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节日讲话 > 内容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汇编九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1-03-07 21:56:15     阅读:

精选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汇编九篇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相信大家都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很有信心吧!让我们做好职业规划,在今后的工作中奋勇争先吧。你知道怎样的职业规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1

  知道了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后,不少 (Tigtag.com) 的读者一定会问,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专业最适合我们,我们又怎样规划5-10年以后的职业呢?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对所有可能的选择进行了解,二是,了解自我。下面,我们首先来谈一下美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过程,然后看看美国大学里的专业设置,最后解释各个专业所通向的职业之路。

  和我们中国的大学不同的是,大部分的美国大学在新生申请和入学时,并不要求学生立即选择专业。即使那些要求申请者在填写申请表格时指明专业的学校,也都允许学生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以后转专业。至于在填写申请表格时,应不应当指明专业,我们在填写表格的章节中有详细的说明。

  新生入学以后,每个人都会被分配一个导师。导师的职责不是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而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安排课程,选择专业,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一个导师可能指导几个或是几十个学生。新生在与自己的导师交谈以后,开始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同的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不尽相同。换句话说,虽然新生不必立即决定专业,但是心里还是应当大致有个谱,知道自己倾向于哪个方向。

  基础课程的学习一般持续1-2年。在这期间,学校会通过各种活动提供机会是新生们更多的了解各个专业。常见的有组织一二年纪学生轮流参观各系,请各系高年纪学生,以毕业校友,或是任课老师介绍本专业及毕业后的去向,或是定期召开专业说明会。有些学校甚至要求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一年的专业说明会以获取一种特别的学分。学校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做出理智的抉择。

  在经过了一年的了解以后,进入二年级,学生就可以决定专业了,从而开始高级课程的学习。高级的课程非常专业化,难度和强度都明显增大。但是,学生在这个时候仍有退路。在美国的大学里,开学以后的第一周和第二周被称为“选购时期”,即学生们可以随意听课,然后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够胜任的课程。这时候一些受欢迎的老师的课往往拥挤不堪,不仅座位被占满了,还有很多人坐在窗台上,走道的地上,甚至是挤在门口 -- 蔚为壮观。但是一个班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很多报着试听念头的学生等到决定选课的时候才发现该老师早已不再招生了。另外,开学头两周的公开课并不意味着这两周的授课内容不计入总分。所以,除非你打定主意只是试听,否则,一定要记得按时做所有的作业,因为每次作业的分数都会影响你最后的总分。所以,自由带来的是责任。选课在美国的大学里也未尝不需策略来指导。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选定了一门课以后,学生还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退课。这个规定时间一般是期中考试之前。有些学生在发现自己糊里糊涂荒废了半个学期的时间,没有努力用功,担心过不了期中考试,成绩单上留底,还影响最终的平均分,就会选择退课,转向一些容易应付的课。但是这个时候退课就有可能遭受罚款。对所退之课,学校只会退还学费的一部分,而对新选之课,如果任课老师同意接受,学校是一分钱的学费也不会少收。所以记住,每一个选择都意为着一定的代价。

  最后,一个学生到底按哪个专业算,以其修选的课程为准。即,只要学生所修课程达到该专业的要求,通常是基础课加几门高级课程,该生即可为本专业学生。如果该生在校期间所修课程能够达到两个专业的要求,那么他的毕业证书上将显示双专业。由于一些相近相关的专业往往共享一些基础甚至是高级的课程,譬如经济和统计都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基础。在美国双专业是非常常见的。双专业同时也拓宽了就业之路,虽然压力很大,还是有很多学生愿意挑战自我。

  美国的各类大学里林林总总有多达逾700种专业和方向。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划分,专业可分为文理专业和职业预备专业。文理专业包括我们常见的数理化,生物,计算机科学,经济,统计,社会学,历史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文理教育不以培养“职业型人才” (这里特指商业管理人才,律师,医生,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才) 为目的,更侧重学生对一般性知识的掌握,注意教授研究方法,以及培养对科学的广泛的兴趣。虽然文理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让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成为博士,而且事实上,决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立即踏入社会成为上班一族,但是文理教育的确在有意识无意识之间鼓励学生科学钻研的精神。正是由于这些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够触类旁通思考问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与此相对应的是,选择职业预备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为大学毕业后进入硕士级别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做好准备。选择职业预备专业的学生一般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他们通过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打好基础,根据不同职业院校的要求,可能需要然后经过几年工作励炼,进而申请职业学位。比如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通常要求申请MBA和MPA者具有至少3-5年的工作经验,而法学院和医学院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对激烈的竞争,职业院校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芝加哥大学两年前就面向本校的本科毕业生推出了一个新项目,即,本科毕业生可在毕业前申请商学院的“预录取”。但是,经考核录取的成绩优异,富有领导才能和商业潜质的本科生毕业以后并不直接进入商学院进行学习,而是开始为期两年的工作。两年后重新回到学校攻读MBA学位。现在的一批预录取的学生刚刚开始商学院的学习,这个实验成功与否,我们拭目以待。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文理专业与职业预备专业并不矛盾。比如说,医学院要求申请者的成绩单上必须有一定数量和难度的化学,物理,和生物课程。那么,一个化学系的学生,可以在修完指定的物理和生物课程以后,称为医科预科生 (Pre-Med student) 。此外,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从长远的角度讲,专业不绝对的决定职业走向。很多从事非商业性质工作的人,如工程师,药剂师,化学家,实际上把上商学院作为通过再学习,实现职业转变的机会。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2

  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
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那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题记

  我的那本写给职场新人的书《职场救赎——写给迷茫中的草根族》出版也有一周年了。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客户中,遇到的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
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在我们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
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

  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
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
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3

  职业规划类课程在前些年一直是不温不火的,但在近两年却忽然火爆了起来。这不,就在今年六月初,我应邀到苏州去参加一场HRD学习论坛并担任主讲嘉宾。论坛主办方的总经理晚上陪同吃饭时对我说,他们公司近两年开办的课程中,职业规划类课程的占比不断提高,占到了将近“半壁江山”。我们当时分析认为,这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制造业不景气,苏州的制造企业更是纷纷倒闭或转产或限产,原先在企业中工作的人才们有了职业迷茫,面临了新的职业抉择问题,于是人才们便希望寻求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帮助。

