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习所”促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有感.docx】
以“讲习所”促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有感 为进一步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XX县创新载体,整合资源,通过内选外聘的方式组建讲习员队伍,在全县114个村建立“农民讲习所”,宣讲党的好声音,让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整合资源建阵地,推动讲习阵地“规范化”。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设备、有制度、有管理、有资料“六有”标准,建设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确保实现“一所一阵地”。一是有场所。按照整合资源、就近便利的原则,县级依托“云上大讲堂”、县委党校、县职校等建立县级新时代农民和市民讲习所,原则上可容纳200人以上。乡镇整合文化服务中心、会议室、道德讲堂等建立乡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每个讲习所原则上可容纳100人以上。村(居)发挥一室多用功能,运用村级活动场所、闲置校舍、远教站点、道德讲堂等建立村(居)新时代农民(或市民)讲习所,原则上可容纳50人以上。二是有设备。各级讲习所配备一定数量的桌子、板凳,适当配备照相机、投影仪、广播喇叭以及移动音响设备,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终端设备资源,为讲习活动的开展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同时,按照“互联网+”的要求,依托广电网络村村通、户户通、光纤入村等接入光纤网络,方便远程教学、远程监控、视频上传、影音资料下载等需求。三是有制度。按照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原则,建立宣讲活动、师资建设、设备管理、资料管理、效果评估等讲习制度,并规范做好制度上墙工作。四是有管理。明确专人负责讲习所的日常管理,做“五防五好”等工作,确保讲习所阵地安全、场所清洁、井然有序。同时,明确1名责任心强、懂网络技术的人员,负责定期对讲习所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为讲习活动正常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五是有资料。按照分类归档、完整规范的要求,收集整理讲习计划、讲习记录、文字和视频课件、讲习图片、考勤记录、讲习台帐、考核管理等有关资料,并分门别类进行规范整理存档。
内选外聘组队伍,推动讲习队伍“专业化”。坚持严把政治关,采取内选外聘办法,拓宽选聘渠道,建立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讲习员队伍,并建立讲习员队伍资源库。一是建县级讲习员队伍。由县“四大班子”成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金钟经济开发区工委班子成员、县级干部,县直各单位班子成员,省管专家、州管专家、县管专家,农业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化艺人及传承人、先进模范等组成。并根据讲习工作需要,通过外聘的方式,向外聘请上级领导、专家学者、教授讲师、先进模范等作为讲习员。县级干部讲习员原则上按照“一联四包”安排,每年深入帮扶联系点开展讲习2次以上。县直各单位班子成员讲习员原则上每季度要深入帮扶村开展讲习1次以上。二是建乡镇讲习员队伍。由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股站所负责同志,村(居)两委主要负责同志、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农民讲习员、优秀乡土人才、农村致富能手和非公企业组织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非遗传承人、乡贤榜样、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等组成。乡镇讲习活动原则上每季度开展1次以上,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每年在乡镇或村开展讲习8次以上。三是建农村讲习员队伍。由乡镇联系村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五大员、七大组织负责人、村民小组长,村级公司、合作社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优秀乡土人才、农村致富能手、产业大户,村级文化艺人和传承人、回原籍村居住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非遗传承人、乡贤榜样、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先进典型等组成。村级讲习活动原则上每月开展1次以上,村五大员原则上每年开展讲习4次以上。
聚焦小康推脱贫,推动讲习内容“菜单化”。一是讲理论,让群众干有方向。以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向群众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实践征程中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强化对中央、省委、州委和县委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等各种会议精神、惠农强农政策的宣讲,讲清楚教育医疗、产业帮扶、易地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的脱贫政策,引导群众根据自身情况“对号入座”,用好、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实现脱贫。二是讲思路,让群众干有激情。采取“群众点单、讲习员配菜”的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讲清楚“勤劳致富是发家之源,消极懒惰没有出路”的道理,帮助贫困群众算好“经济账”、画好“路线图”,认清本地的资源和优势,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展合适产业。三是讲方法,让群众干有效果。通过“农民夜校”“农家女培训班”等,向贫困群众讲授农业科技和农村适用技术,加大创业就业培训,让贫困群众身怀“脱贫技”,实现科学治贫、科学脱贫。
创新形式重学习,推动讲习形式“多元化”。一是开展好“课堂讲习”。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原则,县、乡、村三级“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依托固定阵地,采取专家讲座、现身说法、观看视频、集中教学、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课堂式讲习”。二是开展好“流动讲习”。利用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楼栋会、网格会以及赶场天、民间节会等,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居民院落、产业基地等生产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流动讲习”。三是开展好“云上讲习”。充分利用广电网络“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在电视信息平台中开辟“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家庭讲习台,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将各类优质学习资源植入专版窗口进行分类呈现,实现群众个性化学习视频点播。同时,开设互动功能,实现电视、电脑、手机、调频广播等多终端互联互通,推动线上线下讲习相结合,努力把讲习所建在群众身边,方便广大群众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