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事迹材料 > 内容

浅论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6 06:06:35     阅读:


  (浙江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康德尔(IsaacKandel,1881-1965)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比较教育学家,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比较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比较教育》一书中,他完善了萨德勒开创的因素分析研究方法,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族性”等重要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康德尔;比较教育;民族主义;研究范式
  
  一、康德尔比较教育思想的形成
  
  1、时代背景
  康德尔的学术生涯集中在剧烈变动的20世纪上半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中,康德尔目睹了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这种疯狂的侵略性的民族主义使他改变了对民族主义良好的、乐观的态度,产生了失望情绪,他的比较教育思想也因此被刻上了时代变迁的印迹。到后来康德尔则干脆把民族说成是 “一个对本民族渊源持共同的谬见及对邻邦持共同的反感”的社会共同体,转而倡导相互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新的民族主义。
  战后迅速兴起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带来了教育的大发展、大变革,康德尔认识到,教育制度必须发展和扩大,以便担负起社会剩下的职能。家庭和家的性质变化是20世纪文化形式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妇女的解放让更多的母亲成了上班族,国家和社会希望给所有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的人生有良好的开端,因此很多新型的校舍和教室取代了过去的陈旧建筑,儿童的地位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另外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以及技术进步和工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他认识到延长青年的受教育年限的必要与可能,他认为这样除了使未来的公民或个人受到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培养外,还能培养他们更正确地使用闲暇时间的能力,这是政治背景和经济变化的结果。
  
  2、学科背景
  康德尔比较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就是他的导师萨德勒爵士。萨德勒在1900年一次讲演中指出:“力求发现什么是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中,都是实际存在的,它支撑着学校制度,并且使它具有当前的效率。”,他说的“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力量”就是告诉我们,“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当忘记,学校之外的事情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他们制约并说明校内的事情”。康德尔直接继承了萨德勒的观点,在他看来,“比较教育研究首先要求理解形成教育的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精神和文化力量,这些校外的力量和因素比校内事务更重要。”事实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曼彻斯特结识萨德勒开始,康德尔一直受其导师的影响,直至学术生涯的终结。
  另外他将自己相对主义思想的形成归因于狄尔泰的影响。他引用狄尔泰《关于建立普遍有效的教育科学之可能》这篇论文来支持他的观点:由于民族差异的存在,形成一种普遍有效的教育体制是不可能的。正如康德尔说的那样,“今天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在众多国家中普遍存在,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存在相通的原则,然而,由于传统、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差异,实际结果确相差甚远”。
  
  3、个人背景
  康德尔(1881-196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一个犹太人家庭。早年在曼彻斯特接受教育,并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学士、教师证书和硕士学位。19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比较教育,两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讲师,1915年升副教授,1923年,康德尔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研究所的教授,直到1947年从该校退休。
  康德尔是以采用历史方法研究比较教育闻名于世的,著作丰富,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24年开始任《教育年鉴》的主编,因受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44年停刊,这是康德尔对国际比较教育的重大贡献,是国际比较教育遗产中的一座丰碑。
  1933年,康德尔出版了他的著名代表作《比较教育》,集中反应了他的教育思想,这本书后来在比较教育学界奉为经典,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称该书是一部经典著作,对比较教育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建立成为一门学科作出了很大贡献,并说该书是作者光辉一生的一个里程碑。
  
  二、康德尔比较教育思想的内容
  
  1、目的论
  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按照美国的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论著的分析,得出比较教育的三个目的。
  第一,“报导——描述”的目的。比较教育能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如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师资培训等,这些不同国家的教育信息,可以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形成更加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康德尔认为,通过对这些“有效实践基础上的各种原理的比较”,我们可以反思和批判现有的教育思想观念,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及其基础的理解,促进自身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发展。他认为虽然事实的报导是不够的和有局限性的,但却是比较研究过程中必要的一步。
  第二,“历史——功能”的目的。按照康德尔的意见,比较教育不仅要描述事实,而且要说明特征。他指出,不应把教育作为孤立存在的事业来看待,它应同国家背景,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在他看来,不了解教育问题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就无法说明这些问题的原因,因而也无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三,“借鉴——改善”的目的。康德尔希望通过考察外国和本国的教育制度,增进国际的相互理解,让研究比较教育学的人们能够养成一种更可取的哲学态度,其终极目的不仅是改善本国的教育制度,而且要培养国际主义精神。
  
  2、方法论
  秉承萨德勒“校外的影响比校内的更重要”的历史主义观点,继承和完善了他的因素分析法,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族性”和“力量”与“因素”等重要概念,对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加深入的论证和说明。
  “民族主义”和“民族性”是康德尔比较教育思想的核心。民族性(national character)的概念,是萨德勒首先提出的,萨德勒认为,“国民教育制度是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民族性的一个确切标志”,“国民教育制度的一般形式和品质是由民族的历史和特性所预先决定的”。康德尔从这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也同样强调分析民族性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民族性概念相联系的另一重要概念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在《比较教育》的“导言”中,康德尔甚至认为“除非把握了教育制度的核心——民族主义,否则比较教育的研究是无意义的”。
  “因素”(factors)和“力量”(forces)是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另一对基本范畴。1928年,康德尔在《教育年鉴》中第一次提出“因素和力量”的概念,在《教育的新时代》一书中,他认为“比较研究,首当欣赏那构成教育制度之无形的精神和文化因素及学校事业以外的各种力量”。在康德尔看来,比较教育研究应当紧扣“因素和力量”这一对范畴,分析、比较和研究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校外和校内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3、民族主义理论
  康德尔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分析民族性和民族主义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民族主义是从一个文化共同体产生的以共同生活、自我意识和自我尊重为基础的精神特征,它是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最强大力量之一。康德尔认为教育本身就是在民族成员中传播和灌输民族主义的一种社会文化机制,教育应该培养对民族的忠诚感,而民族则是以君主、国家或者国家里的整个社区为代表。同时,康德尔也反对片面强调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危险性,强调比较教育研究在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促进民族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的观念和谐共存。

《浅论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论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