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党日活动总结 > 内容

张骞墓:世界文化遗产的华丽转身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15:38     阅读:


  作为陕南地区惟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张骞墓,无疑是汉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何在充分保持遗产核心区原真性的同时,将遗产保护、监测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让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汉中市和城固县都在竭尽所能。
  “世界的张骞,汉中的骄傲。”生于城固、归葬于城固的张骞,是汉中人心中最本土的英雄人物。
  从有“汉人老家”美誉的汉中市区乘中巴到桔乡城固县,一路穿村而过,绿油油的稻秧还只有尺把长,南北分界线特有的风光,让人觉得一个小时的坐车时间一晃而过,意犹未尽。
  走进城固县城,就会看到当地人对张骞表达敬意的多样形式:高速路口的仿古张骞亭,县城里以张骞为名的马路,“张骞通西域”群雕广场,还有居民楼院墙上展示的关于张骞故事的墙画……城固县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骞第67代后裔张利军告诉记者,除了城市建设规划,城固县从城市精神的概括、公民道德的要求及乡土产品的开发上,处处可以看到张骞的文化符号。“城固人以祖先张骞为豪是发自内心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出珍惜之情。”
  八年申遗路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15时49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正式通过大会投票表决,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陕西省7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汉中市第一处、陕西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城固人内心苦苦追寻的根,终于找到了支撑。
  这一天,他们整整等了八年。
  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外交家,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开凿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公元前138年,受汉武帝派遣,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磨难,其间被匈奴扣押十年,后伺机逃脱,继续探访西域,最终返回长安。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难险阻,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不但带回了西方的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文化艺术形式,还带回了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物产。他还将汉族的冶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两地间的经济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被司马迁称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城固是中国北缘地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张骞墓位于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墓穴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据考证已经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由南面进入张骞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有两个墩座的仿汉阕楼。张利军说,汉代除帝王是三个墩座外,两个墩座已是王侯的最高荣誉了。墓地四周古柏参天,墓前一对细腰、昂首的石虎,艺术价值很高,传说他们是张骞得到的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求雨去灾病的神灵化身。
  1983年,依托张骞墓而建的张骞纪念馆,占地面积24亩,是张骞墓的专门保护机构。全馆整体采用仿汉建筑风格,由我国古建大师张锦秋设计。馆内有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和“凿空”图。在展室中,记者看到一幅被中学历史教材引用的插图:张骞即将出访西域,汉武帝带领群臣在郊外送别的情景。这幅敦煌壁画栩栩如生,是目前发现的以绘画形式表现张骞出使西域的最早作品。
  2006年,“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始启动,张骞墓入选。但在初期,国内专家认为张骞墓文物遗存少,墓葬体量小,对其真实性和文化价值表示质疑,觉得入选申遗名单机会不大。
  但城固县坚持申遗,相关工作人员加大了张骞墓文献、地方志、图书、论文、民间传说、图片等资料的收集,先后整理出与张骞有关的遗址遗迹、民间传说、神话典故等实物以及文字资料300余万字,拍摄视频460多分钟,为张骞墓入选联合申遗最后名单提供了详实丰富的资料,也打破了专家对张骞墓真实性和文化价值的质疑。
  “申遗档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必查项目,档案翔实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申遗的成败。”作为研究张骞文化的本土专家,张利军告诉记者,城固县做了大量关于张骞墓历史沿革、出土文物、保护增修墓道的考证、调查和丰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关心你墓有多大,他们关心的是遗产原始风貌以及保护、监测,还有文物发挥的文化价值、影响力。”张利军说,“张骞墓本身规模并不大,但张骞作为‘华夏放眼看世界第一人’,开凿了丝绸之路,这是张骞墓能成为世界遗产的关键所在。”
  申遗要看墓地的保护是否原封原样,论证墓地的真實性。宋元明清的汉中府志、城固县志都有对张骞和张骞墓的记载。此外,1938年西北联大对张骞墓的考古发掘,资料保存完好。
  1938年,迁移至城固县古路坝的国立西北联大师生,曾对张骞墓道进行了初步考古发掘,后因世代守候在此的张家人反对而停止,没有进入墓室。不过,师生们对已坍塌的墓道进行了修复。清理甬道时,出土了马骨、汉砖、陶片、五铢钱等文物。此次挖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出土了一块刻有“博望造□(或铭)”的墓穴封泥,这被认为是确认张骞墓所在的有力考古发现。
  张骞曾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张利军说,封泥是墓穴完工的标志,封泥上“博望”两字清晰可辨。如今这块封泥保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中,是国家一级文物。在西北大学博物馆,也有这块封泥的复制品。申遗时,联合国专家在考证时看到的也是这块复制品。不过,即使是复制品,封泥当时也由西北大学派人全程监护。
  据张利军介绍,2014年,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丝绸之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展览。张骞墓封泥首次向中外来宾展示,这也是封泥在1938年出土之后,首次公开展览。
  张利军说,张骞墓前现有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立碑一通,清光绪碑两通,1938年西北联大立碑一通。这也证明了从明清到现在人们对张骞墓的重视与保护从未间断过。

《张骞墓:世界文化遗产的华丽转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张骞墓:世界文化遗产的华丽转身.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