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综合实践总结 > 内容

试论我国高师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6:34     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封闭型”高师教育体制。这种体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高师教育系统,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高师教育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面临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挑战与冲击。外部压力和内部驱动力将促使我国高师教育做出重大转型,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转型时期的高师教育如何发展,是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以高师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核心,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师教育转型已是必然趋势
  
  1.高师教育转型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反映。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加快了高等教育转型步伐。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共建、联合、调整、合并”八字方针指导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校合并,产生了不少规模大、学科全、实力强的“巨型大学”。随着“211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实施,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然而,从行政主导的高等教育改革来看,体制改革基本未涉及高师教育体制,仍然保留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开展“定向型”高师教育,高师教育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高师院校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与冲击,这主要表现为:行政力量主导的高校合并把高师院校排除在外,使高师院校成为一座“孤岛”;刚性的“师范性”定位限制了高师院校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合并高校的产生,使高师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实力明显下降;高校间激烈的竞争使高师院校的师资和人才流失相当严重。高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不感受到高教体制改革的巨大影响;高师院校要在新的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体制中生存与发展,不可能不做出相应变革。虽然当前行政权力仍然左右着高师院校,试图维护现有高师教育体制,但强烈的生存与发展意识促使高师院校艰难地做出变革,以谋求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可以说,高师教育系统内部蕴含着巨大的变革因素,高师教育体制正面临着重大转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高师教育系统内部已被迫开始转型。针对上述情况,我国部分高师院校被迫自发地采取相应措施迎接挑战,“大一统”的高师教育体制已开始从内部突破。这主要表现为:(1)名牌师范大学谋求“综合化”之路,向高水平学术型大学迈进。这类学校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较好的学术基础,不甘于“师范性”定位,认为“师范性”定位对学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因此,提出了综合化发展目标,相应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逐渐淡化师范特色,从产出上重视学术专业性,淡化师范性。学校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学术专业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分立现象,学科建设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水平,与教师培养没有实质性结合。这类学校所确立的目标是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以及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师范教育的模式。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名牌重点师范大学也跃跃欲试,加大了学科建设和综合化步伐,以同其他大学一争高下。(2)一般师范大学(学院)加大了服务面向调整和专业改造力度,以谋求教育资源市场竞争中的份额。这主要表现为改变单一的“师范性”和师范服务定位,大量增设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明显的非师范专业。特别是高校收费制度的推行,更刺激了这些高师院校改造专业和课程,增设非师范类专业的热情。有的高师院校将地理教育系改造为旅游系,将历史教育系改造为旅游文化系,将政治教育系改造为社会工作系等等。这种专业改造,目的是拓宽服务面向,增强专业和课程的社会吸引力,多招生,多收学费,多办培训班或补习班,多创收,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和资金来源渠道。
  高师院校做出这种转变有其必然性。在激烈竞争和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的情况下,一所大学不能不考虑生源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学术声誉以及在市场中竞争办学资源的能力,高师院校也概莫能外。若不如此,就很难在竞争中生存下去。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以及相对封闭的高师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对高师院校欠账太多,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术水平相对较低,学科发展的空间相对狭小;刚性的“师范性”定位对高师院校的发展是一种束缚,使高师院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高师院校加以特殊保护,高师院校的发展困境还不明显。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高师院校已经开始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不能不对发展策略做相应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有一些高师院校的领导人仍在呼吁政府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对高师院校加以保护,这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必然将高师院校彻底置于市场竞争之中。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采取行政手段只能保住高师院校这一形式上的躯壳,却难以使高师院校免受冲击。比如师资队伍的流动、高师院校在教育资源市场上的份额等,是很难用行政手段予以约束或保证的。可以说,保护封闭的高师教育体系,实质上是在削弱高师教育;保护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实质上是在削弱高师院校。唯有开放、唯有竞争才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之路,才是高师院校振兴的力量源泉。所以,高师院校必须丢掉幻想,从长计议,把握趋势,从现在开始进行变革。若不如此,就会贻误发展机会,坐以待毙。
  3.高师教育转型是提高师资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是分科教育,人才按科类和专业培养。高师教育也是按科类培养教师,其特点是学科教育加上师范专业教育。高师教育因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学科教育的特点是基础学科教育(如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等)占绝对优势,稳定性较强,不宜变化;二是深度不够,其教学内容大多数是该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原理性知识,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不大可能及时纳入教学内容。而作为高师教育特色的教育专业教育,却同学科教育相分离。一般做法是,学科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在高师院校内分属于两个不同系统。教育专业教育主要由教育学院(或公共教育系、教研室)承担。对重点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来说,教育学是独立设置的学科专业,主要从事自身的学科建设,一流的教师大多从事教育学科的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很难去从事师范生的教育专业教学。况且这些教育学科的专家,大多不具备学科教学修养,对师范教育中的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历史、哲学等)也缺乏深入了解。而从事学科教育的教师不仅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而且不愿意从事较低层次的学科知识教育,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科专业的高深理论研究上。在这种教师培养体制下,

《试论我国高师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试论我国高师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