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教研活动总结 > 内容

模块式教学在中职哲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1 06:03:41     阅读:


  当前,由于某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冲击、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的厌学倾向、学校“重智轻德”评价制度的影响以及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和教学方法的老套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学校德育效果不甚理想,实效性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工作。我校德育教师为顺应这一要求,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努力探索,改革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模块式教学的界定
  模块式教学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当今世界,模块式教学主要有两种流派:北美实行的CBE模式和国际劳工组织(ILO)研发的MES模式。其中,CBE(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模式可称之为“能力模块”,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MES(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的缩写)模式可称之为“任务模块”,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
  在国内,模块式教学一般是指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它将对学生的总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各模块既相互独立,完成特定的子功能,又相互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总的目标要求。
  二、模块式教学在哲学课程中的运用
  对于哲学课程,我们在采用模块式教学时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1.在模块构建方面,我们对以往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提炼出四大核心价值观。四大核心价值观即求实进取、科学地认识世界、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做一个明智的人。每一核心价值观由3~4个模块构成,如在“做一个明智的人”这一核心价值观下,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必然偶然与发展机遇”、“把握因果联系,正确认识事物”3个模块,分别涉及洞察力、主动权和敏锐、探究和理解相关价值观。这样,4个核心价值观、15个模块有机组合,构成了整个哲学课程的教学。
  2.在教学的环节设计方面,我们将每一模块设计为3个环节,分别为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活动层面。其中,认知层面这一环节主要在于让学生知道、理解知识和价值观念等,情感层面的环节主要在于加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内化”知识、价值观念,而活动环节的设计力求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让学生把已内化的价值观念外显为行为,从而发挥价值观念对行动的向导作用,并在不断重复中巩固自己的价值标准。当然,在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映等情况,灵活变更三个环节的顺序,以期更好地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模块式教学在哲学教学中的积极效用
  近年来,我们在哲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模块式教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即认知层面,往往是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欣赏图片、分析社会现象、讲述哲学小故事等来导入教学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学是感性层面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社会生活中,加上手段的科学化、方法的多样化,能较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比如,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多媒体投放一些现在社会存在的假乞丐行乞、“算命”先生算命等行骗受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及相关古语。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资料之后,反映很热烈。有人说:“他们真可怜。”有人说:“这些都是骗子。”也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太冷漠了,没有多少人帮助这些可怜的人。”看到学生的反应,我觉得这一环节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他们的反应已说明他们能基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香花与毒草、科学与伪科学常常是鱼目混珠的。我亦趁此机会指出,要识别它们,有赖于我们的洞察力和智慧,要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此,这一模块的相关价值观就被自然地引出了。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既已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亲其师”,愿意跟着老师深入学习、探讨。这样,当教师提出“现象本质”和“真相-假象”这两对概念时,学生就会思考:现象与本质之间有何区别,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假象,应怎样去识别它们?在自身思考的基础上,加上教师的指点,学生对基本概念、知识的掌握就更深刻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发现问题、探讨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的主动性,而非传统教学中的被教师说教所填灌的某种器皿。
  2.有助于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
  科恩在《自我论》中说过:“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的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我很认同这种观点,道德教育除了依靠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所以,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即情感层面,主要是通过让同学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强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去碰撞思想的火花,在价值冲突中去选择、澄清,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批判、选择、创新能力。例如,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模块中的这一环节,我先指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某一个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对他一时一事表面言行的认识上,更不能为一些假象所迷惑,否则就会上当受骗。紧接着,我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过受骗的经历?在观察学生的反应之后,邀请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感受。在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经历后,又提出相关问题:(1)在你意识到受骗之后,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2)现在反思一下,你认为当时之所以会受骗,是一些什么原因造成的?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3)对于行骗者,你的态度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有毛遂自荐的,自愿地、勇敢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并认真地进行反思。在这一探讨过程中,他们比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共识。这既起到了强化体验、加深印象的作用,又能帮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形成理性认识。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互动的教学要比传统的强硬的单向灌输更有效。
  3.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巩固德育效果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可行的东西,特别是人们亲身经历后总结出来的,才会真正地被人们所接受,并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一种认识定势,指导日后的行为。我想,德育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学生不仅仅发自内心地认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道德要求,而且能够着实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外化到行动中,从而巩固德育的效果。因此,在模块式教学中,我们设计了第三个环节,即行动层面。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一模块中,是这样安排的:先做总结性的说明,指出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在人的言行中,有的是真相,有的是假象,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要诚实守信,不可侵犯他人合法利益,同时,也要善于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和安全。接下来,组织学生头脑风暴:学生受骗的常见情形有哪些?要如何应对?对这一活动安排,学生们反应相当热烈,积极地根据自己的经历及周围同学的遭遇献计献策。我认为,他们能有这样一种反应,德育课在有限的时空内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模块式教学在中职哲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模块式教学在中职哲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