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综合实践总结 > 内容

文化传统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4:31     阅读:


  摘要:在当今世界,以职业教育见长者首推德国,而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却相对迟缓。文化传统是导致战后英德两国职业教育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英国的绅士文化传统对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而德国传统的人才价值观,重视手工艺和技艺、重视技术和实践的传统和重视职业培训的优良传统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国;德国;职业教育;文化传统;制约;比较
  作者简介:黄日强(1954—),男,江西南丰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研究。胡芸(1979—),女,江西南丰人,南丰县实验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3-0054-05
  
  在当今世界,以职业教育见长者首推德国。这突出表现在受职业教育者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在受职业教育者的数量上,战后德国基本普及了职业义务教育,据统计,1962年德国未受职业教育者占职业义务教育年龄组人口总数的15.3%,1970年为9.8%,1978年只有6.2%。1964年德国受过职业教育的职工人数占14至65岁年龄组就业总数的33.3%左右,1976年则达68%左右。{1}在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技术水平上,战后德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均达到四级技工水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据英国有关方面的统计,1980年英国接受中等普通教育的在校生为508万多人,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仅有25万多人,英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只占接受中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2}中等职业教育在英国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十分低,甚至不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有关资料表明,1982年,世界中等职业教育占中等教育的比重平均为14.7%;发达国家为21.3%,发展中国家也有10.4%,而英国只占5%。英国18岁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德国、瑞士等国家。{3}
  恩格斯说:“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4}英吉利民族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影响最大的传统就是绅士文化,因为英吉利民族的理想人格是绅士,崇尚古典人文精神,这就使得英国形成了以“绅士文化”为集中代表的文化传统,并渗透到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而制约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德国传统的人才价值观念、重视技艺的传统和优良的职业培训传统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
  
  (一)绅士文化传统造成整个英国都把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具有“绅士风度”
  绅士文化实际上是英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这就势必造成各级各类学校以人文教育、理论教育、德育教育为主来适合培养所谓有绅士风度的通才。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绅士个人的道德素质,而不是为了某些特定职业进行训练。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机构,而不是为工业培养劳动力的场所。要提高社会地位,进入上等社会,必须进入令人向往的文法中学,而不是中等技术学校。所以,直到20世纪60年代,文法中学的优越性和扩展趋势使人们开始认同取消技术中学建立综合中学。通过文法中学和综合中学以表达社会的流动性或公正性的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通才教育倍受尊宠,而工业及技术的需要就推到了边缘的位置。他们认为,通才教育的学术价值优于技术中学价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社会上对医生和律师过分尊敬,而对工程师却轻视和贬低。很多英国人把职业教育看作下等教育和低下职业的代名称。政府似乎也在迎合这种社会文化,职业教育很少被列为国家教育中优先考虑的事项。通才教育,尤其是文法中学的过高声誉,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生产和管理重要性的忽视,威胁着英国作为一个工业生产国的地位。技术学校与这种文化偏见背道而驰,并以微薄的力量试图去改变它,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传统文化力量所打败。
  (二)德国传统的人才价值观念促进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对于什么叫人才,什么是成才,有着与世人相差甚远的见解。早在16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在他的著作《什么是启蒙》中阐述了成才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一个人在没有别人的指导下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判断事态,并在理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时,这个人就成才了。而启蒙就是使人摆脱其自身未成才状态。康德的这一成才观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3年颁布的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职业教育的新规章对什么是成才作了如下的表述:当一个人能够并且打算去做下面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人可以算作是成才的:{5}
  1.有意识地在社会、并在社会上取得了一个地位和担任了一个角色;
  2.批判地考虑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3.认识社会现实的条件结构,批判地进行检验,并加以改进,使其合乎人道的生存;
  4.合理地解决冲突。
  德国公民普遍认为,人才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其社会价值均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于社会贡献程度的大小,是衡量各类人才的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德国的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最受人尊重的不是那些高学历持有者,学历、文凭在德国公民看来,仅仅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德国广大雇员敬仰的往往是那些对企业和部门的生存与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的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品的开发者和重大革新项目的倡议者,尽管其中有些人的学历并不高。
  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这种职业资格,必须是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职业资格。德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均具有培养人才的职责,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具有两大基本任务:
  1.造就人才,即培养能干的熟练工人:通过职业教育使其具有能够对社会生产做出自己的贡献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适应劳动关系及其变化的能力(即职业应变能力)和具有促成劳动关系发生变化的能力(即技术革新能力);
  2.成才能力的充分发挥:即帮助个人扩大其在职业、家庭和闲暇时的活动范围,使之能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并独自或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
  因此,在德国,技术工人是被当作人才来予以重视、加以培养的。正是在上述人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德国不仅许多适龄青年乐意接受职业教育,甚至为数众多的完全中学毕业生也宁愿放弃高等学府的入学资格,而心甘情愿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一名未来的技术工人。
  (三)两国比较
  两国相比,在传统因素这个层面,英德两国的文化传统具有很大差异:英国的文化传统崇尚绅士,具有“绅士风度”是人才的重要特征,而德国把对社会贡献程度的大小,作为衡量人才的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正是在这种不同的人才价值观的影响下,两国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有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英国,职业教育被看作下等教育和低下职业的代名称。政府似乎也在迎合这种社会文化,职业教育很少被列为国家教育中优先考虑的事项;而在德国,职业教育被当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担负着造就人才和成才能力的充分发挥两大基本任务。在德国特有的人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就不难理解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成千上万名拥有高等学校入学资格的完全中学毕业生,他们不跨入常人所向往的高等学府,却偏偏迈进为世人所蔑视的职业技术学校,甘心情愿成为未来的技工人才。据德国教育与科学部统计,1983年有11933名完全中学毕业生放弃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与企业签订学徒培训合同,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完全中学毕业生的这一举动,打破了“人向高处走”的常规,与我国“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成才观形成强烈的反差。

《文化传统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文化传统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