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经验体会 > 内容

关于大力推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政府)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4-02 14:05:57     阅读:

   关于大力推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政府)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大做强转移就业平台,提高农牧民劳务性收入水平,促进民生改善、脱贫攻坚和经济持续发展,根据《xx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自治区20xx-20xx年农牧民培训和转移就业行动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xx〕xx号)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x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贯彻区党委xx全会精神和市委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xx”总体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加快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增加劳务性收入。

  二、工作目标

  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类转移就业组织,建立规模化、社会化就业体系,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通过能人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企业就业固定一批、项目建设承载一批、服务行业消化一批、新经济组织转移一批,逐步实现全市劳动力由盲目外出就业向有序就业转变,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规范经营,有序组织农牧民转移就业,力争5年内劳动力有组织就业的达到xx%以上,3年内实现农牧民人均劳务性收入年均增长xx%以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转移就业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就业意向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不断优化政府职能,完善配套服务,细化扶持政策,引导劳动力有序就业。

  ——坚持组织化就业和自发就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务(劳务派遣)公司、劳务合作社和村居劳务经纪人在转移就业方面的引领性作用,引导劳动力有序规模化转移就业。鼓励支持劳动力依托目前有效的自发就业渠道,形成转移就业多形式并存、多渠道并重的工作格局,整体推进全市转移就业工作。

  ——坚持自力更生与就业帮扶相结合。着力解决劳动力存在的固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意识,鼓励和引导劳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劳动就业创收增收、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举措,继续深入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工作,全面优化就业环境。

  ——坚持就近就便就业与拓展市内外就业市场相结合。加快推动“七大产业”发展,深入挖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牧业等产业化经营,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便就业。加强市场需求对接,积极开发市内外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转移就业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转移就业层次和规模。

  四、重点工作

  (一)构建转移就业组织体系

  1.市级层面成立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指定1名县级领导专职负责,各乡(镇)指定1名乡科级干部具体负责,各村(居)指定1名村委委员具体落实,加快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为一体的转移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努力形成层层推进、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市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加快转移就业组织化平台建设

  2.做强劳务(劳务派遣)公司。紧紧围绕全市“七大产业”发展目标,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劳务派遣业务。各县(区)分别成立1家劳务(劳务派遣)公司,积极协调用人单位,组织开展转移就业精准服务,实行统筹合理派遣、集中档案管理、跟踪协调服务,抓好劳务(劳务派遣)公司党的组织建设,拓宽工作覆盖面。同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配合人社部门组织我市农牧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3.抓好劳务合作社组建工作。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为核心,落实各县(区)政府组建劳务合作社的主体责任,坚持因村施策、因情施策,对于具有优势条件的村(居),充分利用现有资金、资产和资源优势,聚焦产业振兴、对接产业发展,组建专业劳务合作社;对于不具有优势条件的村(居),联合地域相邻的村(居)组建专业劳务合作社或依托其他专业合作社开展劳务派遣业务。重点鼓励和支持民兵组织、村两委班子、高校毕业生等领办劳务合作社,实现就业与合作社发展水平双提升;各县(区)要持续打造劳务合作社品牌,今年各自重点打造2-3个效益显著的劳务合作社品牌,发掘典型经验并全面推广。(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4.全面加强村居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以大学生(中职生)、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或已在市内外从事劳务活动的经纪人为重点发展对象,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培育1名村居劳务经纪人,搭建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桥梁,降低就业风险,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组织农牧民转移就业时间达到6个月(含6个月)以上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按xx元/人的标准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对通过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实现就业且就业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含6个月)以上的农牧民,给予xx元求职创业补贴;对有组织到区外就业且就业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含6个月)以上的农牧民,给予xx元一次性路费补贴。上述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和本级财政安排的相关资金中列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5.建立转移就业协作基地。不断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就业对接机制,调动转移就业大县(区)中的劳务(劳务派遣)公司、劳务合作社、村居劳务经纪人积极性,鼓励在我市农牧民转移就业相对集中的拉萨、阿里、那曲等地区,加强与当地劳务组织和用工单位的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创建转移就业协作基地,驻点开展岗位信息收集、劳务对接、劳务管理、组织输出等工作,抓好转移就业集中地流动党组织组建工作,促进外出就业农牧民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6.打造转移就业品牌。各县(区)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主导产业、特色经济等特点,在认真分析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依托村居劳务经纪人、劳务合作社、劳务(劳务派遣)公司等,结合当地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需求,重点打造建筑、运输、家政、民族手工艺等就业品牌,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拓宽就业品牌水平和知名度,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逐步实现技能工人本土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实施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计划

