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社会实践总结 > 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路径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5:53     阅读:


  摘要 中国是典型的大国办教育,弱国办教育,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要疏通教育投入通道,增加发展教育的实力。中国高等教育投入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 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但目前教育经费短缺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能显著增加的情况下,高校要靠自身的条件与努力去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实现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筹措。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经费筹措;路径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开始走向多渠道筹措的道路。主要渠道有:政府拨款、教育附加费、学杂费、校办产业和经营收益用于教育的经费、个人和社会组织的捐赠、教育基金、承接科研课题或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所取得的收入、学校贷款和从资本市场上取得的利息收入等。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渠道由单一的国家财政开始向多元结构发展,但结构较为单一;筹资渠道的打开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育经费的筹措仍然存在困难。结构的单一性与筹措的困难性,造成了教育经费的短缺,这也是中外教育中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资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经费收入的唯一来源是国家的财政拨款;步入市场经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也相应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尽管有所提升,但是相比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速度,政府高等教育拨款的增长速度显得尤为缓慢, 而与此同时,在经济市场各方面需求的驱动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扔在持续扩张, 高等教育经费的逐步紧缺,使得各大高校财务多次陷入“困窘”的状态。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其中政府预算内拨款仍是高等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正在逐年下降。在高校事业收入中,学杂费收入是其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学杂费收入在总经费中的所占比例和学杂费收入在事业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在逐年上升。普通高等学校的投资渠道由单一的国家财政逐步向多元结构发展,但是结构仍然比较单一;筹资渠道虽已打开,但功能并不显著,高校教育经费的筹措仍较困难。
  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路径研究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 高等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首先,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机会下, 一个人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他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即可以通过技术来分割, 如推荐、考试筛选、学费等手段,将一部分人排除在高等教育消费之外;再则,高等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受益,还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社会进步等,具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益。 因此高等教育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不同的是在消费上,作为私人产品它不具有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作为公共产品也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
  针对高等教育投资现状,许多教育界及经济界的人士在强调政府财政对于教育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建议从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通过实施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试图以另一种方式和渠道来配置教育资源,以解脱政府财政的压力和高等教育经费困难的局面。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5%,而受学历教育的人口却占世界总数的25%。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如此宏大的教育规模,想要得到灵活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经费筹措采取多元化。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投入来源及比重。虽然目前,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由单一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学校、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共同投入的方式,但是政府性财政经费比重仍占主要地位。据统计,1996年我国普通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80.3%,个人投资比重仅占13.6%,而韩国高校高等教育经费个人投资比例高达80%。世界银行报告指出,韩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该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增长率也得到迅速提高。这就启发我们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来源不仅要拓宽,而且在社会及个人投入的比重上应该加大力度。
  第二,教育投入渠道。首先是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基础性建设投入主体仍然是国家。政府要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拨款,增加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同时对财政拨款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其次畅通教育投入的多种渠道,包括社会各界、公民个人、海外友人等积极参与投入,而政府则要通过金融手段、税费征收和政策对其进行支持和鼓励,对学校创办的科技产业和产学研结合实行减免税或其他优惠政策。最后要规范高效收费制度,兼顾社会的相对公平。
  2.投资形式多样化
  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事业,必然要求巨大资金投入的教育基础设施,同时教学与科研活动也要投入劳动与资金,教育可以为GDP的增长做出直接贡献,相应的教育投入也需要有所增加,如何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的拨款形式并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当下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分三方面进行阐述:
  (1)拨款形式:财政分级。1980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实行中央“统收统支”计划拨款形式,后改革为中央财政负担34所国家教委所属院校以及312所国家各部委所属院校的办学经费,地方财政负担986所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院校的办学经费。随着国务院的机构调整,改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递增微补、分级包干”的管理形式。而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联合,以真正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和单一的经费来源的状况,从而实现教育投入的多元化与多样化。
  (2)投资体制:主辅明确。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的投资体制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在不断加大对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想办法出台一些列政策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包括征收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集资,鼓励社会捐资和社会力量办学等。通过相应的政策或优惠手段的实施鼓励社会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个人)投资办学,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办学的投资模式,将能有效解决教育经费的短缺。
  (3)办学规模:集成效益。办学的规模与效益是教育投入强调的要点, “合并”和“共建”是高校未来的去向。“合并”壮大高校规模;“共建”提高规模效益。除了院校合并、系所合并从“小而全”走向“大而全”之外,应该还有更好的联合形式,如在校际之间实行教师流动,开放实验室、图书馆,教师竞争上岗,允许学生在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下自由选择课程等,这些联合形式一旦得到良好的应用开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经费问题得到解决。
  3.投资办法多层次化
  不否定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办学的投资办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多样化教育需求越来越高,这种投资办法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政府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实现投资办法多层次化,包括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等。为拓展教育经费的多方筹措方式,可以试行建立政策性银行,开办教育储蓄,发放奖学金与贷学金,并在全社会范围内筹集融通资金,举办长期教育贷款,重点支持教育事业和校办产业;同时建立各级中华教育基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海外捐赠。与此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经费源头管理。
  4.投资制度规范化
  教育急需投资且投资制度必须规范化。教育投资的规范化包括在教育投资分析、教育投资管理以及教育投入检查等方面都要规范化。通过完善投资制度来促进多元化投资的持续有序发展,保障高校教育经费渠道畅通并提高使用效益。
  总之,要保证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需从两大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助学体系,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与政策;二是高校要拓宽筹资渠道,完善筹资体制,不断拓展多元化投资,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迁利,王兆华,李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融资实践及启示[J].教育科学, 2007( 10).
  [2]张兴琳.中美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比较[J].高校改革与发展,2010.
  [3]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与实践[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 11).
  [4]罗小华.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
  [5]张铁明.发展教育需要“经济学觉醒”[N].中国教育报,1997.
  作者简介:苏飞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2010级研究生。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路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路径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