  上述事例,只是近两年来职业规划类课程广受市场欢迎的一个缩影。这毫无疑问与经济不景气导致人才们的想法和需求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但遗憾的是,火爆的职业规划类课程市场,也催生出了一些怪现象:有许多过去不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培训公司,也在开始大力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了;
一些过去不讲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培训师,也开始宣称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了。培训公司和培训师的宣传行为,更进一步地促进了这类课程的“市场繁荣”。

  然而,我们的研究显示:职业规划对那些尚没有在职场上建立起基本的职业竞争优势的年轻人来说,其实际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弄不好还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职业规划可能只对少数已经获得了职业成功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即在他们处于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时,需要审慎地做出选择。

  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但是,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他们却在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时,要么“随心所欲”、“闻风而动”,要么因焦虑不安或急于求成而寄希望于职业规划;
实际上,人的职业命运有其内在运动规律,你只能遵循它,而不能忤逆它,无论是听之任之,还是投机取巧,都不但不可能产生希望的结果,反而可能有害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所以,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职业规划类课程的三个“市场”

  职业规划类课程的“市场”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市场”是企业。当一些企业解决不了其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员工管理问题时, HR或直线主管或高管们便试图通过给员工们上一堂职业规划类的课程来解决问题。于是,企业便以每天20000元左右的价格,礼请外部培训师来企业给员工上课;
也有的企业为了省钱,选派人员参加外部机构举办的职业规划方面的公开课程(偷师),之后回到企业转授/分享。

  第二部分“市场”是各类企业中相当数量的员工们。他们希望职业规划之类的课程能够解决自身面临的某种现实的职业困惑或焦虑,或者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和顺利地实现某种程度的成功人生。为了达成此目的,他们会首先希望/要求企业为他们提供这类课程的培训,当企业不愿意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便自掏腰包参加外部“权威”机构举办的这类课程。

  第三部分“市场”是相当一批想成为“职业规划师”的企业HR或直线管理者。他们在某些商业机构的游说下:相信大多数员工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需要有“导师”来指引;
成为“职业规划师”是一件既可以帮助别人、也能够成就自我的事业;
成为“职业规划师”并不难,只要学习完相关课程,拿到一纸证书就是了。于是,他们要么说服所在的组织掏钱派他们外出学习,要么自费参加外部机构开办的相关“认证”课程班。

  哪些人已做、在做或想做职业规划?

  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显示,那些已经做过、正在做或想要做职业规划的人,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

  这是职业规划“市场”的主体人群。由于他们在学校里就被老师们反复灌输了大量的“选择大于努力”的道理,并且他们也基于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大量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事实与道理,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选择职业”对于自己是特别重要的。于是,顺理成章,他们会基于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会基于老师教给他们选择工作的知识,会基于现实中许多成功人士过往的奋斗历史,也会基于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种种判断与想象,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然而,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要规划出“可行”的职业发展方案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他们尚没有建立起基本的职业能力。没有建立起基本的职业能力,又对职业前景充满了想象和希冀,使得他们的职业规划不但不具可行性,反而可能会有害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不愿付出艰辛、却又幻想职业成功的人

  大多数企业中,都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不喜欢做太辛苦、有挑战和冒险性的工作;
他们以家庭或个人为中心,认为工作不应对家庭和个人身心造成负担;
他们只愿意做朝九晚五、每周有双休的工作,拒绝出差、加班,希望随时请假都能获得批准……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梦想取得职业成功,因为职业成功意味着有许多“好事”会随之而来:收入更高、生活更体面、社会评价更佳、自我感觉更好。于是,当他们一知半解地了解了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以后,便误以为,做了职业规划,就意味着找到了不用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能轻松地获得职业成功的捷径。

  然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不管他们对职业规划寄予了多高的期望,最终他们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职业规划并不能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矛盾”和他们的心灵与现世的冲突。

  在现有的职业领域竞争失势的人

  有些人由于“投错了行”,或者在组织的安排下一直在做着自己并不擅长、也并不喜欢的工作,当他们在某一职业领域“混”了若干年也不能出人头地,却又不愿意就此沉沦下去时,他们便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在现有的企业和职业领域继续工作下去,但要找到突破的方法;
二是,跳槽到一家新的企业工作,但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企业;
三是,放弃现在工作的职业领域,到一个新的职业领域寻求发展。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客观上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

  从理论上讲,职业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类人认识自己,但如果他们不改变自己的某些能力缺陷,而仅仅指望通过较短的时间就能完成的职业规划来改变自己的职业命运,那是极不实现的,甚至只是异想天开。

  想通过跳槽找到更好的工作的人

  通过跳槽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或追求更大的职业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职业行为。但是,跳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成功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是,掉进“臭水沟”里再也爬不起来。前者是机遇,后者是风险。但是,大多数当事人往往并不能有效地判断跳槽是否明智,以及并不能有效地把握跳槽机会和规避跳槽风险。于是,一部分有了跳槽想法的人便会在外界的诱因下,产生了向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寻求帮助的想法。

  然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类的课程对他们的作用很可能是有限的,因为许多鼓励人们“做自己”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是在鼓励人们背叛自己正在服务的组织。如果他们不幸相信了这样的理论,他们就将无法让组织充分地信任他们;
而当他们不被一个组织充分信任时,他们便不可能获得职业成功。

  出现了阶段性职业倦怠的人

  大多数人在一家企业或一个职业领域的同一岗位上工作久了以后,如果他们的环境太过一成不变或者太过动荡,他们会产生对工作的倦怠感或厌倦感(甚至于对职业的迷茫感,正如婚姻有“七年之痒”一说);
有了这种倦怠感或厌倦感之后,人便很容易产生换一换工作或职业的冲动。但人是理性的,更换工作或职业,前路未必就是光明的,于是“怎么办”便会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上。这时,处在这种状态的一部分人就可能会想到,职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或许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然而,阶段性的职业倦怠感或厌倦感往往只是暂时的。如果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能够咬紧牙关挺下去,或者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寻求组织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很可能会很快走出困境。如果这时去做职业规划,很可能会让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扰乱了自己的心智,甚至有可能让某些“歪嘴和尚”把自己引入了歧途。