  7.加大培训力度。持续加大《xx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x政发〔2018〕28号)的贯彻落实力度,将培训补贴覆盖农牧民终身职业生涯,优先支持青年农牧民、妇女、基层农牧民文艺演出队伍骨干人员等接受培训,严格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对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人群,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市本级建立培训补贴指导目录,注重培训工种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建立重大项目用工责任制和对接机制,项目主管部门在重大项目立项审批后,要及时提出具体详细的用工计划,并通报项目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根据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生态环境局、财政局、林业和草原局、扶贫办、政府国资委、工商联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8.创新培训模式。大力推广军旅式、以干代训式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劳动者素质培养,实操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70%,并将劳动纪律、汉语言和职业道德等纳入技能培训教程,进一步提升农牧区劳动力的汉语言水平,增强劳动者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的纪律意识,有针对性地编写x汉双语教材。进一步整合培训资金和资源,具备条件的县(区)、部门,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机构。突出企业在农牧民培训中的作用,支持中央驻x企业、市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采取先定岗后培训的方式,加大“订单定向式”培训力度,构建培训就业增收一体化的长效机制。20xx年各县(区)“订单式培训”农牧民培训人数不低于培训总人数的xx%,2020年达到xx%,并逐年提高,力争5年内达到xx%以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经济和信息化局、政府国资委、工商联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9.提升培训质量。建立培训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先培训、后拨付资金的方式,突出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的考核。建立开班报告制度,培训机构要在培训实施前至少5个工作日内,将培训方案报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备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培训机构要将本班次的培训工种、培训标准、培训时间、就业意向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培训组织单位监督电话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抽查制度,培训组织单位应在每班次中不定期抽查3次以上。严格培训结果的鉴定与考核,确保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培训机构要对每个培训合格人员推荐1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并进行不低于3个月、不少于2次的跟踪服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经济和信息化局、政府国资委、工商联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四)实施项目建设促进就业计划

