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节日讲话 > 内容

渔鼓戏的历史渊源与传承保护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7 06:23:30     阅读:


  【摘要】渔鼓戏作为稀有剧种,3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因经费不足等因素发展停滞,渔鼓戏的抢救与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历史渊源;艺术价值;传承保护;继承发展
  一、渔鼓戏的历史渊源
  渔鼓戏,发祥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沾化县位于山东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与翼、晋、京、津临界相望)胡家营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地方剧中之一。其独具特色的戏文、表演形态和音乐结构体制,在戏曲百花中独树一帜。
  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云游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民间艺人加以充实、丰富和演化后,搬上舞台,化妆演出。将说唱形式的渔鼓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渔鼓戏及渔鼓、 渔民号子、民间小调、歌舞、武术于一身。吸纳了京剧、吕剧和其他剧种的精华。形成初期主要用的乐器有渔鼓、简板、锣鼓等打击乐。随着艺人们长期的舞台实践和经验积累,先后增加了三弦、唢呐及主弦乐胡等。
  中国戏曲之山东卷载,在当时,每逢三月三庙会、九月香火会,人们便在道观面前搭台专唱会戏。农闲时则聚集戏房排练新戏,春节登台演出直至出正月。此外,还经常应邀到外乡演出及传授技艺。从胡家营村逐渐流传于沾化县全境,并在渤海湾一带广为流传。各地戏班相继成立,鼎盛一时。曾上演过神话剧《八仙》《西游记》《东游记》等大型连台戏,剧目多达三十多种,演员也从二三十人发展到五十多人。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1957年,后因历史的原因戏班相继撤销。渔鼓戏的发展便停滞了。
  2006年,沾化县文体局会同滨州市有关专家着手抢救、挖掘、整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种,申请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正式成立了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使中断了半个世纪的渔鼓戏重获生机。直至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渔鼓戏的艺术价值
  渔鼓戏作为稀有剧种,有着自己独特的调式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吕剧及其其他剧种的影响下,集成以板腔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在演唱方面:其唱腔旋律高亢古朴、明快跳荡,由以三度、九度的弦法跳进促成唱腔的极度灵活变化,为其他剧种所少见。主要板式为“三句一扣”,这种俗称“三条腿”的句式结构打破了一般唱词的对称规律。加之当地渔民船号形成的“一人唱、众人和、领和呼应,击鼓以节”,“绑、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为其他剧种所少见。“弱拍反强,强拍反弱”的逻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演唱形成。歌词方面,其“引腔、腹腔、锁腔”的句式结构也跟当地民间歌舞《鸳鸯嫁老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韵脚别具一格,颇具当地语言特色。为探究渔鼓戏的古老历史和戏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从其内容来看,是道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剧目的核心始终高扬征恶扬善、仁孝和睦、精忠报国等传统美德,对社会发展和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渔鼓戏的传承与保护
  现如今的渔鼓戏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因经费不足、演唱后继无人等因素。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应该努力进行传承的信心。目前,绝大部分渔鼓戏艺人已经亡故,即使幸存者也大多年逾古稀,渔鼓戏的抢救与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点提出几点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一)拓展渔鼓戏剧团规模,积极引进专业渔鼓戏演员
  在省、市、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扩展渔鼓戏剧团规模,扩大排练场所、努力增强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排练学习场所;再者,在老团员的带领下,吸纳更多优秀青年演员,为剧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渔鼓戏增添新的血液。
  (二)创排优秀渔鼓戏剧目
  抢救、挖掘、整理、保护这一古老剧种,首当其冲是要将原有的东西保存下来,渔鼓戏在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之作,如《二度》《高老庄》《出家》等,都是经过老艺人的挖掘和整理才有了完整的剧目。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剧目进行创作性的排练,在保留最原始的戏文前提下,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语言风格,对剧目进行创新改革,融合成为颇具当地特色并使更多人愿意接受的戏种。如,将现代人喜欢的流行音乐元素加入进去、将剧目中难以理解的方言改为较容易接受的白话,都有利于渔鼓戏的传承。
  (三)建立专业的渔鼓戏学校
  渔鼓戏作为悠久的稀有剧种之一,广泛传播的一大重要途径就是建立专业的学校,培养专业的渔鼓戏艺人,在继承中对剧目进行创新,让更多艺人带着更多的优秀作品走向世界,使渔鼓戏在根本上得到最大空间的继承和发展。
  (四)让渔鼓戏走进课堂,纳入教科书
  将渔鼓戏纳入教科书,让更多孩子接触并学习本土文化,不仅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更能使渔鼓戏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和传播。
  (五)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旅游资源,将渔鼓戏作为当地名片发挥其特色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人越来越喜欢并愿意利用自己的时间亲身了解许多地区的风土人情,沾化县有着优良的地理位置,浓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利用旅游业这一平台,将渔鼓戏作为沾化县独有的音乐艺术文化特色,这不仅能更充分的展现当地人们的艺术文化水平,更能让渔鼓戏得到更大的发展。
  渔鼓戏不仅有着扎实的历史积淀,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在历史发展期间有过停滞的状态,但也正是因为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沉淀,加之将保护与继承渔鼓戏提上日程,渔鼓戏作为地方独特剧种定能够凭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重新站在中华民族音乐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渔鼓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2007
  [2]曹振华.小作品大有乾坤——评渔鼓戏《打板桥》【J】戏剧丛刊.2012(03)
  作者简介:李婷婷(1991—),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渔鼓戏的历史渊源与传承保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渔鼓戏的历史渊源与传承保护.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