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经验体会 > 内容

庆祝祖国母亲70周年征文五篇_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26 09:54:23     阅读:

【篇一】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爱国统一战线各方力量的鼎力支持和全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奋力拼搏下,从一个积弱贫穷的国家,奋斗成为当今领先时代的大国,如今在国际舞台上华丽转身,展现自身的大国风采,孕育厚积薄发的力量,绽放着夺目的时代光芒,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曾经的中国遭受多少凌辱与压迫,又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双脚踏平所有荆棘,用双手撑起中国的一片蓝天,如今我们的祖国走过了70载春秋。70年,中华儿女孜孜不倦;
70年,华夏大地翻天覆地;
70年,社会主义蒸蒸日上。一路走来,祖国母亲始终以一种勇敢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始终以顽强的毅力、不甘落后的努力来告诉世人,中华民族会更加繁荣富强!

一代代中国人就是这样风雨无阻地砥砺前行,就是这样不可阻挡地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70年前,我们的国家忍饥挨饿,缺吃少穿,但哪怕如此,我们的先辈依然负重前行:邓稼先、钱学森等在外留学的精英,回到贫瘠的中国,为我国的国防增添了“两弹一星”;
袁隆平倾注一生的“超级稻”解决了中华儿女“吃不饱”的问题;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更是研发出青蒿素,救天下百姓于苦痛中;
还有“用命攻下油田”的王进喜,“风雨无阻”的干部焦裕禄等许多杰出的人,都在默默地为祖国发展做贡献,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不求回报,有他们的不惧风雨,有他们的为国奋斗,才能使中国在70年披荆斩棘中创造奇迹,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筑牢了基石,指明了方向,才有如今中国的欣欣向荣之象。

改革开放的祖国今非昔比,今天的你强大自信,充满生机。今朝,你“上可至九天揽月,下可至五洋捉鳖”。嫦娥4号实现了人类第1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北斗高挂可使定位近在眼前;
墨子号升空推动5g技术跻身世界前沿;
天眼筑成连接外太空的桥梁,还有蛟龙号下潜,复兴号的奔驰大地,港珠澳大桥的跨越沧海……都意味着我们跃升科技的领跑者,正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科技强国梦。

从成功申入世贸的艰辛,到主动发起“一带一路”项目的倡议,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成为时代经济的领跑者;
从曾经抗美援朝的血肉拼搏,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把世界各地“中国护照”国民带回家。我们不再被动地驱使前行,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在世界格局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越来越强大的祖国成为所有中华儿女最坚强的后盾。

风光旖旎,波澜壮阔的70载奋进历程,让每一个国人倍感骄傲自豪。新中国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从雨后初生,到如今的枝繁叶茂。在这一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几代青年人的青春,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是他们的勇敢创新,是他们的弃小家以成大家的精神。所以,处在新时代的我辈青年,更当热血奋进,求真务实,勇于作为,不空谈,要实干,要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共铸中国梦!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召唤、塑造、成就着青年,青年感知、融入、推动着新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爱国青年怀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精神,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而奔走呼号、冲锋陷阵。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年代,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祖国开发和建设的热潮中,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年代,无数青年在改革创业的大潮中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一代更要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来,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来,敢试敢为、敢闯敢干,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在量的积累中完成人生的质变,实现人生的理想。

新时代青年要有新作为。大国青年,应勇敢地站在时代的潮头,牢固树立创新精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站在祖国七十年华诞的节点上回望先前的奋斗者,不难发现他们所共有的品质——创新。三峡工程,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全球关注;
二十年青丝白发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几十年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氢弹之父”于敏……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科技成就强国,创新铸就未来。故,处于新节点的青年们应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攻破梦想之路上,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新时代青年要勇担当。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时代境遇,都必须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规划人生,奋发展现新作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历史新方位和时代新特点,顺应时代潮流,担当时代使命。青年一代有担当精神,就是要在深入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在积极利用现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善于创造新条件。“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句话正是说明人的主观意志对于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作用。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我们不奢望时代的眷顾,不苛求命运的垂青,我们要立足现实,胸怀远大的理想,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中,各行各业的有为青年都应该重任在肩,牢记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聪明才智、激发创新潜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处在这个时代的我辈青年,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篇二】