  职业发展碰到“天花板”的人

  现实中有许多职业经理人,他们过去的职业是比较成功的,比如做到了一个企业的总监及以上的管理岗位,或者做到了企业总工程师这样的技术岗位。但是,由于年龄渐长(比如已经过了四十五岁),他们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眼看着公司不大可能在未来几年会把更高级的职务给他们;
公司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能干,他们已经与年轻人形成了竞争关系;
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想通过跳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也是比较难的。这就是所谓的职业“天花板”。当然,职业“天花板”还包括一些外企的中方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职务已经到达了公司所允许的极限——更高的职务通常都是由外方高管担任。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已经或行将碰到职业“天花板”时,他便一定会考虑“接下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
有了这个问题,他便认为需要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来帮助自己。

  然而,碰到了职业“天花板”的人是否有必要为自己做职业规划,我是高度怀疑的。因为在我看来,当他们的能力足够强大,因而在客观上还有“市场”时,他们做不做正式的职业规划,都会有新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他们有能力自主创业或者具备被其他企业所心仪的独特能力)。但是,如果他们的职业能力碰到了“天花板”,无法继续适应变化,那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都可能是无济于事的;
甚至,他们不规划职业会活得还不错,规划了职业则反倒可能加速自己职业生命的“寿终正寝”。

  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两个“死穴”

  一般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认为: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人的职业发展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可以为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而确立努力方向,可以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以下是各类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通用内容。

  一、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外貌形象、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个性特征以及遗传、家庭、学校、社会对自己的影响等等,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二、知彼。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了解外在环境。包括社会需要什么职业、希望从事职业的特点、不同职业需要的能力、就业/创业的渠道、行业发展前景、相关职业有哪些机遇和威胁等等。

  三、抉择。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权衡和比较,分析其中的优势、劣势、阻力和助力等等,进而选择更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方案。

  四、目标。制定职业规划方案,需要有明确的大方向或大目标,并且需要将大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小目标,再逐个实现小目标,不断接近成功。

  五、行动。就是按照规划方案采取积极行动。只有采取积极行动,职业规划方案才有意义,也才可能成为指导自己职业成功的蓝图。

  六、评估与调整。就是当发现职业规划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行不通或存在问题时,应及时予以调整。一种职业规划方案是否可行,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确认。因此,职业规划方案需要不断地实践、评估与调整。

  上述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看似“逻辑清晰”,因而显得实践性极强,但是这一表象背后则潜伏着两个无法绕开的问题,我称之为“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死穴’”。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职业规划不但不会帮助人们获得职业成功,反而可能会有害于人的职业发展。是否危言耸听,请阅读下文后再下结论——

  “死穴”之一:职业能力问题

  当我们把一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时,你将看到: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到4级以上时,他几乎无需做职业规划,因为他的职业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他的职业方向;
甚至,他只能在现有的职业领域内做出选择,因为他如果放弃现有的职业领域,而选择到一个新的职业领域求得发展,除非他在那个新的职业领域已经具有相当的职业能力,否则他就必须花足够的时间来重建他的职业能力;
问题还在于,花了足够的时间,未必就能建立起新的职业能力。其实,所有在特定的职业领域具有中等以上职业能力的人,无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那些职业能力真正高强的人是不做职业规划的。

  仅就此点而言,职业规划似乎只适合于那些职业能力不足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实中,越是职业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倾向于做职业规划,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大学生或踏入职场时间不长的人或在职场竞争中失势的人,是职业规划的“重灾区”。

  当我这样说时,有读者朋友可能会说:职业规划正是用来指导职业能力不强的人建立职业能力的呀。没错,我是说从理论上讲“没错”。然而,众所周知,建立中等以上的职业能力需要花费至少八年以上的时间(请参见“10000小时定律”的概念。网上可搜到),一定会历经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了八年以上的时间,历经了千辛万苦也不一定能够建立起中等以上的职业能力。这给那些相信职业规划的人出了一道大难题: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愿意花八年以上的时间在一个职业领域逐步建立职业能力?我们看到的景象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耐心和意志;
他们在职业竞争的赛道上碰到困难、问题、阻力或处于落后状态时,会重新设计他们的职业规划方案,因为毕竟做职业规划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比如一个月内,甚至于一个晚上或一念之间,而在一个职业领域建立起中等以上的职业能力却需要八年以上的时间,还要历经千辛万苦。

  顺便说一下,传统的职业规划理论通常会提醒那些想要做职业规划的人:你们之所以职业不成功,是因为你此前的选择错误。换言之,基于这样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在一个职业领域继续不成功,他便应该继续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这可是对职业能力建设不利的理论与建议啊!

  “死穴”之二:组织要求问题

  绝大多数人需要依附于特定的组织才能获得职业发展:不仅需要组织向他们支付薪水,以便养活他们自己和家人,而且需要组织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并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个组织并不“充分尊重”个人所做的职业规划,而是要求做了职业规划的员工们按照它的需要、想法和意志行事时,会出现会结果呢(毫无疑问,现实中的绝大多数组织都是这样做的,而且越是优秀的组织,越是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真正有利的组织,在这方面越是强势——要求员工满足组织的要求,而不是让组织来无原则地适应员工)?

  在极端的情况下,当这种矛盾出现以后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做了职业规划的员工放弃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满足组织的要求,这意味着职业规划并不好使,进一步的结果是痛苦——因为有规划却不能实行;
二是,做了职业规划的员工拒绝组织的要求,坚持“做自己”,其结果是被组织所拒绝,其职业命运便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还有一种理想的情况:组织在要求员工时,充分地考虑员工的职业规划,或员工在做职业规划时充分地考虑组织的要求。但请注意,这通常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

  在上述极端情况(也是常见的矛盾)发生时,那些因为有了职业规划而坚持要“做自己”的人,可以随时选择另谋高就,因为“世界那么大,自有留爷处”。但是,现实中很少有哪家优秀的企业,会放弃既定的文化或管理原则,而迁就那些想法千奇百怪、且随时会发生万千变化的员工。通常,对于那些一味要求企业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员工,企业是不大可能信任他们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因此而出现了:当一个人不被一家企业所信任时,他又如何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发展呢?

