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党日活动总结 > 内容

民族高校培养双语法律人才的目标定位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5 06:22:45     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经济纠纷也在日益增多。蒙古族群众,在普法宣传政策不断深入贯彻的影响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随之而来的就是蒙汉双语法律人才的紧缺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内蒙古民族高校的法学专业,应肩负起培养蒙汉双语法律人才的重任。本文阐述了内蒙古高校法学专业培养蒙汉双语人才目标定位的意义,并就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对策,从师资、教材、资金和生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法学专业;蒙汉双语;法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6-0075-04
  一、内蒙古法院蒙汉双语法律人才状况
  据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统计,自治区现有19个沿边法院,25个牧区法院,这些法院辖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3.6%;辖区总人口608.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6%。但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法院普遍缺少能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主持诉讼活动的审判人员。全区现有法官5600多人,蒙汉双语兼通的法官421人,占全部法官数的7.5%。[1]阿巴嘎旗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全旗常住人口4.4万人,其中牧业人口2.1万人,蒙古族人口占全旗总人口的60%以上。近些年,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迅速,蒙汉群众之间的草场租赁、牲畜承包、民间借贷等经济往来增加,引发的诉讼也越来越多,诉讼双方使用蒙汉双语诉讼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阿巴嘎旗人民法院使用蒙语、蒙汉双语、涉及有蒙文证据的案件已经占全部案件的50%以上。而全院的17名法官中,能够熟练使用双语开展诉讼活动、制作双语法律文书的只有2人。[2]2009年该法院试图通过搞法官助理试点来缓解审判压力,但是法官助理不能独立办案、不能参加合议庭、没有表决权又制约了其审判权力。该法院还通过专门配备翻译和在每个苏木聘请1名人民陪审员的方法来缓解双语法官不足的压力,但是都没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更何况还存在着违反法定程序的问题。
  内蒙古东部的新巴尔虎左旗人口40143人,其中蒙古族25187人,占全旗总人口的62.7%。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使用蒙语沟通,一些偏远牧区的牧民依然存在不懂汉语、不识汉字的现象。这就决定了该旗法院需要大量蒙汉兼通的双语法官。该院的一份资料显示:1995年该院有54人,双语人员19人,占全院的35%;1998年该院有49人,双语人员16人,占全院人员的33%;2000年该院有40人,双语人员9人,占全院人员的22%;2003年至今该院有41人,双语人员9人,占全院人员的22%。目前,该院的9名双语人员中,只有1人具有法律专业本科学历,其余都是法律专业专科学历。兴安盟两级法院500余名法官中,少数民族法官占法官总数的近40%,高于全区平均比例,但这些法官中能用少数民族语言主持诉讼活动的不到四分之一,能用少数民族文字制作裁判文书的更不到十分之一。[2]
  通辽市库伦旗人民法院的双语审判是该院的一个亮点工程,蒙文庭审已在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中全面推进。库伦旗人民法院内设职能部门13个,派出人民法庭2个,其中一个人民法庭和一个巡回办案法庭专门从事蒙文审判工作。全院共有干警5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44人;审判员38人,蒙汉兼通的有25人,占审判员总数的66%;书记员共17人,蒙汉兼通的有8人,占书记员总数的47%。近年来年均受理各类一审及执行案件千余件,其中全部使用蒙语的案件为400件左右,约占受理案件总数的39%。[3]可以说,库伦旗法院双语法官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全自治区各法院中比例最高、优势最强的。
  总体来看,蒙汉双语法官奇缺,常常不能组成合议庭,是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法院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内蒙古高校法学专业培养蒙汉双语人才目标定位的意义
  法学专业培养蒙汉双语人才关乎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贯彻执行。民族平等不能流于形式,要在各个领域制定具体实现措施,这样才能将民族平等的政策法规落实到实处,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各民族平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经济往来也在大幅度的增加,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民事关系的种类和范围也日趋复杂。这样一来,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纠纷数量逐年上升,加之普法宣传工作的不断普及,选择到法院诉讼的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的案件也在逐年上升。
  可见,配备蒙汉双语法官审理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的案件是确保少数民族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的保障。内蒙古高校的法学专业,特别是民族高校的法学专业要立足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树立为民族地区服务的理念。所以,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在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
  1.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是确保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最终保障
  《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民族平等政策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教育领域,通过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的颁布,充分体现各个民族在享受教育权利上的平等。
  法学教育在我国始于1904年清末的直隶法政学堂,经过100 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法学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法学教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法学教育体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法治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个,30年来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学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间增长了200多倍。[4]
  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短缺问题却很严重。不仅内蒙古地区如此,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的缺乏,致使少数民族当事人不能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培养大量的蒙汉双语法律人才,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群众充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前提和保障。

《民族高校培养双语法律人才的目标定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民族高校培养双语法律人才的目标定位.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