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教研活动总结 > 内容

习明纳在中外高等教育中的比较性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7:41     阅读:


  摘 要:本文从习明纳的概念入手,以在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系统的习明纳课程体系为目的,论述了习明纳在西方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对比中美两国高校中习明纳开展的现状,分析中国高校在开展习明纳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习明纳 高等教育 教学方法 新生研讨课
  
  一、习明纳的概念
  
  习明纳最早源自拉丁文的Seminarium,原意为“苗圃”、“发祥地”,本文中使用的习明纳源于德语词“seminar”,在国内翻译为“研讨课”或“讨论课”。习明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而逐渐形成,早在古希腊时期,以“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已显现了现代习明纳的痕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学园和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逐一体现了习明纳的引导、思想交融和自由的特点,可以说古希腊三贤为现代习明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当代习明纳的雏形。
  
  二、习明纳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开展的现状
  
  1.开展早:19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留德学者蒂克纳等第一批留德学者学成回国,把德国大学中盛行的习明纳介绍到美国,由此开始,习明纳逐渐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2.普及程度高:1959年,哈佛大学为了提高一年级教育的学术性,开始进行一年级习明纳的实验,经过3年实验之后,一年级习明纳计划正式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组成部分。哈佛大学一年级习明纳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大学借鉴哈佛大学的经验,开设一年级习明纳计划。至20世纪70年代,一年级习明纳成为美国大学一年级教育改革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几乎所有的著名大学在高年级都开设习明纳课程。近年来,还为低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习明纳课程。例如,杜克大学早在1994年就为低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习明纳。斯坦福大学从1997年新学期开始,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了175种习明纳课程。
  
  3.方针明确: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提出了《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建议教师采用包括习明纳在内的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1987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的题为《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也呼吁通过习明纳等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探讨、发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研究报告,建议建立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由有经验的教师为所有一年级新生开设习明纳,为学生提供在合作性的环境中通过探索进行学习的机会。该报告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一年级习明纳的发展。2001年,即在该报告发表3年之后,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83.5%的研究型大学开设了一年级习明纳。
  
  4.贡献大:一年级习明纳通过对一个专题的专心研究,不仅使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表达能力。根据杜克大学的对比研究,在一年级修习“FOCUS”课程的学生,无论是其后来的学习成绩还是参加海外学习计划的比例,都高于不参加“FOCUS"’课程的学生。参加“FOCUS”课程的学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03年期末调查中,一位学生这样写到:“FOCUS”是我在杜克开始大学生涯的完美方式,学术探究中的密切氛围向我提出挑战。并激励我批判性地思考,使我在我的学习领域很快达到了用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深度。我这个学期学到的东西不仅仅限于我选择的课题,它使我扩展了思维方法,懂得了如何充分利用杜克大学的学术和个人资源。
  
  三、习明纳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开展的现状
  
  1.开展范围窄,目前国内仅几所高校有此项目
  (1)2003年,清华大学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首批开出31门课程,由院士、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院长,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院长、系主任等担当主讲教师,实行师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沟通和研讨,普遍受到师生的好评。截至2005年,清华大学已成功开设近200门次新生研讨课,涉及文、理、工、管、法等各个学科,百余名知名教授参与,已有近3000名大学一年级新生选课。
  (2)上海交通大学自2006-2007学年开始,为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普遍的接受式学习的僵化模式,为一年级学生每学期都开设了一些研讨性质的课程,称之为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了41门新生研讨课,可容960多人选课。
  (3)2007年秋季学期,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了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适应,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首批开出10门。
  (4)在其他国内高校中,不少高校内的部分专业开展了包括新生研讨课在内的各个层次的习明纳课程,但大多为专业内部自发组织形成,缺乏高校内部的整体性控制,致使习明纳在这些高校内部无法形成整体的规模化优势。
  
  2.开展层次浅,资金支持力度小
  (1)开展层次浅: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习明纳课程或者类似习明纳课程,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仅仅具备了习明纳的形式,但对其内涵与本质的理解尚不充分,加之中国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习明纳效果未能得到完全发挥,也就直接导致了国内对习明纳认识的偏差。
  (2)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国内不少高校有意将习明纳引入到教学中去,但不可否认的是,习明纳的开设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的支持,要彻底推行习明纳,会牵扯高校的很大精力,也势必影响高校其他方面的建设,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问题,也是当前习明纳在国内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3.研究升温:国内研究者自90年代初期开始向西方学习习明纳的相关经验,陆续发表了大量关于习明纳本土化理论实践和研究探索的文章,从习明纳的理论形成,实施方案,到课程进行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都有一定细化的研究。并且关于习明纳的研究从2000年以后呈现出逐渐升温的状态。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们的讨论课只有教学的作用。而无研究的作用。它不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对已有结论的质疑,而只是对现成结论的论证。讨论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并牢记已有的结论,或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讨论题目枯燥无味,限制多,多为授课教师强行设置,学生发挥余地小。
  
  3.讨论者小心谨慎,人云亦云,不愿大胆发表不同观点,使得讨论气氛沉闷,也令少数态度积极的学生慢慢被同化,讨论效果非但不佳,反而使得原有态度积极的学生变得沉默寡言。
  
  4.教师依然“占领”课堂中的制高点,依然习惯于领导学生言论的地位,而不能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进行深入讨论,而学生也往往出于对教师的敬畏而不愿与教师进行讨论和辩论。
  
  五、结束语
  
  我们既然已知道问题出现在何处,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业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同时应解放思想,吸取西方习明纳的先进经验,虽不能照搬,但对于那些有可供借鉴的思想和实施方法应该大胆地吸收利用,同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努力创造出更适合中国的习明纳研究方式。此外,笔者在对习明纳在中国的进展情况做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习明纳的态度发生转变,甚至已经从观望转向实质性的可行性研究,相信不远的将来,习明纳必将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占据一席之地。

《习明纳在中外高等教育中的比较性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习明纳在中外高等教育中的比较性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