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党日活动总结 > 内容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2:36     阅读:


  (空军航空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42)
  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改革中也存在着失误,所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清改革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的由来和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521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首倡者——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在1973年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该文阐述了他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主张:一个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并超过15%时,就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从精英向大众转变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且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1]。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据世界银行1994年报告,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51%,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入学率也已达14.1%,基本实现了大众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和挑战
  按照国务院的指示,1999年中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1998年毛入学率为9.8%,2002年达到了15%[2]。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就发展得如此巨大,进而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且毛入学率继续在扩大,这个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现在不存在问题,不存在挑战呢?当然不是。实际上,主要有以下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发展。
  1.规模和经费投入比例严重失衡
  国家确定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2002—2005年分别为3.32%、3.28%、2.97%和2.16%。全国高等教育人均财政性教育投入1998年为8674元,2002年为6923元,2004年为5552.5元。近几年的教育财政投入执行情况不仅未按预期目标增长,反而逐年下降。为应对扩招需要,高校不得不将大量的经费用于征地和校舍建设,教学建设经费所剩无几。
  2.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和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
  尽管也有很多人认为高等教育应当有区别的发展,政府机构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发展模式,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大多数高校还是以阶梯性发展目标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它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借鉴或者直接复制一些重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导致了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雷同的现象,特色性和针对性不强,人才供应和社会需求严重不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世界高等教育时指出:“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应当全力支持。”但这种认识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学生数量增加和教育质量的难以保障
  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来看,教育质量难以保障似乎是大众化的一个副作用。在大众化初期,高等学校往往人数陡增。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在扩招后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为了抢夺生源,私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导致生源整体素质下降;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出现了校舍、师资力量、实验条件严重不足等情况。这种大批量、粗放式培养学生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3]。
  4.高校升级改名、新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一些学校设置新专业,并由此带来的改名,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种必要举措。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多开设新的专业是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然而,我们国家现在新的高校太多了,从1999年到2005年,七年时间整整增加了770所,专业雷同现象十分严重。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应对方法
  1.从法律上对高等教育的必要财政投入进行保障
  保证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教育投入,保证投入到位的先决条件是教育财政投入的立法。美国是较早实施教育投入立法的国家,如《国防教育法》,此后又先后通过了近十个有关高等教育的立法。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等都有相应的法律保证教育投入。
  2.准确定位和突出特色
  准确定位,就是既要解决类型定位,又要明确层次定位。办学定位是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国家、社会的要求,在近期和中长期关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标准、科研规模、科研水平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思考。学校定位是否准确,对于学校能否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应当说,准确定位是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前提。
  突出特色,就是既要突出学科特色,又要形成特色文化。中外高等教育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必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将一所大学办好。大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就是说,要独树一帜,不能千篇一律。在大学的发展中,它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是它所具有的特色性和针对性。
  3.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亦称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加,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应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4.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体系是中国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过程中,抑制扩招后教育质量下降的关键举措。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应确立不同的质量标准;第二,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乃至高等学校内部完善的质量监督系统。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制度,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来找出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大众化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还遗留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潘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2]胡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3]谢邦.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调查和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8)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