说起航天,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自豪的事情。从东方红响遍寰宇到杨利伟俯视地球,从翟志刚漫步太空到嫦娥踏步月球,这些成绩无不成为中华儿女谈论和骄傲的焦点。正是航天人的一个个成绩,在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中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而我不知什么时候也有了要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出份力的梦想。然而我是幸运的,我的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要从2015年9月的一个电话谈起。那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在电脑前工作着。忽然手机响了,电话是公司营销中心的许部长打来的。他向我咨询一个关于氦气压缩机的项目,他说这是中科院承接的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中氦气压缩机。还没有等他把这个项目介绍完整,我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说我们做。

挂完电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在大学的压缩机结构课上,冯老师跟我们讲述压缩机在中国载人航天上的应用,他告诉我们在模拟太空低温环境时,需要用到氦气压缩机及其制冷系统。那时,我知道了我学的压缩机还与中国航天有关,我也有希望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出力。

毕业进入公司后,就听说了公司在两年前为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氦气压缩机,后来我知道这就是当年冯老师所说的用在航天事业上的氦气压缩机。我为未能赶上这次压缩机的研制工作而懊恼了很久。

我想,只要时刻做好准备,这样的机会肯定还会有的。然而这个机会再一次到来等待了11年。这样的机会我怎能放弃了?

因为我们有第一代氦气压缩机的研制经验以及我们的诚意,中科院也同意将这个研制项目给我们。一周后,与中科院的专家关于这个压缩机的研制项目的技术指标进行了交流。中科院的专家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第一代氦气压缩机是要完成从无到有,不考核压缩机的效率,而这第二代氦气压缩机是要解决从有到优,我们要研制世界一流性能的氦气压缩机。随后专家们告诉了我们了10多年前我公司制作的首台氦气压缩机的性能指标(因为当年公司无氦气工况的测试条件,因而无具体数据),并就新研制的压缩机的要求与第一代压缩机进行了比较。专家说第一代压缩机的等温效率在35%,新研制的压缩机的要求为42%以上。

当听到压缩机的等温效率要提升7%时,我不免紧张起来。作为一个从事压缩机设计10余年的工程师来说,深知提升压缩机效率的困难。然而,这样的机会来了,我是不会轻言放弃的。

技术交流完成后,我与同事们就进入了思索中,怎么才能满足中科院的要求了。如果基于第一代压缩机的改型设计,肯定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我们必须进行全新的设计。首先,我们需根据氦气的特性及运行条件定制我们的设计。我们基于这个思路,重新设计了压缩机的转子型线和间隙分布,优化了各个可能影响等温效率的结构;
其次,我们根据最新的加工制造水平来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设计。我们分析了公司这10余年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改善,2008年,公司响应无锡市的“退城进园”政策,在搬迁的同时进行了一次壳体类零部件加工设备的技术升级;
2011年,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技术升级。因而我们需要在设计中将这些技术升级对加工精度的提升都体现进去。就这样,我们全新设计了第二代氦气压缩机。在制造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成员跟踪了每一个零部件的加工和制造过程,以保证制造的零部件符合设计的要求。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16年5月,该压缩机在公司完成了组装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其中等温效率达到了45%。随后该压缩机顺利通过了中科院专家组的评审。面对这优异的性能,我的内心非常激动,我们的努力成功了。然而由于性能过于优越,我的内心泛起了种种疑虑,是不是我们在测试中数据出错了。

抱着这样的疑虑,我们只能继续等待。2017年10月,从北京传来了喜讯,中科院承担的“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项目通过了专家的验收,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考核指标,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中科院专家的反馈,氦气压缩机的性能指标与我公司的测试值基本一致。这时候,我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和我的团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研制了高性能的氦气压缩机。

我是幸运的,这个幸运来自于我的祖国,来自于祖国对科技和科技创新的重视;
这个幸运来自于我的公司,来自于公司对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不断投入。我的航天梦只是中国梦中的一个“分子”。只要大家不忘初心,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篇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百业待兴,统战形势也开始好转,被打倒勒令停止活动的党派组织也开始恢复活动,就在这种形势下,我服从组织调动,来到“两会”机关工作,掀开了我人生新的篇章。

