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教研活动总结 > 内容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及其培育策略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3 06:13:40     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学生为末,本末倒置,是一种反主体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育,激活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参与,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反主体教育;主体性教育;学生主体性;参与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5-02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2011年09月17日报道了一条新闻:上课坐前三排,一次加一颗星,积满四颗星星转成月亮,四个月亮之后变成太阳,两个太阳就可得90分的平时成绩。近日在汉口学院的一节公共必修课上,教师江海泉实行自创的“QQ等级式”班规,吸引学生坐前排。江海泉在该校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1]。
  这里我们暂且不对该教师的教学新规作任何价值评价。该报道十分真实地反映了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令任课老师即尴尬又忧虑的不良现象—或有部分学生逃课;或上课尽量坐教室的后边远离老师;或上课睡觉、玩手机,有如学生戏称之“老师上课的质量和学生上网的流量成反比”;或上课时心不在焉等等不一而足。本文认为,当前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不良现象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存在“反主体教育”的产物。要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重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激活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参与,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种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从学生方面看,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思维及当下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影响,当前大学生主要是以“是否有用”、“是否好找工作”来衡量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他们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里不能学到某种既实际又有用的技能,对于以后毕业找工作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从学习动因上来说,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主动性。第二,从教师方面看,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新形势的客观要求,教师的教育主体观未能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未能有效针对改革开放后新出生的大学生群体的新情新况、特点,因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对大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研究、培养。因此,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内容枯燥、空洞,思维方式与时代脱节,许多教学内容严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老师讲的并不是学生想听的,学生心中的疑惑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解答,从课堂上不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就形成了课堂上老师讲他的、学生各干各的这样一种状况,无法形成教与学双向良性的互动。学生从心理抗拒来上课,不来又不行。那么,出现汉口学院老师为吸引学生上课出奇招这种新闻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整个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末,本末倒置,是一种反主体教育。
  二、反主体教育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反主体教育,就是否认受教育者作为个人的主体地位,否认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个性的教育。从实质上说,反主体教育就是强迫性训练、非主体化的教育,是缺乏爱、智慧的教育。它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1)工具性教育。工具性教育不是把人作为主体加以发展,而是把人作为工具加以训练。2)整体至上的教育。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集体的一员,舍弃集体便无个人的存在。但集体的存在并不是以泯灭个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相反却是蕴涵着丰富的个性。这样的集体才是真实的集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起初的集体看做是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3)灌输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是把教师作为主体,学生看做客体,教育教学围绕教师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似乎不是自己的活动,而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满堂灌是其表现形式,强制性是其根本特征。它不仅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可以看出,从反主体教育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衡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大学生具有个人主体性与独立的个性,把学生当做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实施强制性的、灌输式的教育。因此,要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良现象,就必须抛弃反主体教育,倡导主体性教育,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育。
  三、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北京科技大学张天宝教授认为:“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个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肖川则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冯建军博士则认为“主体性教育是启发、发展、建构人的主体性结构的一种教育活动”[2]。
  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一种看法,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应该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这几个特征是主体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就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应该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培育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主体性培育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意义
  我国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期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与学生修身、践行过程的统一。学生介入教学过程,不仅有智力因素,还有情感因素、意志因素,从思想教育的本质出发来看更多地还要求有行为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殊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必须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育者的所有活动只是为学生的修身、践行创造外在条件,而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效果如何,还取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只有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成功的。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及其培育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及其培育策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