  上述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两个“死穴”,正是导致那些怀抱职业梦想的人们,郑重其事地做了职业规划,却并没有获得职业成功的核心原因。因而,我认为迄今为止的大多数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从根本上说只是在给人们以某种希望,却并无多少真正能够指导人们进行职业发展实践的价值,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是在使人们误入歧途。

  当然,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多少还是能够刺激人们去思考相关问题的。比如,本文的观点就是在这类理论与方法的刺激下产生的。

  发展职业的法则其实在这里

  大概由于前述职业规划“市场”需求旺盛,以及由于我们一直在倡导企业应该帮助员工正确地认知职业和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有很多人便误以为我们公司的专家们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类课程。于是,经常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向我们询问是否提供这类课程的培训服务。

  如果前来询问者是第一次与我们联系,我们总是很干脆地告诉他“不好意思,我们公司没有您要的课程”;
对于与我们有过合作的客户或我们的“粉丝”,我们一般会反问他一个问题:“请您告诉我,您认识的或知道的成功人士中,有哪些人是因为他们做过职业规划才获得职业成功的?”。我们经常十分欣慰地听到了这样的回答:要么,很干脆地回答说“没有”;
要么,沉默了一阵子后回答说“好像真的没有耶”。

  是的,我们先不去考虑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是不是真地有用,只需要来分析和判断一个简单的事实:现实中那些已经取得了被广泛认可的职业成功的人们,他们是怎样获得职业成功的?

  我们经过长期和大量的观察与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还是现实职场上任何一位并不著名的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职业成功,在总体上讲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永远专注于“当下”,在“当下”的组织中有良好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当他们在这三个方面有最佳的综合表现时,他们便有了下一次机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之后,他们又在下一个“当下”继续在这三个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于是又有了更大的机会——进入下一个职业发展平台……如此不断向前“走”,便有了职业上的成功。

  请注意,不仅是那些“与组织一同成长”的成功者是靠着这样的规律或逻辑而取得成功的,而且那些通过跳槽而获得职业成功的人,遵循的也是相似的规律或逻辑:由于他们在“当下”的组织内有良好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他们进而才能获得下一个“东家”的信任;
由于他们在第二个“东家”那里有良好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他们才进而获得第三个“东家”的信任和重用……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三个结论:

  (一)只要一个人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能够满足特定的组织需要,无论他做不做职业规划,他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职业成功;
在这三个方面,满足组织需要的程度越高,获得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二)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表现、岗位胜任能力表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表现不能完全满足组织的要求,无论如何做职业规划,都不足以保证他们获得职业成功;
他在此三个方面与组织的要求差距越大,获得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三)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做职业规划,但其职业规划应该是围绕如何提升其价值观、岗位胜任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三点而展开了,也只有这样其所做的职业规划才会是有效用的。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4

  由于父母都比较开明,从小家庭环境挺宽松,不会让我觉得有什么压抑的,所以,我性格很外向,善于与人交流。是一个典型的行动派。喜欢简单的事物,简单的生活。

  做事踏实负责,积极上进

  喜欢新鲜的东西,追求时尚与个性。热爱艺术,接受了8年的舞蹈培训和声乐学习,所以有较强的潮流感知力。

  但有个缺点是,事情不到节骨眼上我不愿去做。也就是没有很强的超前意识。比如我的初中和高中,前两年都是玩过来的,只有在最后的一年里才真正地认真学习了。万幸的是我如愿考进了省重点高中和我们的民大学习。而从这些经历我又总结出自己是一个善于集中精力,专心做事的人。该学的时候会专心学,该放松该玩的时候我也会专心去玩。要不也不能在一年里把别人三年学的东西都给学到。

  现在进入大学一年了,由于对现读专业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我的专业成绩不够突出。但我还是努力去学了比如公文写作,标准普通话的练读和计算机等这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技能。在课余时间里,我积极参加了一些社团,提高了自己与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5

  在判断自己是否喜欢某一职业时,可以假设一下自己退休时的状态,如果你喜欢在目前从事职业的方向上退休,就可以沿着这条职业路径奋斗;

  如果你直觉上对某一职业感兴趣,但又不了解这个职业的情况,最好找这个行业中的从业者了解情况,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如果兴趣太多,不知如何选择,可以反过来思考,从身边最可行的几个方案中找到一个与自己兴趣最接近的工作,在工作中通过体会修正自己的判断,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工作不一定要与专业对口,但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通常来说会比外专业的人具备一定的优势,如果你决定转行,也可先从与自己专业有交叉点的行业开始;

  放弃专业后,如果从零开始,最好能做充分的准备,并在新的领域中坚持一段时间,否则再次选择的时候,可能面临更大的迷茫;

  任何工作都不是浪费时间,也许你在将来会发现,既往的不同工作经验会发生交集,而这些经验对你以后从事的工作,都会带来帮助。

  好销售一定要有强烈的成功动机,并且还要有影响力,能让别人因为你而改变,最后还要能坚持,懂得不抛弃,不放弃;

  CEO大多是从销售与会计中诞生,作为销售如果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可以考虑向管理方面转型,带领团队创造业绩;

  做管理不见得一定要读MBA,但MBA可以丰富你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可以从“知己——知彼——匹配”三个环节入手;

  知己,可以从兴趣、性格、价值观与能力几个方面考虑;

  匹配,可以从“知己”中的四个方面入手,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各个方面的权重因人而异,关键看你最看重什么。

  职业规划的作用不是告诉你做什么一定能够成功,而是帮助你发自己与职业的最佳契合点,并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让你知道在今后的职业困惑中如何去思考;

  职业规划可以简单的分为四步——“觉知(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知己(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环境认知(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机遇,找出合适的职业)——行动(为了达到目的采取具体的行动)”;

  用“喜欢人或物”与“喜欢数据或观念”,可以把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四类,网友可以自行测试并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般来说人格测评的准确率在60%以上即可用,在测评时参与者不要过多思考,凭直觉给出答案即可,这样可以提高准确率,要重点针对测评与自身吻合的地方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自身与职业的契合是一个连续的探索过程,很少有完全不吻合的情况,建议在目前的岗位上发掘机会,扩大契合的比例,不建议不经慎重考虑的频繁跳槽;

  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核心使命,0-14岁是成长期,15-24岁是探索期,25-44岁是建立期,45-64岁是维持期,65岁之后为退休期,最好在探索期能做多种尝试,这样便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除了职业周期,人还有六种身份——子女、学生、职业人、持家者、休闲者及公民,在不同阶段要平衡好各个身份,这样人生才会完美;

