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团日活动总结 > 内容

一位老校长和一所乡镇中学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2 06:15:02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nmgj/nmgj201701/nmgj20170127-1-l.jpg
  在集宁到首府呼和浩特的路上,有一个小镇叫“旗下营”。 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前,为四子王旗的牧地。道光十六年,山西省清源(今清徐县)杨姓等12户农民相继来此开荒种地,因村中古庙前有一较高旗杆而得名。上世纪80—90年代,旗下营中学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名校。一所位于山村小镇的中学,怎么能和呼和浩特市一中、二中及包头市九中一同进入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其后来又怎样走向辉煌呢?
  旗下营中学成立时,适逢国家困难时期,国家没拨一分钱,只给了100套桌凳,派来3个老师,以如此薄弱的投资去建中学,当时就可称为是共和国之最。
  那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一种精神——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 靠的是教育界一位难得的帅才——李玉宝校长。
  李玉宝,内蒙古卓资山人。1951年就在农村小学任教,1958年任旗下营小学校长。1960年上级委派他担任旗下营“戴帽”中学校长,负责筹建中学。多年担任小学教师的李玉宝,十分熟悉周边小学生的状况,他认识到如果不赶快办一所中学,又会有一百多个孩子辍学,一种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涌上他的心头。
  面对困难,李玉宝没有退缩。没有教室,就租借了两间教室,按时开学;他感到很欣慰。没有宿舍、食堂,家远的学生在学校旁边租了几间破民房,冬天取暖没有保障,有的学生被冻得退了学。李玉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得知呼钢白云矿厂迁走留下几十间空房,他多次主动上门求情,呼钢领导被他矢志办学的精神所感动,就把四十多间房子免费让给学校使用。
  1962年10月,旗下营中学搬进了斗金山下白云矿厂。有了宿舍,有了礼堂,还多了一个篮球场,这才有了一个中学的样子。
  学生的人数逐渐增长,师资不足了。李玉宝校长清醒地认识到师资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他和教导主任杨德郡多次到乌兰察布盟教育局要老师。从1963年到1965年,先后要来二十多名大学本科生。他们毕业于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大、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等院校。这样的师资力量当时在内蒙古也算是一流的。1965年,上级领导问李玉宝,有一名被打成“右派”的老师下放到乌兰察布盟,你们学校要不要?李玉宝得知这位侯振华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他连连说“要,要,不管出身如何,有才的人我都要”。
  直到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才下拨了2.3万元,这是旗下营中学建校5年后获得的第一笔经费。
  1966年5月1日后,李玉宝带领全校师生,来到新校址,自力更生干起来,脱土坯、搬石头、垒根基、砌墙。两周时间,脱下17万块土坯,又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34间宿舍和教室基本完工了。李玉宝校长同师生一起,一身汗水一身泥地干着,王殿老师因劳累过度,竟然晕倒在地上,喝一碗红糖水,休息了半晌,又返回工地。
  一排排教室建起来了,一排排宿舍建起来了,同学们高兴地搬进了新的学堂,朗朗书声在校园中回荡。
  “文革”中,李玉宝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智慧地避开斗争的锋芒,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然努力保护着同志,善良的他十分尊重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尊严。1969年复课后,李玉宝努力整顿学校秩序,抚慰遭受“文革”创伤的心灵。他特别善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他的领导下旗下营中学又掀起了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热潮。
  李玉宝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他认为要想把学校办好,必须走勤工俭学之路,以减轻国家经济负担。他考虑到从内蒙古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的王殿老师有专业知识,聪明能干,就让王殿负责筹建校办工厂。王殿不辱使命,利用他学到的化学专业知识,从赊来的13口大缸起步创业,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终于把校办工厂建成拥有八个车间,年产值达到80万元的工厂。生产的产品竟然走出国门,创收外汇。
  工厂赚钱了,赚来的钱干什么用了?发奖金了吗?没有!补加班费了吗?没有!李玉宝当时定了一个原则:“我们决不能把校办工厂赚来的钱分掉,勤工俭学的目的就是要把赚来的钱全部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李玉宝经常严厉地指出:谁要是吃掉校办工厂的利润,谁就是“败家子”,我们的家业就会被毁掉!
  是的,一校之长的李玉宝没有从工厂拿过一分钱,为工厂作出巨大贡献的王殿厂长也没有拿过一分钱,他们每月领取的依旧是四五十元的工资。
  学校用校办工厂赚来的钱,买回了汽车、拖拉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买回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体育器械、音乐器材;为教师建起了家属房,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旗下营中学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大大改善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起来的中学,办学条件竟然赶上甚至超过其他兄弟学校。这真是个奇迹!
  建校办工厂获得成功后,李玉宝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粮食供应紧缺,李玉宝又立下了一条军令状:拦河、筑坝,造100亩农田,种小麦、种蔬菜解决师生的吃饭问题。砌拦河大坝,需要从马鞍山上搬运上千方石头,没有车拉,十六七岁的学生们顶酷暑、冒严寒、后背背、肩膀扛。经过两年的艰苦劳动,将要完工时,却被一场特大洪水全部冲垮了。但是师生们没有气馁,而是振作精神,继续苦干,终于又在学校附近的大黑河边建造成18亩菜地。为师生免费提供充足的新鲜蔬菜,改善了师生的伙食。
  李玉宝是个与时俱进的人。恢复高考后,李玉宝立即把全校工作的中心转移到教学中来,将王殿、赵雪源等骨干教师从校办工厂抽调到教学一线,起用卓资县教育界元老冯萃担任教导主任,狠抓教学,并让杨德郡找上级领导协调努力争取,扩大了旗下营中学高中招生的范围,生源素质明显提高。
  李玉宝十分关心教师的生活,他认为关心教师生活就是关心教育,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让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旗下营中学的教师家属大多数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李玉宝多方帮他们转城市户口,全部安排她们在校办工厂就业,并开办了粮食加工厂,为“半家户”加工粮食,到河北省张北县为教职工购买细粮,并利用校办工厂挣来的钱,为教师修建家属房。

《一位老校长和一所乡镇中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一位老校长和一所乡镇中学.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