  10.项目建设带动就业。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措施,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中我市劳务用工总量占工程用工总量的xx%以上。当地政府部门要统一管理、统一协调,依托劳务(劳务派遣)公司、劳务合作社、村居劳务经纪人组织等,使农牧民有组织地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主管部门要将吸纳农牧民就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作为项目建设管理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根据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投资建设特点,探索实行按工程投资额一定比例吸纳农牧民就业。(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自然资源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11.农牧民施工企业(队)带动就业。规范农牧民施工企业(队)发展,鼓励其参与交通、水利、能源、市政、农牧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在符合招投标规定的基础上,政府投资400万元以下且农牧民施工企业(队)(符合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农牧民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要求)可承建的项目,原则上交由其实施,并确保我市农牧民占施工企业(队)人员构成中的xx%以上。(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生态环境局、旅游发展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12.扶贫产业促进就业。建立政府投资产业扶贫项目以投资额度确定吸纳农牧民就业比例机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坚持短平快扶贫产业项目与长期稳定企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健全“公司(企业)+农牧民合作社+贫困农牧户”的发展模式,鼓励贫困群众将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入股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市扶贫办、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13.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就业。围绕“七大产业”发展,以发展青稞、牦牛、蔬菜、x羊、x猪、奶业、饲草等农牧产业为重点,鼓励有文化、有技术的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到农牧区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着力培育净土健康产业、民族手工艺、天然饮用水、清洁能源等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且具有一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吸纳农牧民就业且年度就业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的,可按企业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享受奖励政策。(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林业和草原局、水利局、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14.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就业。依托绿水青山、雪山草地、乡村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牧业、民族歌舞表演和体育产业等,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打造旅游景区、发展家庭客栈、开发非遗延伸产品和文创产品等,提供旅游经营摊点或窗口安排农牧民就业,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发展增收致富。(市旅游发展局、文化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经济和信息化局、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15.电商物流产业促进就业。大力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区)建设,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指导监督xx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统筹推进项目。鼓励支持农牧民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业。积极引导本土企业、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区)承办企业与京东集团等第三方电商企业对接,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助推农畜产品、民族手工艺等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市商务局、农业农村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16.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着力推动中央企业在x建设项目优先使用本地农牧民,力争各对口援x省(市)和企业每年提供不少于300个、100个适度集中的就业岗位。市属国有企业要将当年新吸纳后勤保洁、食堂服务等就业岗位的60%,用于解决我市农牧民就业。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我市农牧民就业。有条件的县(区)发展一批扶贫车间,同时充分发挥“百企帮百村”、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民施工企业(队)等作用,鼓励劳动力积极参与本地特色种养殖、民族特色手工业、农牧产品深加工和小型创业项目,为劳动力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20xx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国有企业当年新增xx自治区户籍就业人数达到200人以上的(其中新增xx籍高校毕业生就业100人以上)、非公企业当年新增xx自治区户籍就业人数达到50人以上的(其中新增xx籍高校毕业生就业30人以上),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30万元奖励。国有企业当年新增xx自治区户籍就业人数达到300人以上的(其中新增xx籍高校毕业生就业200人以上)、非公企业当年新增xx自治区户籍就业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其中新增xx籍高校毕业生就业50人以上),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50万元奖励。补贴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和本级财政安排的相关资金中列支。(市政府国资委、工商联、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五)优化就业环境

  17.摸清劳动力底数。依托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和村居劳务经纪人,组织精干力量进村入户,深入摸排调查,逐村逐户摸底核实富余劳动力基本信息,全面分析文化程度、掌握技能、培训需求、就业愿望等情况,做到劳动力资源底数清、掌握技能情况底数清、培训需求底数清、就业意愿底数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18.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转变就业观念,营造积极培训、充分就业的浓厚氛围。各级政府网站、“两微”平台等媒介要运用各种形式宣传转移就业的方针政策和各地开展转移就业的经验做法。适时开展转移就业典型现身说法等活动,通过言传身教、算效益账、算增收账提升劳动力就业积极性,逐步实现由“要我就业”向“我要就业”转变,形成自主就业的良性增长机制。(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19.及时收集岗位信息。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发布制度,认真解决务工人员就业信息量小、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到位和信息质量不高不准等问题。采取委托、聘用、直派工作人员或在外出劳务人员中发展信息员等方式,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及时与我市劳务派遣组织进行对接。继续深入走访企业和工程建设项目,加大用工信息搜集力度,多方采集用工信息,适时推荐劳动力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府国资委、工商联、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20.优化就业援助措施。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提供免费的失业登记、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定期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春风行动”,创新现场招聘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双向选择平台。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奖补政策,对离校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积极提供服务,优先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并按规定落实就业见习补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政府国资委、工商联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21.加强资金保障。全面盘活各类资金,对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给予资金保障。一是建立奖励机制。市本级设立2000万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全市转移就业平稳推进,并对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开展显著的县(区)进行奖励;各县(区)要根据自身财力,设立用于支持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的专项资金,对于工作成效显著、带动就业明显的劳务(劳务派遣)公司、劳务合作社、村居劳务经纪人组织等给予适当奖励,并及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二是优化资金分配。充分结合各县(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开展情况,对于就业补助资金、农牧民培训资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培训资金等进行合理分配,并向成绩突出的县(区)予以倾斜。三是加快资金拨付力度。严格执行《xx自治区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x人社发〔20xx〕xx号),按照“审核一批、拨付一批”原则,成熟一个,拨付一个,在确保符合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杜绝资金沉淀。(市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22.加强劳动权益保护。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及时纠正同工不同酬行为,积极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重点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监督检查,将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欠薪问题作为治欠保支重点,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设立务工维权电话,受理维权请求,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六)鼓励支持自主创业