  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需要一个前提——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如果大学毕业后,自己心目中的职业方向上没有机会,可以就业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为今后转方向做准备;

  目前大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因此多数处于职业迷茫期。建议大学期间早点结识毕业的师兄师姐,多听他们的建议。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6

  培训管理者相比一般员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路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的世界很无奈,因而失去方向。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以终为始,持续更新,顺势而为,才能从“潜龙在渊”到“飞龙在天”。

  因为机缘巧合,多年前我从销售管理转做企业内部销售培训工作。那时,我对培训热情高涨,总觉得站在讲台上讲课,能够收获学员殷切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是件颇有成就感的事情。然而,不到半年,我的热情降到冰点。因为我每天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琐碎的,半年期间只讲了一次课。而且我发现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是件挺困难的事情。感谢当时的老板,我职业生涯的恩师,在关键时刻启发我,帮助我。

  多年过去,当时的同事们各奔前程,有回业务部门做主管的,有转去做HR总监的,还有去自行创业或者做专职讲师的,而我还在津津有味地做着培训管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职业,大家都很满足和开心,因为每个人都在合适的平台上做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培训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很多,若想“我的未来我做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洞察动机 自知者明

  究竟应该选择哪条路?这是大家普遍的困惑,尤其是做培训2~3年的培训经理们。自知者明,知人者胜。选择决定未来,成功的选择始于清晰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深层次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选择更符合自己兴趣的职业路径,从而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佳,在获得自我实现的同时,收获快乐的心情。

  很多年前,与当时的同事们聊天,John说他以后想做职业讲师,因为他不喜欢企业内部官僚化的组织沟通和诸多会议,他喜欢自由的职业,去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氛围;
May说她还是想回业务部门,带领团队达成业务目标,这两年的培训对她来讲是个提升能力和沉积知识的机会,并且能把以前的工作进行梳理,以后领导他人时会更加游刃有余。我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在企业内部做培训管理更适合,这是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没有大量的差旅。

  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自由动机高的培训经理们会倾向去做自由讲师,成就动机高的培训经理们更愿意回归业务部门,而稳定和安全需求高的培训经理们会选择在企业内部做培训管理或者人力资源工作。洞察自己的内在动机,会有更加精准的选择,即使环境变化,依然可以根据兴趣进行弹性调整,少走弯路。

  不断更新 构筑能力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能力取向的,不同的能力带来不同的业绩。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每个阶段的职业发展目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主动导向以及计划能力等几乎是所有工作都需要的能力,可以在各种职业岗位上获得,所以更重要的是每个职业的核心能力。

  如果想一直在企业内部做培训管理,自身需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建立学习系统的能力、构建培训管理制度的能力、发展培训师的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有很强的业务洞察力,以及影响管理层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工作活动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比如阅读书籍,参加内外部培训学习活动等。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工作中进行强化,才能真正内化成自身的能力。

  顺势而为 创造机会

  职业兴趣是“我想”,职业能力是“我能”,职业平台是“我可以”。成功的职业生涯,这三者必不可少。没有实现理想的平台,到头来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满腔热情,却无抛洒之处。现在我回过头来看看当时一起聊天的同事,都依照自己的兴趣,根据环境的变化,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一心想做职业讲师的John在公司做了4年培训师后,想找家培训公司做专职讲师,他尝试着联系了两家知名咨询培训公司,这两家外资公司对培训师的英语能力要求很高,John差点因此中断了他的职业梦想。他调整方向,在公司内部踏踏实实地做了一年多的课程设计工作,发现做销售技能培训的老师比较稀缺,而且对英语要求不高, 于是他果断地去了一家公司做销售培训的老师。现在,他是几家培训公司首推的销售培训老师。

  Wendy做过培训总监,当时她的梦想是创立企业大学。后来公司变革,培训总监的岗位不复存在。虽然她可以转岗到其他岗位,但是在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她决定去竞聘人力资源总监,因为从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对公司的影响来看,这是最符合她职业梦想的,在这个岗位上,她可以继续去做人才发展方面的工作。最终她凭借以往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影响力,成功地争取到了人力资源总监这个岗位。

  工作平台和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规划职业目标时的环境和2~3年后实现目标时的环境大多会有不同,我们需要及时地做出调整,顺势而为。如果刻舟求剑,固守不变,在感慨无用武之地时,会错失良机,碌碌无为。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7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产生一种困惑,处于一个瓶颈位置,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事业,却十分困难,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人力资源专家建议,人们这时应勇于打破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瓶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进行规划,选择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案例一

  大学一毕业,文浩就来到了上海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到现在部门的工作能手,也有五六年时间了。现在的他,主要是在努力拓展事业的发展空间。然而负责事务游刃有余的他面对公司晋升环节却头痛不已,感到疲惫并影响了工作热情,似乎职业发展已经到了瓶颈阶段,怎么也上不去了,对自己如何往下一个阶段发展既迷茫又有点力不从心。如何才能使自己仍然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怎样才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自己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对自己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地位和发展方向的无法把握,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危机感。

  案例二

  阿利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上海,在一家民营的通讯公司做研发工作。但工作了大半年,却失去了当初的豪情壮志。阿利感觉到在现在的企业做研发工作虽然有一定压力,但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进取精神。

  不过从职业性格来看,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做变化性强的工作,所以内心里对现在的工作内容感到不满足,总感到工作太过单一,没有前途,在阿利看来,公司基本没有任何培训,完全靠传统的师徒面授方式,而由于阿利在团队协作方面做得不够好,性格与师傅不和,似乎已经到了瓶颈阶段。有时候情绪一低落就会萌生去意。想转型去做别的,又怕一时冲动做了决定将来会后悔。所以,是去是留一直困扰着他。

  权威规划:职业生涯四时段如果将人的职业生涯比喻成一面时钟,四个时间区显得特别重要。

  0时段的人初涉职场,他们忙于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又苦于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方向,往往是什么还都不了解,就懵懵懂懂地走上了一条自己既不喜欢也不了解的职业路。

  2-3时段的人有过一段并不算长的职业经历,遇到过种种不顺,对职场虽然有所认识,但却谈不上深刻。对职业定位的概念也算略知一二,一番误打误撞之后,他们对于行业、企业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处于职业积累过程中的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期待的职业发展方向。

  5-8时段的人面临的问题似乎又深入了一步职业提升。对于专业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发展问题,他们开始踌躇不安。提高职业声望、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是这个时段人的基本目标。