民建无锡市委会和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外界统称为“两会”。当时,和我一起调入的还有从检察院调来的陈国良同志和从无锡市歌舞团调来的张文义同志。在当时机关一批老同志中,我们三人就成了“三小”。我虽已人到中年,但还是机关显眼的年轻人。1984年,统战形势进一步好转,民建与工商联分开办公,我被分配到民建机关,从此成为民主党派的专职干部,开启了我党派工作的生命历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当了20多年教书匠的我,对党派竟然毫无认识,是一个十足的统战盲,一切要从头学起。市委统战部和民建领导为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组织我们学习统战理论,学习会章会史,让我了解民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同时让我参加当时民建支部的组织活动和每年一次市政协会议民建组的工作,从实际中接触会员。这些老会员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大都受到冲击,挨批斗,遭抄家,有的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也有的刚摘掉“帽子”恢复会籍,但他们却毫无怨言,相信党的政策,听党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不变,凭着“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革命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立足本职,勤恳工作,争做贡献。老前辈的言行教育了我,他们的精神使我感动,在对民建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1984年12月,我加入了民建组织,成了无锡市民建会第284名会员。

经历了十年动乱,当时民建组织的现状是:领导班子老化,工作班子老化,会员平均年龄老化。“三老”的队伍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当务之急就是组织发展。市委统战部对党派的发展十分关心,按照界别为各党派推荐了合适的发展对象,老会员也积极帮助物色联系,为组织发展提供极大帮助。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文革思潮的影响,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党派发展组织工作进展不太顺当。当我们到基层考察发展对象时,不被人理解,因为一些基层党政部门提拔的年轻人都是文革年代成长发展起来的,统战意识不是太强,听说民主党派要发展成员,感觉诧异,惊问:“怎么民主党派还要发展?”有的还冷言冷语地问:“你们民主党派的宗旨是什么?”甚至有个别单位组织部门的年轻人把民主党派与反动道会门相提并论。所以当我们写好考察材料要求组织部门盖章时,他们表示为难,说必须请示领导以后再说。在考察过程中,见冷面孔,听冷言冷语,坐冷板凳是常事。另外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认为民主党派发展成员是与共产党争夺人才,有些知识分子多年要求入党未果,我们去考察后不久,党组织就吸收他们入党了;
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我们考察后找考察对象谈话,问其加入党派动机何在,使其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也有少数同志,本人愿意加入民建,也通过了组织考察,但回家一商量,家属有疑虑,过不了家属关,最后打了退堂鼓。凡此种种,在组织发展的起始阶段,确实是困难重重。值此困难之际,市委统战部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做好党内统战理论的宣传教育,为我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同时经常组织我们学习交流,提高我们对新时期党派发展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树立作为党派机关干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增强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士,统战部出面做工作,帮助我们民建发展,这样扩大了会的影响,发展工作开始有起色。

1989年中共中央十四号文件的发表,为我们党派的发展吹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我们迎来了统战工作的第二个春天。省、市统战部举办学习班,组织我们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民建组织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结合会的历史,加深了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的理解,深感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责任重大。大家越学越有劲,真是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活动多多,为适应形势与日俱进,新会员学习班、骨干培训班、形势报告会、支部之间的联谊活动一个接一个,大家在一起,认真学习,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增强了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建的组织发展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一大批经济界的中上层人士加入了民建组织,民建市委会领导班子实现了新老交替,工作班子也调进了精干力量,选派了秘书长,成立了组织、宣传、社会服务三个处和办公室,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进了省、区各级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班子,还有的被选进民建省委的领导和市、区、局级领导。大好形势催人奋进,工作越干越有劲。记得一次去马山区工作回无锡的路上,一部菲亚特老爷车中途熄火,苏红平副主委、袁珏秘书长和我们一起下来推车,帮助车子重新启动,当时正值大伏酷暑,在烈日炎炎下人人大汗淋漓,但大家还是乐在其中。

