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演讲致辞 > 内容

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5:50     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使应用型高等教育发挥作用为现实社会培养出适用的专业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比德国、英国、日本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以加快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1-0033-01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面临着新的定位和转变,尤其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否找出一条既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又能满足就业需求的道路,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结合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并借鉴国外成熟的发展模式,对于探寻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
  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典型的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注重课程体系结构,其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严格的考试制度三部分。在课程体系当中,理论教学内容较浅,但课程门类较多,考试要求严格,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同时,德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还十分注重与地区企业的合作,企业始终参与到高校整个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并由国家出台法律、法规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高校新生入学前需要在企业内接受一定阶段的实践培训,为理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学生的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问题。而且,高校还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与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并参与到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评定中,校企紧密结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英国的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建立了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普通教育在内的独特的证书体系,各种证书之间还可以相互转换。这一证书体系以及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促进了应用型高等教育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的学位课程一般是四年,其中第三年用于工作实践,工作实践通常由企业来安排,学生在实践期间也可取得相应的报酬。这种类似于“三明治”的课程形式,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但是,英国的校企结合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采取的是自愿结合的方式。
  日本应用型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源于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时开始的“实学”教育;第二阶段是二战后,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相结合、产官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是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各种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产官学一体化”的宗旨,是将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等科技资源快捷、便利、有效地转化给企业。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采取了重大措施,完善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促进科技发展这一过程。“产学研相结合、产官学一体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进程,把高校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的发源地。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虽然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理念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从数量转向了质量,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其二,研究型大学也逐渐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从单纯的高职高专培养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这就使得应用型本、专科院校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其三,许多应用型本、专科院校都是从教育大众化时期成立或发展起来的,由于其发展历史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教育的发展。
  二、国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启示
  德国、英国、日本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模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二是都是重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都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上,虽然这三种模式有着不同之处,但是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值得我国借鉴。其校企结合的培养方式有法律、法规为其保障,使企业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并在考核环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高校也能够根据企业的切实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以便为企业输送更有价值的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议,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很有限。而且,企业在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使得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环节脱钩,并不能培养出完全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以及在这一模式下的教学评估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等。但是,我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依旧受到固有教育培养方式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工读交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并没有突破原有的本科培养模式,却仍然尘封在原有的理论教育与适当的校外实习的传统教学思想中。
  日本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引入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并且加强了政府的协调功能,促使学界为产业界提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并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往,我国把应用型高等教育仅仅集中在高职教育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研究型教育为主。而日本的这一模式,为我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我国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思路
  第一,要转变现有的办学观念,明确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光仅仅局限在高职院校,要分阶层培养各种专门性人才,从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实际操作等层面分配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将培养对象充实到产业界的各个领域,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第二,要加强政府的协调机制,逐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产官学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政府的协调管理机制在高校与企业间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政府的参与,让产业界与学界的合作通畅。应当由政府出面为各个院校寻找合作企业,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以便使各种应用型人才真正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以及科研成果应用到自己的专业范围当中。第三,建立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是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条件。目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重“学术”、轻“应用”已经成为高校普遍现象,使得高校引进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历,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第四,适时调整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注重满足市场需求。第五,大力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把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张 亮.日本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2).
  [3]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责任编辑:金永红]

《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