  这个时段的人大致可分3类:淘汰一族、安逸一族,准精英族。而那些不愿被淘汰,不愿庸庸碌碌的准精英一族也有3个发展方向可供选择:管理方向、专业方向、投资人。

  最后,10时段的人常常会遭遇到职业生涯的瓶颈。他们处于职业调整期,如何保持职业的稳定和持续上升,实现更高的物质利益和价值追求是他们最大的问题。最终的命运往往只有两种:一是淘汰,即使过去成功过;二是再生,成为真正的精英。

  专家分析: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文浩和阿利遇到的均属于典型的5-8时段职业人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当不可避免的瓶颈阶段到来时,退缩放弃、放任自流、盲目武断都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行为,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经验定位和学历的契合程度决定了发展高度和方向。它们既是晋升的砝码,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你失败的罪魁祸首。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勇往直前、突破瓶颈才是科学的做法。

  其一:提高自己的学历其实好的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是找到好工作和晋升的阶梯。

  就拿文浩来说,毕业于外省的一所高等学府,这使其在寻找工作的过程并没有大费周折,因为学历毕竟是让用人单位赏识的第一块砝码,然后求职者才能够有机会在工作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才有可能在公司晋升名单中受到重视。

  但是,要想向更高的层面晋升,除了你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以外,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文凭也可以助你更轻松的达到更高的目标。对于文浩来说:仅有过去的学历背景还是不够的,进一步的学习和提升,才是保持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职业保持热情的很重要的方式之一。

  其二:明确自己的经验定位经验是能力的铺垫,经验是资源,是晋升的前提。

  任何人的职业定位,都要基于过去工作经验的高度和自身的发展潜质。文浩目前的晋升问题更多的是在这个环节上。即做专家还是做管理。

  这类职业问题大多发生在职业经历在5年以上的高阶职业白领身上,这时的他们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行业积累,关键就看他的经验是往什么方向去积累的,而文浩在工作中并没有明确定位往哪方面发展,如果往专家方向发展,自己是否有那方面的资质?如果往管理层方向发展,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经历又有哪些是用的着的?

  其三: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断能力、自信力等等,这是判断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达到相应高度的重要指标。

  以阿利为例,在工作中,能从上司和同事那学习到很多新知识、新理念。有很多人会认为公司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误解。

  作为一个懂得学习、善于学习的职场人士来说,自己也可以安排一系列详细丰富的学习计划来提高自己。所以,找到与自己能力、学历和经历之间的契合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的职业含金量,才是突破瓶颈的最终的方式和手段。

  职业规划不会一次完成,职业规划是人才与职业进行配对的规划,它不但是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是对企业的选择。

  在人的一生中,职业规划并非一次就能完成,它可能会随着人的成长与变化而不断出现,是人们经营自己未来的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

  工作半年以来,刚走出校门的小王就换了5份工作。“待遇不好,我主动请辞。”小王的理由很简单,“我觉得我不止那么点工资,大学生不应该自降身价。”辗转于武汉各家公司,学市场营销的小王最终选中一家眼科医院,“它准备上市了,待遇也不错,这就是我来的原因。”

  频繁跳槽的小王不是孤例。职业发展前景不大、待遇偏低、职业病频发、人际关系处理紧张……这些都成为职场新人们选择离职的关键原因。

  裸辞:不喜欢就辞掉

  裸辞是指没有找好另一份工作便辞职。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幸福感缺乏,不少职场新人感到身心疲惫,裸辞的人数不断增加。“我算是裸辞吧!”应届毕业生小喻笑言。去年12月便入职的小喻进入到襄阳一家公司。“我是带着理想去的,一开始很有干劲”,小喻坦承自己是带着梦想去的,可工作几个月后,小喻感觉健康严重透支了。“单位在郊区,每次出门工作都有两个小时花在交通上。不仅如此,还经常熬夜,郊区娱乐活动也少,生活太枯燥乏味了。”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小喻一时脑热,给老板打了电话,说自己不干了。“后悔吗?”“辞职后有段时间感觉很后悔,其实那份工作不错,不过现在不后悔了。”小喻现在的目标是进入一家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做文员,“我还是觉得我适合朝九晚五的生活,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

  “我是喜欢自由无拘束的人。”小喻说。可如今招聘高峰期已过,工作一时难以找到,小喻便赋闲在校。每天上上网、逛逛街,日子倒也过得悠哉。

  在一家外资医院做网站推广的刘小姐也加入到“裸辞族”里,“我是觉得待遇低了,工资还不够日常开销。”裸辞后的刘小姐也十分洒脱,投递出的简历马上有了反馈,可她却一口气拒绝掉了几份OFFER,“深入了解后,不适合的坚决不去。”刘小姐如是说。

  纠结:坚守岗位还是辞职

  裸辞的人需要有莫大的勇气,可并不是所有的职场新人都能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相当一部分人在权衡利弊:辞掉工作,自己入职以来做的辛苦努力就白费了,也丧失了晋升的机会;
留下来,却要让自己承受身心的煎熬。

  王小姐就是徘徊在留下与离职的边缘。今年毕业,王小姐也是标准的职场新人,“我是在线客服,每天要解答300多玩家的问题。由于手指要不停地打字,一般做久了的人都会有腱鞘炎。”这就是王小姐苦恼的原因,待遇虽不错,却有职业病。“腱鞘炎就是手腕的骨头会发炎突出,并且是不可恢复性的创伤,我觉得好恐怖。”

  而当王小姐发现自己的手腕几乎没有力气,连俯卧撑都做不出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换工作的问题了。“很多老客服都有腱鞘炎。他们一般只做一年就转职到别的岗位去了。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坚持。”

  而去年毕业的陈小姐则是因为职业前景发展不大而纠结不已。去年毕业后,陈小姐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本以为是策划岗位,却被老板安排做文员,每天写材料、做杂务,一年下来,陈小姐感觉自己虚度了。“公司缺文员,为什么要按策划的标准招人?每天端茶倒水,专业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升。”更纠结的是,工作经验不足的陈小姐要面临学弟学妹们的巨大竞争。

  建议: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不管是裸辞还是坚守,这群80后的职场新人完全拥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与仍在纠结不已的留守新人相比,裸辞的职场人显得豁达得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表现出的信念就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辞职后的小喻显得相当淡定,“会有压力吗?”小喻笑称一点压力都没有。“我还要感谢自己的选择,这让我找回了自己。至少没有虚度,没有工作的烦恼,我越发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或许调整好了心态,再起航之时能走得更远。

  对此,安国平认为:良好的职业规划,需要接受专业辅导,更需要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自我认识需要时间与经历,比前者更加重要。还要从心态上培养职业意识,尽快转变内心的身份认知。

  安国平强调,有两种方法值得学习:认真观察职场前辈,学习他们的专业技能,学习他们身上的长项。同时,多与家人亲人沟通交流,这都有助于尽早完成完善职业的规划,使职场路走得顺畅。

  无法原谅对方的小过失,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面对这种“幼童性格”的老板,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装作视而不见!

