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经验体会 > 内容

浅谈基于学分互认的中外高校教育合作项目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5 06:18:59     阅读:


  一、前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部门愈加紧迫的任务。而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中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办学的模式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基于学分互认国际教育合作项目。通过相互承认学分和学分互相转移,国内高校在籍全日制学生,可先在本校学习若干年,而后转往国外有资质的相应层次合作高校继续攻读学位,通过中外两个不同学校的衔接学习,完成本科或硕士学位的学业并取得双方院校的毕业文凭和学位。通过推行“学分互认”,国内高等院校既可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有利于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又能促进国内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从而有效提升国内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对学生而言,不光可以通过缩短在国外学习的时间而大大节约留学费用,其发展的前景也比较广阔,进则可以到国外留学,退则可以获得国内大学文凭,因此备受学生青睐。
  
  二、基于学分互认的国际教育项目的独特优势
  
  (一)合作模式灵活多变且合作成功率高
  基于学分互认的合作模式通常有2+2,3+1,1+2+1(数字代表年数)等模式。如本科学历项目的3+1模式,前三年在中方院校学习,第四年可直接插入国外大学的三年级,只需再学一年就可获得中外双方的本科文凭。1+2+1 模式是国内一年,国外两年,最后一年再回国内学习,在国内获取文凭,同时国外大学也颁发相应得文凭。近年来,又出现更多的拓展形式,如3+2 模式,就是国内学习三年后,到国外读两年,毕业后可同时获得国内的本科文凭和国外的硕士文凭。
  中外合作大学在签署合作协议时可根据需要和双方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同的期限比例,有利于中外合作双方达成共识,合作成功率较高。外方合作学校因可从合作中获得优质生源,拓展其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因此对此种模式合作意向较强,主动性较高。而对中方合作学校来说,由于这种教育项目可与出国留学直接挂钩,对高考考生和家长有较强的吸引力,是招生竞争中的一个“亮点”,增强了其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
  (二)方便学生的流动
  合作双方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便于扩大学生去海外进修的机会,使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学生交流工作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国外拿学分,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三)中外双方教学优势互补
  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与国外大学相比具有相对优势,而外国大学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由于结合了中西方的教育优势,这种基于学分互认的教育项目创造了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并茂的教学风格,培养出继能较好地受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又能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学生就业及进一步深造的优势
  中外大学在签署学分互认合作协议时,在选择合作领域上遵循了一个对方专业优势首选的原则,因此,参加基于学分互认的国际教育项目的学生在选择国外学校时,可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的优势专业进行专业的择优选择。这就为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创造了最优的学术环境。
  此外,参加项目的学生在毕业时将获得中外高校颁发的双文凭,因其有在其他国家接受教育的经历,英语语言优势明显,在国外高校学习时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且掌握了比国内高校普通本科生更新、更全面的专业知识,使得他们相对于国内高校普通本科生来讲,在国内就业及到国外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要多很多。
  
  三、基于学分互认的国际教育项目发展建议
  
  (一)从简单“嫁接型”学分互认合作转入“融合型”合作模式
  目前很多基于学分互认的国际教育项目,前两(三)年在中方大学学习的课程全部以中方原有的课程为主,除了增加外语培训外,几乎没有引进外方课程和教师。外方学校承认学生在中方院校学习的学分,并且允许将之带到外方院校,继续完成第三年(第四年)的学业。这种合作其实只是一种简单嫁接型的学分互认,没有实质性的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而为了能全方位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需要把我方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如先行采取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引入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方式,并聘请对方教师来讲课。这之后,可再由中方教师组织力量,消化吸收这些外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待我方教师完全掌握了这些新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再相应地减少外教,由中方教师教授这些课程,最终实现使学生接受国内和国外两种文化的混合教育,成为融合中西方文化,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通过项目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学分互认的国际教育项目中外大学的合作一般先从联合培养学生开始,并逐渐将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和进修纳入到合作体系中,从而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长期合作,使合作双方实现双赢。中方高校通常以强化教师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业务能力为基本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到国外合作高校进修提高,开拓其国际视野,使其掌握双语教学技能,从而为学校储备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骨干师资力量。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教师创新能力的欠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缺乏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意识,这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出国进修还应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进修,而不是一般的高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班观摩一、二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并积极与外方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吸收并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
  (三)充分发挥合作模式的灵活性,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增加合作内容
  基于学分互认的国际教育项目具有模式灵活的特性,合作的模式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培养需要进行拓展。如中外合作高校可通过加强与海外企业的合作,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再增加一个海外实习实训的实践模块,让学生能真正获得海外企业的专业实习经验,了解国外的专业领先技术与管理模式,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回国后的职业道路奠定国际化基础。而这样做的受益者不光是学生,对项目合作双方而言,则能大大提高项目的竞争力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建立政策保障机制,群策群力,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对国际教育项目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需要具体落实到学生和相关教师的身上,因此仅仅依靠外事职能部门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如果脱离了学校各个院系的有力协助,单凭外事部门孤军奋战,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一方面呈现出的是与国外院校签署了大批学分互认协议轰轰烈烈地的热烈场面,而另一方面则出现门庭冷落,无学生问津的冷清局面,而最终的结局是学校无法兑现与外方大学的合作承诺,从而影响学校未来的合作前景,损害了学校的整体利益。因此只有加强外事部门与院系之间的合作,通过采取先由外事部门提供信息、进行先期谈判、调研,再与院系之间共同推动,将信息传达给学生的方式,才能切实保证合作项目各项工作的落实。

《浅谈基于学分互认的中外高校教育合作项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谈基于学分互认的中外高校教育合作项目.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