在贯彻落实十四号文件过程中,各级党委对民建的发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我们去考察热情接待,不少党组织还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推荐给我们发展,一些大的企业党委还支持民建建立单一企业支部,支部成立后,企业党委还为民建支部拨活动经费,订报章杂志,设活动室,职工代表大会为民建支部安排名额,连企业的中共党委会也邀请支部负责人列席,党委负责同志还定期与民建支部对口交流,听取民主党派支部的意见建议,为民建支部参与企业大事管理搭建了桥梁,开辟了渠道。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民建会员的积极性,民建基层组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1995年6月,民建中央在无锡召开了全国基层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季文宝副主委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1995年10月,我光荣退休。这十几年民建工作的经历,使我终生难忘!现已年逾古稀的我,以感恩的心感谢民建组织的教育培养,在这里,我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工作、学会了合作。对我来讲,民建过去是我的学校,现在将来也永远是我的学校,在民建这所学校里,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也以感激的心,感谢组织的关心和同志们的信任关爱。当我困难无助一筹莫展时得到机关的帮助,病痛中有机关同志亲临探望时;
每当我擦拭书橱见到老同志赠予九十华诞纪念品的时候;
每当拜读会员赠阅的诤言汇集的时候;
每当节假日接到同志们祝福的短讯和问候电话的时候;
每当每年民建组织的团拜会上一声亲切的招呼、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次紧紧的握手,就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是一个家的温暖,这是亲人间的关心!我油然产生一个强烈的感觉:民建,是我永恒的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们政协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0周年,在这喜庆之际,祝愿我们民建沐浴党的阳光,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勇往直前,创造新的辉煌!

【篇四】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苏北平原的一个乡小上学。家离学校有二里地,早上背着书包出去,走着走着,窄窄的村道上就汇出了三五一群的孩子队伍。偶尔会有“突突”的拖拉机从后面开过来,几个男生甩起脚板跟在后面,跑在前面的一两个人会靠上拖拉机,双手扒住后厢板,猛一发力,双脚搭在厢板下缘突起的地方,整个人就像一只壁虎贴上去,过一会没力气了,再洋洋得意地跳下来。学校的门口有一座灌溉闸,通常是没有水的,每天早上,总有一两个孩子把作业本垫在闸门两侧的石板上,慌慌张张地补作业或抄作业。

在晴朗的日子,窄窄的上学路充满着大呼小叫的欢乐。若是雨天,这样的欢乐就与衣服一起,被雨淋得湿哒哒。大部分的孩子是不带伞的,乘着雨停或雨小的时候猛跑一气,雨大了,就到路旁的人家去躲上一回。有时一户人家扎堆的孩子多了,暗沉沉的屋子里就都是泥印子,主人便没了好脸色,孩子们也只好知趣地不吭声,腆着脸看屋外哗哗的雨。雨停了,大家便爽气地脱了鞋,光脚踩在满是水洼的路上,有人不小心摔倒了,大家又一起哈哈大笑。到了家里,因为身上的泥水被家人责骂时,心里便忍不住想:要是有一条砂石路该多好啊!

乡里通往县城的那条砂石路是我们小时候能见到的最好的路。小学毕业后,我走那条路去二十里外的县城住校读中学。严格来说,是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不紧不慢靠边骑行,边上的细砂略多一点,不似中间只剩下疙疙瘩瘩的小石块。车轮在路面上一圈圈地滚动,发出沙沙的声响,间或有一辆汽车驶过,带起久久不散的烟尘。自行车就像一条风浪里的小船,坐在后座的我,感受着父亲因骑行太久而汗涔涔的后背,心里有一种心酸的踏实:疲惫的父亲奋力踩着车轮,在我的前面,替我抵挡着无尽的风浪。

这样走了三四年,路上渐渐有了运营的机动三轮车,我们称它为“三叉戟”。小巧的身子发出巨大的噪音,在颠簸的砂石路中间如一只疯狂蹦跳的绿色青蛙。乘客们挤在两侧木板搭成的座位上,紧紧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来固定自己。现在想来,那种风驰电掣又胆战心惊的充满自豪的不安全感,是人类从人力时代走向动力时代的共同感受吧。

