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事迹材料 > 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的高校德育定位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5 06:15:17     阅读: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观来定位德育价值体系,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举措。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以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来建构当代我国高校德育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核心价值 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7)05-0010-05
  
  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改变了我国人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实世界的生活图景。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使人们的存在成为了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发展空间空前膨胀,视域豁然开阔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多元价值取向对传统的价值模式提出了挑战。多元的主体价值观与我国传统的一元集体价值观成为了两难选择,生活价值观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观成为现实与理想相互背离的两极。高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缺位,这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核心价值的确立是高校德育定位的前提。在核心价值观缺位的氛围里,任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的企图都是不可能的。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上升为核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来定位高校德育价值体系,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举措。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以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价值观
  
  由于受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我国“左”的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忽视物质利益,只讲政治和阶级斗争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实恰好相反,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所谓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精神、利益决定思想为基本出发点,揭示当代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过程和目标,阐述当代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中的理想、信仰、人生和价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1)利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把思想和革命激情看成历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的唯心主义错误时说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在马克思那里,利益不是一种抽象观念,利益也不是边沁等人的功利主义的心理联想,更不是利己主义的个人私利,而是指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本内容的物质利益。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利益是生产力乃至社会发展的内驱力。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初动因,随着这种需要的满足,人们又产生精神生活等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创造满足“一切”需要的各种工具和方式,从而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3)利益关系是经济关系的表现,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矛盾。恩格斯说:“每一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不同社会经济关系的不同阶级都是不同阶级的利益关系的代表者,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共同体都是“虚假的共同体”,它们代表的都是少数人的利益,只有共产主义社会代表了全人类利益。(4)上层建筑的任务就是代表那些在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维护和调整一定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4]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是人们对利益和利益关系最基本的立场和态度,它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和前提。
  首先,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以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价值观。马克思说:“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5]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道德价值的基本问题。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道德价值作为实践精神,它与人们的利益、目的和理想的要求相联系,产生于人类利益“应有”与“实有”、“应当”与“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意识及其如何实现应当的要求。价值观最为核心的是如何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形成道德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观点。可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在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比如新自由主义代表哈耶克,为了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是形而上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绝对地看作是互不相容的两极,鼓吹个人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观。事实上,马克思从来没有从集体与个体、社会与个人的两极对立来谈论共产主义。马克思说:“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6]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生存方式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尖锐对立,因而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个人既摆脱了人的依赖性关系,也摆脱了物的依赖性关系,个人真正独立、自由地存在和发展自身,个人自我实现的形式就不再是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而是自我牺牲或自我奉献。这就是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都是由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在批判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时,马克思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7]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世界观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实际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对立的表现。这种对立的根源,决不能通过人的本性和个人的情感来认识。它的最终根源只能是在“一定的当然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内”。
  其次,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价值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为基本原理,阐述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后,说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问题是“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究竟是如何可能呢?马克思说:“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9]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以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生产为前提。在人类社会初期,也产生了单个个人的全面性,但那是一种没有丰富性的原始的动物式的全面性。在以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的关系。但这种异化的全面性同时也造成了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其次,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个人能力的发展。个人能力不是指单个人的自我发现的能力,而是指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要求物质生产的劳动不仅是具有社会性的劳动,而且同时是具有一般性和科学性的劳动。个人在这种生产劳动中,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10]个人个性的全面性实质就是个人作为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能力。个人能力的全面性意味着人们既摆脱了人的依赖性关系,也摆脱了物的依赖性关系,即实现了个人关系、个人交往的全面性。可见,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在前共产主义的“虚幻的集体”中,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不可能形成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它不仅不能使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甚至仍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妨碍个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比如,封建社会人对人的非人性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物和金钱的统治。 哈耶克把资本主义“虚幻的集体”中的个人主义看作是终极价值目标,显然是十分荒谬的。与此相反,未来共产主义联合体才是马克思所说的“真实的集体”。在那里,不再存在人对人、人对物的那种外部的非人性的统治关系,“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的高校德育定位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价值的高校德育定位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