  23.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农牧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接,积极创办企业,做好项目开发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自主创业农牧民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支持,按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具体享受条件和贴息办理流程分别按照《xx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发〔20xx〕1号)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日政办发〔2018〕57号)执行;对农牧民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6个月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补贴标准为每户2000元。(市科技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责任落实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转移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措施、加大资金保障、做好检查督促,切实抓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重点任务的落实。各县(区)要参照执行,并细化举措、明确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市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各县(区)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劳务(劳务派遣)公司牵头、劳务合作社和村居劳务经纪人组织具体负责、转移就业群众积极参与的机制体系,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听取就业人员和各相关机构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理顺各机构职责,不断优化就业内容和方式,努力提升组织化转移就业水平。(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分行业、分类别、分项目的考核奖励机制,加强对各县(区)、各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的督导考核,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小结、全年总结的工作制度,考核结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对工作措施有力、成绩突出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责任落实不力、工作进度滞后的,实行约谈机制,予以通报,并按有关规定问责。(市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附件:xx市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20xx年x月xx日

  附件

  xx市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全面加强我市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现成立xx市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如下:

  一、组成人员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由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培训就业组、项目组、扶贫特色产业组、资金保障组、国有企业就业组、民营企业就业组6个专项组。

  二、主要职责

  (一)办公室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研究、拟定和审议转移就业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负责转移就业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及时组织召开相关会议,起草相关讲话、汇报材料,督促各县(区)、相关部门落实工作举措;负责总结转移就业工作经验,并开展年度考评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各专项组职责

  各专项组在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办公室的指导下,按照各自分工全面做好全市转移就业的实施工作。

  培训就业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政策措施。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服务。培育劳务(劳务派遣)公司、村居劳务经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发挥市场中介组织作用,畅通市场求职、用工信息对接渠道。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农牧民就业权益保障。

  项目组(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提出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建立重大项目用工责任制和对接机制,调度和指导项目主管部门在开展项目建设时,统筹考虑吸纳农牧民就业工作,确保项目建设中我市劳务用工总量应占工程用工总量的60%以上。

  扶贫特色产业组(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牧业经营主体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牧业、民族歌舞表演等产业,支持酒店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保安保洁等服务业发展,增强市场活力,提高吸纳农牧民就业能力、引导农牧民就近就便就业。

  资金保障组(市财政局牵头):根据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目标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立2000万市本级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农牧民培训资金等,加强资金绩效管理,简化资金申报流程,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安全运行。

  国有企业就业组(市政府国资委牵头):做好市内国有企业和联系的中央驻x企业吸纳农牧民就业。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指导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根据国有企业实际,明确当年吸纳农牧民就业任务,作为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之一。

  民营企业就业组(市工商联牵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等措施,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和促进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农牧民就业。发挥行业商会作用,支持会员企业提供岗位解决农牧民就业。

  其他成员单位,切实发挥部门职能,全力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三、工作制度

  (一)例会制度

  市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召开年度成员单位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度工作,安排当年任务,各成员单位交流工作情况,听取成员单位对做好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研究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召开成员单位联络会议,加强沟通交流,研究工作措施,落实交办事项,抓好工作督查。会议情况及时报市政府,并向成员单位通报。

  (二)联络员制度

  各成员单位明确1名与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较为密切的业务科室同志(科级)作为联络员,负责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联络,落实成员单位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联络员如需调整,由所在单位确定后将相关情况(含姓名、所在部门职务职级、座机和手机号码)及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信息报送制度

  各成员单位于每月5日前将本系统上月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工作动态及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将全市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及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向成员单位通报。

  (四)调研制度

  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到各县(区)调研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各成员单位要主动开展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调查研究,积极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建言献策。

  (五)报告制度

  领导小组要阶段性总结各成员单位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分析转移就业工作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四、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履行本部门职责,主动研究农牧民转移就业有关问题,加强协调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我市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办公室每年对各成员单位进行考核通报。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各成员单位相应职务人员自行接替,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关于大力推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政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关于大力推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政府).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