  1.出尔反尔的老板不值得抱怨

  老板早晨下了指令,你忙不迭去执行,到了傍晚,他突然改了口风,让你一天的工作化为泡影?抱怨连连的同时,可别忘了,你是工作执行人,他是工作策划人,他看到的是整体,你看到的是局部,他不断修改指令,也是为了让工作更完美。更重要的是,老板和你的关系是一对多,你和老板的关系是一对一,老板不可能亲力亲为地去适应每一位员工,只有员工去适应老板!要是老板的主意朝令夕改,你所能做的就是不断与他沟通,让自己的办事速度跟上他的思维,这样你还能给老板留下办事靠谱、性格沉稳的印象。要知道,在美国职场调查中,“出尔反尔的老板”被列为最不好解决的职场难题之一,如果你能从容面对这种情况,说不定下次升职的就是你!

  2.疑神疑鬼的老板不值得抱怨

  如果你是分公司主管,你经常会在非上班的时间接到老板电话;如果你是基层员工,老板会无时无刻对你表示上司式的关切;如果你是老板的左右手,那你的每一个工作细节都要向他详细汇报……这类事必躬亲的老板多为心理压力较大的职场人群,他也希望把事情做得最好,他生怕属下出了差错,过多注重细节,会让你眼中的老板变得疑神疑鬼,直接表现是不轻易相信别人,对下属的工作总有诸多不满。其实这样的老板最好对付!他们往往相信“人治”重于“法治”,再加上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情感防线最易攻破!建议你除了按他的要求,事无巨细地汇报工作外,还可与他发展个人友谊!要知道,有压力的人往往孤独,而在你踏入他的人际空间时,等于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3.偏心眼的老板不值得抱怨

  为什么老板总是一碗水端不平?为什么他更偏向那个和他私交甚好的同事?想想看,生活中,你不也对某些自己喜欢的人格外偏向?偏向是人类天性,老板偏心眼,说明他最少具有几分人情味,这可比那些冷若冰霜、不食人间烟火的上司好相处多了!碰到偏心眼的老板,你可千万别当众抱怨,这只会让他眼中的你更面目可憎!最好的办法是积极进攻,从侧面发展与老板的私人关系。他可能由于私人原因偏向别人,如果你主动示好,谁说他不会因此增加对你的好感度。

  4.当众呵斥你的老板不值得抱怨

  一点小错误,就被老板当众呵斥?颜面扫地的同时,你当然对他心怀怨恨!心理学家发现,无法原谅对方的小过失,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面对这种“幼童性格”的老板,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装作视而不见!要知道,这事在你眼中有如天塌下来般重大,在老板眼里,不过是过眼烟云,发脾气是常事,他当然不会在意自己发脾气的次数!如果在暴风骤雨过后,他一样对你微笑相迎,反而说明他并不看重你的小过失!没必要为老板不成熟的行为生气,更没必要将他的怒火“移情”到自己头上!心理学家认为,在人把坏心情宣泄出来的3小时后,其内心容忍度会迅速升高,如果你能掌握好这个时间差,在老板发完脾气后向他提出不同看法,也许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5.行为散漫的老板不值得抱怨

  老板天生是个马大哈,比下属还丢三落四,对工作重视度看似不高?小心啦,别被表面现象所蒙蔽!除非他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纨绔子弟,来这里做你的上级,不过是按照老爸的指示行事,要不他不会对工作这样不上心,否则他又如何登上高管的职位?表面上的散漫只是天性使然,也许他正在以此探究你对工作的态度!千万别因此抱怨连连,甚至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老板越散漫,你就越要认真行事!想想看,当老板发现你反其道而行之,工作态度诚恳、勤奋时,自然会对你赏识有加!

  6.不喜欢你的老板不值得抱怨

  老板也是人,也会对周围人有喜恶和偏好。虽然主流的职场规则是不要将个人感情带入工作环境,但要限制某个人的情绪,可不是什么容易事!如果你不幸,天生与老板气场不和,或和他人生观相悖,也不要因此自暴自弃、抱怨连连!首先你要承认他不喜欢你的事实,然后要告诉自己,这样的情况必须诚实面对!千万不要把不满情绪带入工作中,这样只会让你在他心中的地位一降再降!每个人都喜欢对方乐观的态度,如果你明知道他对你心怀不满,还照旧阳光满面地工作、像平时一样与他打招呼,说不定他会对你的态度有所改变!当然如果你有一定的事业野心,职场心理专家建议你暗地里做好跳槽准备,因为研究发现,老板提拔的人往往和自己气场相合,与他完全不同的你未必身处他的提拔名单哦!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8

  市面上有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的书籍文章,不过大部分都是为职业而规划。我们整个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这诚然不假,但是职业或者事业只是谋生手段而非人生目的。况且,仅从职业角度看问题做规划难免失之偏颇,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影响个人抉择的因素实在很多。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能要什么样的生活决定了你的职业走向,而不是简单的一句“我一定要”决定一切。

  分析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大体有:原有物质条件(含父母积累)、原有社会资源(含父母积累)、原有人脉资源(含父母积累)、个人先天禀赋、个人兴趣、个人追求、个人机遇、个性特点、学习成长环境、是否正确规划人生、是否自律坚持等等。因此,做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综合个人原有基础条件、个人内在品质与外部发展机遇而铺设轨道。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人说我对某某职业充满兴趣,但却没有考虑自己实际没有半点基础,即先天禀赋很差;
有些人说我一定要实现某个职业/事业目标,却过于相信自己一人之力,不自量力;
或者有人只是迫于生存压力就业,却在工作中倍感痛苦,因为所选并非所爱,等等。