再后来,我一个人去苏南上大学。挤在开往南方的长途汽车上,车上大部分是去南方打工的少女,初出家门的她们,敏感又警惕地盯牢自己的地盘。车沿着204国道走走停停,有时是修路,有时是前面的车碰了。那时的车还没有空调,车行时车窗完全打开,我用一张报纸蒙在脸上,遮住明晃晃的太阳。车停时,所有的乘客都涌下车,或在车身的阴影下休息,或在路堤上下溜达。前面的车流缓缓移动了,所有的人赶紧跑上车,走远的人慌慌张张跑回来,汽车再次开动。下午时分,汽车来到靖江的八圩汽渡,又是一场骂咧咧的等待后,汽车才如慢吞吞的乌龟一般,爬上过江的汽轮。

也许与路有缘,我大学所学的是路桥专业。毕业后一年,就参与了204国道改扩建工程的建设。那时,204国道的客运功能已逐步减弱,国道改造更多是为了适应货运交通快速增长的需要,但我依然满心自豪地投入到这条道路的建设之中。当时为了赶工期,冬天依然要24小时连轴转浇筑混凝土。我们几个年轻的施工员负责值夜班,裹着军大衣,立起毛领子,夹着手电筒,在冬夜野外的路基上来回巡视。在卤钨灯下,纠正着转角钢筋的摆放位置,看着防冻剂加入砂浆,看着工人在刚刚浇筑的路面上盖上保温的草席。凌晨五点交接班后回到项目部,脱下大衣,来到工地食堂的炉火前,一大锅面条在白炽灯下腾起阵阵热气,成为青春岁月里最温暖的记忆。

204国道工程竣工后,我又有幸参加了大大小小十余个道路、桥梁、广场项目的建设管理。苏通大桥的路面铺装材料,也是我读研时的实验室经过多次试验后确定的。我的工作历程,恰好遇上江苏道路建设日新月异的二十年。我们的生活也似乎被按了快进键,很多事情似乎就在昨天,眼前的一切又完全不同。今天,江苏已建成“四纵四横四联”共计5000余公里的高速公路,半日内可从江苏的任意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特别是在长江上,多座跨江大桥将苏南、苏北紧紧联系在一起。毛主席曾说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今日江苏的长江之上,已是“公路铁路多桥,天堑成坦途”了。

前两天,我开车从苏南回家乡看望父母。车轮飞快,归心切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下高速后从县城新修的环城路转入去老家的乡道,昔日的砂石路早已拓宽成平整的沥青路。到了乡里再往下走,小学时的那条窄窄村道也早已浇筑成了混凝土路面,道路两旁看不到原来的平房,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了。拖拉机、“三叉戟”、在细雨中奔跑去上学的孩子,都已成为不再回来的永恒记忆。小时候,谁能想到我们曾经历的一切,会以如此飞快的速度在消失?小时候,谁能想到自己会走上比砂石路更宽阔的路?小时候,谁能想到自己会住楼房,会有自己的汽车,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走遍世界各地?世界变化得太快,我们的路,也越走越宽。

【篇五】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70年,中国创造的奇迹有很多。这一个个奇迹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大景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望身边的70年历程,我们发现,奇迹就在我们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是我国城乡关系适应历史条件大发展的70年。1949—1952年,我国城乡关系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1953—1978年,为了适应当时条件下的工业化要求,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农业农村为城市发展、工业集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1985年城乡关系趋于缓和,农业农村得到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6至今随着“发展型政府”的兴起,城市和乡村各自得到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而这一段时间,正是70后的我们成长的时代,所以,1970后的我们,对城乡发展的变化的体会,最深刻敏感。70后的一代,一边在回忆中感叹小时的景象难觅,更多的是赞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江南农村是最为明显了。

