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政策法规 > 内容

各章名词解释.doc|剪纸片名词解释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4 08:26:52     阅读:

第1章 :应激 1、 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强烈的内外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 全身适应综合征: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分三期),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甚至死亡。

3、 HSP:指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4、 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变化,这种蛋白称之为急性期反应釜蛋白。

5、 应激性溃疡:病人在遭受各种重伤、重病等应激后,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渗血、溃疡等,少数病人可出现出血、穿孔 6、 PTSD:是指创伤事件的精神后果,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等事件的严重情绪应激的一种延迟或持久的精神障碍表现。

第七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 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10mmol/L,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减少。

2、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以等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集体调节血浆渗透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mol/L 3、 水中毒: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导致大量水分潴留,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4、 超极化阻滞:超极化阻滞是指在急性低钾血症时,血钾浓度<2.65mmol/L,造成[k+]e减小,使得Em负值增大,Em与Et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导致骨骼肌兴奋性降低,患者出现肌肉松弛无力甚至肌麻痹的现象。

5、 去极化阻滞:指急性高钾血症时,因细胞内K+与细胞外K+浓度的比值减小,导致Em负值减小,使得Em接近或等于Et(-55~-60mV)时,胞膜快钠通道失活,致使细胞形成兴奋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患者出现肢体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甚至麻痹等现象。

6、 反常性酸性尿:由低血钾引起的碱中毒,由于尿液[H+]增加,尿液呈酸性,与一般碱中毒是有偏碱性尿不同。

7、 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因[H+]向细胞外转移及肾小管排[H+]减少,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尿液偏碱或偏中性。

第8章 :酸碱平衡紊乱 1、 固定酸:体内除H2CO3以外的酸性物质,不能直接转变成气体由肺排出,而只能经肾随尿排出体外。

2、 AB:实际碳酸氢盐。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实际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3、 SB:标准碳酸氢盐。全血在标准条件下(温度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PaCO2 40mmHg的气体平衡)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4、 AG: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5、 代谢性酸中毒:指细胞外液H+浓度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6、 呼吸性酸中毒: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CO2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PaCO2升高)为基本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失代偿时pH值下降。

7、 代谢性碱中毒: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8、 呼吸性碱中毒: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第9章 :发热 1、 发热:因致热原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2、 发热激活物:指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又称EP诱导物。

3、 内生致热源: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第10章 :缺氧 1、 缺氧:因供氧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 乏氧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 3、 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质或量改变,以致血液的携氧能力降低而引起的缺氧称血液性缺氧。

4、 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称为循环性缺氧 5、 组织性缺氧: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

6、 氧中毒:人体因吸入过多的氧气,造成器官功能及组织学上的病理性病变。

第12章 :休克 1、 休克: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脏器血液灌流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2、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组织与血液物质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

3、 无复流现象:指在输血补液治疗后,虽血压可一度回升,但微循环灌流量无明显改善,毛细血管瘀滞停止的血流仍不能回复流动的现象。

4、 MODS: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第15章 ARDS:由于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第16章 :心功能不全 1、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2、 低输出量性心衰:心排出量低于正常值下限。

3、 高输出量性心衰:因血容量增加或血流速度加快,静脉回流增加,心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

4、 紧张源性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舒张末期心腔容量负荷增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心肌纤维被拉长,心肌收缩力增加使心排出增加。

5、 肌源性扩张:心室继续扩张,肌节长度超过2.2um,,则心肌拉长不再伴有收缩力的增强称为肌源性扩张。

6、 劳力性呼吸困难:随体力活动而发生的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7、 端坐呼吸:心衰病人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 8、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夜间入睡后突感气闷被惊醒,端坐后咳喘缓解 第17章 :呼吸衰竭 1、 呼吸衰竭:当各种致病因素造成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 弥散障碍:由于肺泡膜面积介绍或者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3、 功能性分流:病变部分的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增加,使V/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参入动脉内的情况。

4、 死腔样通气:由于病变肺泡血流明显减少,而通气未相应减少,V/Q显著增加,使这部分肺泡的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

5、 真性分流: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

6、 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第18章 :肾功能不全 1、 急性肾功能不全:指各种原因引起双肾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2、 器质性肾功能不全: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病变而产生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3、 氮质血症:因肾脏不能充分排出代谢产物以及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致使血肿尿素氮、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升高。

《各章名词解释.doc|剪纸片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各章名词解释.doc|剪纸片名词解释.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