个人认为,在做职业规划之前,务必认清自己,即上述所说的自己各方面的基础情况(物质、人脉、能力)、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个性等,没有这个前提,所谓的职业规划将误导人生。而个性、能力等内在特质不能仅依靠个人粗略判断,必要时还需要借助测评手段来准确测量。完成了这一步,就完成了“自知”,就具备了自知之明。然后再“知行业”、“知岗位”、“知职业发展走势”。

“知行业”,即了解行业分类、行业特性、行业发展趋势。“知岗位”,即了解岗位分工、岗位特性、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等。“知职业发展走势”,即了解职业路径,通常有专注于专业理论研究的,最后成为专业人士,比如会计师,慢慢转换成管理咨询师、培训讲师等自由职业路径;
也有长期在一个行业由浅入深发展的,慢慢成为“行家”,这种人要么最后成为投资人,要么自己创业;
还有既注重行业经验积累,又注重个人管理能力积累的,最后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凡此种种,都需要职业规划之前了解。完成了几个“知”,接下来,则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职业目标。

  定职业目标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一定是经过“可行”、“一定行”两个步骤逐步清晰的,假设“可行”的有五项目标,经过再次分析判断,最后确保“一定行”的只有两项目标,这两项目标若有连带关系即可并行不悖,实现层次递进;
如果相互排斥,则必须舍弃其一。还需要特别重视的是,定职业目标,一定要清晰确定“在哪一年在哪个行业在哪个职务层级达到多少年收入”,切记“先有行业再有职业”,一个人的职业高度需建立在行业积累的基础上。

第二步建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

第三步则必须清晰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哪些支持条件,借用“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我们可以搭建基于目标定位的“职业目标实现支撑模型”,仍然由“知识”、“能力”“素养”三大方面构成。将实现职业目标所需知识罗列清单(结构比例)、将所需能力罗列清单(能力即资本,资金资本、资历资本、资源资本)、将所需素养罗列清单,以进一步查找不足、清晰努力方向。

第四步,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对于“知识”的积累,需要先划定知识结构(比例),如专业知识60%,相关知识20%,次相关知识10%,有益补充10%,这个比例不仅是结构比例,也是我们平时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比例。而为了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加速积累,除了自我广泛涉猎,还可以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来实现。

对于“能力”的积累,需要明确,对于个体而言,能力代表安身立命的资本。资金积累在个人没有条件实现创业时主要通过打工积累。所以不断获得晋升机会很重要。资历主要为个人行业经验、职务高度、实战能力、所在企业背景,所以坚持把一个行业做熟很重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很重要,选择人才济济、管理规范、模式新颖、财力雄厚的企业很重要。资源指人脉资源、社会资源等,仍必须依托于特定行业和职务层级的基础上实现积累,再次证明行业选择的重要性。完成了个人资金、资历、资源三大资本积累就构筑起个人强大的生存发展能力。

对于“素养”的积累,首先要明确素养乃个人成就事业的根本,比如“坚毅、勤奋、好学、胆识、胸怀、格局、守信”等等,给自己确立素养目标,然后日日总结、夜夜反思,如曾国藩那样“痛自刻责”,每日三省自身。又可勤读儒释道思想,深悟圣贤之言。

第五步,坚持职业大目标,只做微调整,自律坚持。

从“想要”分析确定了“一定要”,剩下的就是一定要做到。很多职场员工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影响,上级没有要求的不学、不想,工作被动,这种情况证明还没有思考透彻,需知,为自己而积累才是根本。

另外,制定阶段性的步骤和目标对于落地执行很有帮助,确立了职业大目标,还需分解为可实施的小目标,比如年度计划、每日学习计划等,然后坚持再坚持,如此方能快速实现人生改变。

   以上是个人平素思考总结,一人之言,不足难免,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交流!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9

  第一个小鬼:对梦想的恐惧

  第一个小鬼总是在你开始梦想的时候告诉你:别乱想啦,不可能的。你在很多地方听到过这个声音,有的时候是你的朋友,有的时候是你的家人,有的时候他们假装“社会现实”,他很权威地告诉你,别瞎想!

  一个孩子从来不害怕梦想。可是当我们长大,这个小鬼长得比你的梦想还强壮,你会永远被困在现实中间。

  第二个小鬼:对失败的恐惧

  这个小鬼告诉你:别干啦!失败可是件丢脸的事。

  你也许会因为一个东西不够完美就迟迟不动手。你的脑子里面满是美好的想法,但是你却从来没有把他们写出来,你的心中有惊天大志,你却从来不愿意动手去做。因为梦想很完美,而现实往往是不完美的。

  完美主义是对第二个小鬼的最强大武器。比尔。盖茨的梦想是给每一台电脑装上自己的软件,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他只能央求IBM可以安装自己的软件,而且只是当IBM有一部分客户需要的话。如果比尔。盖茨希望一开始就达到自己的梦想,今天他估计仍是一个程序员。打败第二个小鬼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行动起来,0.1>0,一点点向你的梦想靠近。

  第三个小鬼:对改变的恐惧

  这个小鬼很阴险,他总是借助你最亲近的人告诉你,我们是为你好!

  当你开始梦想,并且开始慢慢有些成果的时候,你会引起身边人的害怕。“那个太危险,还是回来吧。”

  想要改变的自己知道爸妈要什么,朋友们要什么,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但是如果你真的要改变,那就让自己强大到改变他们吧。

  你遇到第三只小鬼时,你就发现自己能让身边的人感到不安。祝贺自己,你已经在开始变得强大,当人们感到无力控制你时,他们才会开始对你掌控。只有你才最知道你要什么!

  第四个小鬼:对幸福的恐惧

  走到这里,你已经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改变。但是千万注意第四个小鬼!那是对幸福的恐惧!

  热恋中的人冲破重重阻隔,往往却陷入来自内心的恐惧:这种感觉太好了,真会一直下去么?你的不幸会从这个念头开始,你会收集幸福不再的证据,而幸福开始真的离你而去。

  对幸福的恐惧主要来自于你内心的资格缺失,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这么快乐。感受当下的快乐和力量,你会发现我们一直活在幸福当中。我们缺乏的,不是幸福,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汇编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汇编九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