我出生在原无锡县两大农业乡镇——梅村和硕放交界地带的村落中,当年这儿,距城镇较远,出行全靠两条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看病主要靠赤脚医生,我在这里生活到9岁,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夏天的饮品,叫汽水。现在,我出生的村庄那块地,叫作百联奥特莱斯。而记忆中通往遥远城镇的乡村道路因为城市化建设,发现其实只需要十分钟车程。这儿距两镇的中心均有4公里左右的路程,在交通靠步行,自行车极少见的年代,这样的地理位置的偏僻程度是可以想像的:四周是望不到边的农田和村庄;
时不时可以见到各村的坟场;
秋冬天坟场上的树掉了叶子,傍晚时分偶尔在树间飞起一只叫着的老鸦;
当年孩子眼中深深的沟渠联通外部的河流,通往走马塘、泊渎河等主干河道;
河流两边是森森的树林,我曾蹲在船头看见泥岸边游动的水蛇;
沟渠边的高地上是责任田;
晚归的农人身影浸没其间,劳作归家太晚,家人来寻经常要扯着嗓子叫喊。这个地方,当年的名字叫“稻家浜”,现在这地方分属“绿点科技”、“奥特来斯”——现在它的广告图景就出现在无锡地铁一号线的各个车站。这儿当年交通是如此不便,而今天却将要建设轨道交——短短几十年,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发展速度。1994年,我当年经常骑行在两大农业镇之间的梅南路,即今天的新华路和新韵南路,它的南段,分别连着硕放军用机场和硕放火车站。今天,硕放军用机场已发展成军民两用的苏南国际硕放机场,年客流突破700万;
而当年的硕放老火站,也已移建为今天的无锡新区城际铁路站。

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个全国融合发展的最好例证,就是铁路的发展。目前,我国铁路从高速铁路,到新空调快车,到普列,再到城际轨道交通,如果算上地铁,形式多样,方便了各种出行需求。但这个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要知道,我国曾长期在铁路建设方面,落后于印度。1853年,英国人在印度(1947年印巴分家之前为英属印度)修建了第一条铁路,长度32公里。1859年,印度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05公里,1865年即突破5000公里,达到5412公里,此时,我国正处于太平天国起议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国家遭受割地赔款,人民刚从战乱中走出。1874年,印度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万公里,为10020公里,1881年突破1.5万公里至15865公里,1886年突破2万公里至20704公里。1892年,印度铁路营业长度达到28596公里,此时中国大地才开始修建铁路,但年营业长度为225公里。1894年,印度铁路营业长度突破3万公里,为30320公里,而中国才435公里(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下同),全国刚刚面临甲午战争的惨败。至19世纪末,中印两国铁路营业长度分别为829公里(1888年)和37831公里(1899年),中国铁路长度只有印度的2.19%。

1947年印巴分家后,印度境内铁路营业长度为54693公里。1949年,中印两国铁路营业里程。中国为21800公里,印度为54754公里。中国铁路长度不到印度的40%。新中国成立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共修建铁路9123公里,加上北洋政府,共修建铁路11946公里。1968年,印度铁路长度再次达到6万公里,中国则超过3.8万公里。此后,截至到1990年,印度铁路长度增加到62367公里,中国则增加到53400公里,开始逼近印度。1949年至1990年,印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了7613公里,中国则增加了31600公里,新增里程是印度的4.15倍。1949到1977年,中国共修建铁路25600公里,印度修建铁路6049公里。社会主义大家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优势显现出来了。1996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了印度,2001年电气化铁路里程也超过了印度。2009年,中印两国铁路里程分别为85518公里和63273公里,与1949年相比,中国新增了63718公里,印度新增了8595公里,印度铁路新增里程仅为中国的13.4%。2014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112000公里,同年印度铁路营业里程为65808公里。

这巨大的治理成就,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归功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上述成绩,不仅从数字上震撼我们,更是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方便了我们。感谢时代的变化,将来,我青少年时代交通不便的农村不仅要建设轨道交通,2025还要通苏锡常快轨,无锡市的规划中还有几条轨交,一条是从堰桥到硕放机场的s1支线,一条是去往张家港或常熟的快轨;
一条是从机场前往宜兴的快轨。这些快轨都是接入国家高铁网络的,通了以后,从这儿到青岛,估计只要2个多小时,到杭州仅需一小时多一点时间。这一切都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大,以致于我们必须靠回忆和比对来寻找当年的痕迹,在回忆的穿越中,我们温馨地看到了昨日的情景,但更多的是,为发展感到鼓舞和欢欣,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家乡和祖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庆祝祖国母亲70周年征文五篇_.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庆祝祖国母亲70周年征文五篇_.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