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综合实践总结 > 内容

桑植民歌:大山里飞出的天籁之音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16:47     阅读:


  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在张家界市桑植县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以歌代语 以歌传情
  桑植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创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他们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至今还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
  桑植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现代歌曲。
  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
  “(男)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姐带(哟),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女)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啦),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喂)不开(哟)”。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传唱久远的桑植民歌。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它的歌声便始终相伴着战士们的征程。在大革命年代,桑植人民跟随贺龙辗转南北,北上长征,这首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改革开放年代,一批批桑植儿女外出打工,夫妻送别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山歌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表白。
  《马桑树儿搭灯台》属五句子山歌,歌词单纯质朴,词意生动,地方风味浓,儿化音重,衬词多,听起来亲切动人,情趣别致,改编为交响乐在国外演出时被誉为金色的旋律。宋祖英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个人演唱会,《马桑树儿搭灯台》成为她的压轴之作。
  民歌的海洋
  桑植民歌因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山区特色,被省内外音乐界誉为“民歌的海洋”。
  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共有1万多首,通过分门别类、改编整理,形成山歌、花灯调、小调、劳动号子等2300余首,50多万字。其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2006年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桑植县“中国民歌之乡”的称号,现已成为桑植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非遗接力
  桑植县专门编写了桑植民歌校本教材,全县的中小学校都在傳唱。桑植民歌进校园,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桑植民歌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上河溪乡学校,随时都可听到悠扬的桑植民歌在校园传唱。演唱民歌,传承桑植民俗民间文化,已在该校蔚然成风。

《桑植民歌:大山里飞出的天籁之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桑植民歌:大山里飞出的天籁之音.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