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团日活动总结 > 内容

少数民族乐器教育发展初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06:11:19     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乐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全国各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重大价值,但其传承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乐器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结合少数民族乐器的特点和传承规律发展少数民族乐器教育应有其原则和必要的举措。
  关键词:少数民族乐器;教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4—0075—06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乐器是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是,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少数民族的文化处在变迁之中,少数民族乐器成为了这一变迁过程中的“牺牲品”——乐器种类愈来愈少,乐器演奏者越来越少,乐器演奏的作品也愈发贫乏,少数民族乐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少数民族乐器的濒危程度越来越严重。
  在当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切呼声下,少数民族乐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些少数民族乐器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并不乐观。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关注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但笔者认为,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乐器方面取得实质成效,一定要发挥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全方位发展少数民族乐器教育。
  目前学界已有一些有关少数民族乐器教育的研究成果,但多限于单个少数民族乐器教育的研究或限于特定教育阶段(如小学或高等教育阶段等),本文则在结合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发展现状、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少数民族乐器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和全方位发展少数民族乐器教育的举措。希冀能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乐器教育的开展有些许帮助,对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一、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身世”及价值
  少数民族乐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历史悠久,价值颇高。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四胡,羌族的羌笛,苗族和侗族的芦笙,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藏族的六弦琴(又名扎木聂),彝族的小闷笛,布依族的木叶,维吾尔族的弹拨尔等等,都是大家较为熟知的少数民族乐器,在种类上多达500余种,大体上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击弦乐器等,所以说,我国的少数民族乐器“种类之多,特色之浓是世上罕见的”。
  如此丰富的少数民族乐器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群众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各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乐器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祭祀、婚礼、宗教仪式及节日、娱乐等都离不开乐器,它们是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环境、日常生活及各种仪式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伴随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分化、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之间也包括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等历史进程形成了当今的乐器形态、类别和特色。故我们经常发现众多少数民族的乐器虽具体形制不尽相同但在制作、原理、演奏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些乐器是多个民族所共有,如芦笙便为侗族和苗族共有的乐器,葫芦丝为云南多个少数民族共同乐器。所以,少数民族乐器既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国音乐、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关系和中国历史的见证。
  近年来,蒙古族的马头琴、四胡,羌族的羌笛,贵州布依族、苗族铜鼓,回族民间器乐,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朝鲜族洞箫,土家族咚咚喹,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维吾尔族鼓吹乐,侗族芦笙,苗族芒筒芦笙,布依族勒尤,藏族扎木聂,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蒙古族绰尔,黎族竹木器乐等被逐一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均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显而易见。李凌先生曾言,“一千多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是受到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的充实、丰富、启示和帮助而壮大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更应该做好少数民族乐器传承和发展的工作。
  此外,少数民族乐器还承载着本民族的传说故事等丰富信息,是我们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物证,因而研究少数民族乐器对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二、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和危机
  本文所言“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少数民族乐器本身的制作与传承、少数民族器乐的发展、少数民族乐器的教育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乐器,但“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存在着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乐器和器乐艺术得不到发展,停留于自生自灭的境况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乐器和器乐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随后开展了民族识别和民主改革的工作,使得中国各少数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此时,少数民族乐器和器乐引起了众多学者和民间人士的兴趣,很多民族地区院校的师生亲自到田野调查和收集少数民族乐器和器乐作品,有关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及演奏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在五六十年代,还开展了多次民族民间歌舞音乐汇演、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大会等,但此时的少数民族器乐已经不单单是纯粹的少数民族器乐了,已经和当时的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少数民族乐器演奏了大量的革命歌曲。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少数民族乐器遭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相关的教育和研究一度中断。文革后,少数民族乐器重新受到国家民委等政府部门和学者的重视。文艺工作者重新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乐器改良取得重大成就,西藏、新疆、广西、贵州和延边的一些艺术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少数民族乐器的专业或课程,“但是大多数专业文献太少,曲目不多,教材比较单薄,没有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完善的教学体系”。1986年,《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的出版和全国少数民族乐器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举办,以及1987年全国少数民族乐器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将我国少数民族乐器和器乐发展推向高潮。

《少数民族乐器教育发展初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少数民族乐器教育发展初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