时,高等教育还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提供这种服务还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收益。因此,为提供这种服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就不应只由家庭或政府单方面承担,而应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更为合理。已有研究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一般高于社会收益率,从而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个人应承担一定的费用。具体到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政府与个人如何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不仅要考虑受教育者家庭的收入情况,更应考虑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并结合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来定,但无论如何,只要政府财力尚可,就应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我国高校经费紧缺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费紧缺问题愈来愈严重,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段时期的热点问题。
  (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剧了教育经费的紧缺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招生数和在校生的规模都在持续增加。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超过了15%,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各类新生数量从扩招前1998年的215.75万人,激升至2010年的924.01万人。在校人数从1998年的642.98万,上升到2010年的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26.5%,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一方面符合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和经费的紧缺。

《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成因解读及化解途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成因解读及化解途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