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促销活动总结 > 内容

试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建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8 06:18:08     阅读:


  摘要:当前由于人们对教育实践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不足,教育实践观相对陈旧,本科小学教育的专业实践课程存在诸多问题。有效专业实践课程的建立首先要确立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以及专业情感和研究能力。课程建构中要遵循系统整合性、开放性、发展性的原则,并采取“五全”即全情投入、全程贯通、全员参与、全面提升和全方位施行策略,以确保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本科小学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原则;“五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2-0016-03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办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招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己达七十多所,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师资。许多院校积极探讨并实践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随着研究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认识的深入,各校开始关注和改革实践教学,增加了教育实践的分量,有的还制订了相对完整的教育实践的计划。但是一些用人单位仍然经常会产生“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的困惑和感慨[1]。虽然培养的学生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但教育教学实践水平低,不少人难以胜任教学岗位,敬业精神和教学技能都欠缺,上不好课,带不好班;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也诉说四年的理论学习似乎和小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大。这些反馈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实践课程建构和实施效果都难以令人满意。
  相对而言,本科小学教育是高师中的新兴专业,其实践性的专业特性尚未得到认可和重视。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的意义不可以仅仅在认识领域寻求解决。教育永远面临着发生、发现、践行的问题"[2]。长期以来,高师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科专家,注重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对小学教师的基本功和科研能力训练意识淡薄,充其量只是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而已,缺乏小学教育的现场感,大体上属于“纸上谈兵",效果不佳。由于人们对教育实践本身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不足,教育实践观相对陈旧,本科小学教育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功能、目标、结构和管理中存在明显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教育实践课程的功能定位低,目标狭窄;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师范生上岗前教学技能的提前演练。
  二是教育实践内容和形式单一,仅仅限于短暂而又集中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内容仅仅局限于听几节课和上几节课,或者提一些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教育实践是孤立的,和理论教学割裂开来。
  三是教学实践管理不到位,实效低下。以教育实践中的分量最重的教育实习为例,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多,使得高校无暇顾及大批学生的实习,不少学校都是发给学生一纸介绍信,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和指导老师,学生往往孤军奋战,最后上交实习报告即可。这样的实习效果具有偶然性,学生的收获是零碎的、孤立的,无法和学习的理论建立实质性联系,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如此实习可能连提升教学能力的最低目标都难以达成。
  因此,构建有效的本科小学教育的专业实践课程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本科小学教育毕业生专业发展水平的当务之急。
  
  二、有效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目标
  
  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从分析目标人员的素养结构开始,确立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规格即具体的素养要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构建同样如此,首先要分析小学教师的实践素养要求,然后提出课程目标和具体任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可以视为最新的需求,它要求教师原有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补充新的角色,即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的研究者。而教育实践既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形成正确教育观和学生观的过程,还是学生进行教育研究、提升研究能力的契机。所以,我们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目标表述如下:培养学生在教育现场中的实践能力。它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进而形成实践能力,最终表现为能够应对各类教育场景的教育智慧[3]。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小学教学工作的能力。这是最为根本的目标,其内涵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如教师不仅需要理解、讲解教材,还要开发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发展;不仅要关注自己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
  2.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教育工作的技能技巧。使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和规律,熟悉小学生特点,能够引领小学生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目标越来越重要,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认识到每一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绪以及个性特点,还要帮助其确定适当的发展目标,并据此有效地促进其发展,达成目标。
  3.培养专业情感。丰富学生有关人民教师修养方面的知识和体验,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学生专业发展的动力。有研究者认为,选择小学教育专业的只能是高考中那些剩下来的不得已求其次的学生[4],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据笔者的调查,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是从小有志于成为小学教师的,还有不少是喜欢天真无邪的儿童的。但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学生的初始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导致了专业情感的不够稳定,不够深入。其实对于小学教师而言,热爱学生不只是关乎道德,更应该是职业操守,是进行职业活动的前提,也是职业活动的手段。“知之深,爱之切”,教育实践是提升学生专业情感的最佳途径。
  4.提高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培养他们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形成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素质。研究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最新要求,也是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应有素质。
  
  三、有效构建教育实践课程的原则
  
  1.系统整合性原则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课程体系包括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部分。需要指出的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需要充分地理解两者的关系。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学生的综合的、整体的素养。这一综合素养既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完美结合,也是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平衡,又是个体内隐的知、情、意和外显的行为的统一协调。如果由于课程的分立,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难以形成整体,必将影响其素养的形成。学生在理论系统知识学习的同时,要保证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消化理论知识,而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实践视域,积累实践经验,形成实践性知识,理解教育的实践意义。这一点对于未来的教师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而在学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其树立践行理论的意识,不断地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中进行的,内容庞杂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构建教育实践课程必须把各个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各个独立的实践环节以及各个活动中的实践因素整合起来,以培养目标为中心,形成系统,把目标层层细化,形成体系,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

《试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建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试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建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