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感教学在思品课中的应用
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置之不理。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中学生又是富有情感的个体,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很重要。那么,怎样来加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呢?下面提出四点建议。
一、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召性。所谓感召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产生号召力,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号召学生。
一般作法有: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现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可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3.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4.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的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宣讲其故事,也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二、以情境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情感易于激发,青少年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呼唤、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可以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如:在讲初一思品德课“生命只有一次”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循环展示《生命的呵护》语段朗读配乐及插图,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置身于眼前的场景,听着这段饱含深情的朗读文字,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这应该是我们生命的主旋律。听了这段与生命有关的故事,我们心中的感受如何?请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事例,谈谈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分享和交流,体会到生命是珍贵的,要善待生命,让生命之花永不枯萎地开遍每一个角落。
三、以情感激学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之中,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在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首先提问:“同学们,在新时代里,你们有哪些理想?”学生纷纷举起手,畅谈心中的理想。面对这种激情洋溢的场面,我亲切地说:“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这点老师非常欣慰,但是,要把理想变成现实,那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接着,我介绍了一些为理想而奋斗的事迹,如:司马迁遭受宫刑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史书《史记》。这堂课,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
四、以行为激情
实践证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行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通过表演小品、哑剧、演讲、相声、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认识。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思品课教学中,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