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促销活动总结 > 内容

两类学校成农村教育水平缩影学者呼吁人性化布局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4:49     阅读:


  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统称“两类学校”)是中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基层教育财政捉襟见肘、资源往城镇中心校集中的博弈中,薄弱的两类学校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中国农村的乡村教育何去何从,依然面临着抉择。
  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主题为“农村学校未来怎么办——农村学校布局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多位专家就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乡村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县城大规模、大班额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基本学校格局。
  5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农村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儿童就近入学。
  《指导意见》还要求,各地准确把握布局要求,科学制订布局规划,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满足本地学生寄宿学习需求。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有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丽伟表示,这两类学校的孩子,加起来起码有1 000万,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20%。
  无论“教育城镇化”如何轰轰烈烈进行着,在中国农村偏远地区、山区和牧区,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孩子无法进城,大量的村小和教育点关并,留存者质量堪忧。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萧条”“贫弱”状况和乡(镇)寄宿制学生“心理”“欺凌”等问题,该如何改善两类学校的处境和布局,让“后20%”的孩子,这些农村教育最弱势的承担者,接受更好的教育?
  后“撤点并校”时代
  “建”时无规划,“撤”时一阵风,“弱”时变痛点。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原局长方华这样总结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为原则,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庄2.5公里之内。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拉开了长达10年大规模“撤点并校”的政策,初衷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布局,降低办学成本。
  在基层教育口工作经验丰富的方华观察,“当时,大规模的撤并学校没有程序、没有規划、没有计划,就让本应该撤并的撤并了,同时也把不应该撤并的撤并了。‘一刀切’‘一阵风’带来了乡村教育后续发展的危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抽样调查还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5.42公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7.47公里。
  不少学者认为,该政策推行10余年的过程中,问题丛生:农村教育呈现 “城满、乡弱、村空”的特点,出现了上学难、上学远、上学贵、校车事故频出、辍学率提升等问题。2012年,“撤点并校”被政府叫停,但其后续影响仍在持续。
  储朝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教育本来就基础薄弱,盲目的“撤点并校”实则是“雪上加霜的做法”。而问题背后实质是“乡村孩子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能不能得到保障。由于权利保障并不到位,最终导致马太效应”。
  由于失去规模效应,在基层乡村地区维持学校运营的生均成本大大增加,经费、师资匮乏问题突出,提升农村学校质量更加困难,地方政府也缺乏支持乡村小学发展的内驱力。
  在方华看来,县级党委、政府对县域教育的定位十分关键,决定了乡村教育的命运,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与公平”。而现行的公务员体制,则严重影响了县(市、区)教育局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出现了县城教育政策“不稳定”。“我们一些学校校长和老师,优秀的,他是事业编制,是很难转过去(教育局)。”
  在国家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下,有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教育规模和效益,采用了运动式的行政强制手段,不考虑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实际情况,过度撤并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甚至演变成为一种“政绩工程”。
  方华认为,乡村学校弱小,带来了诸多教育、社会问题,成为痛点。比如精神和人口的空心化,乡村国民经济负担加重和“无奈式”的城镇化,以及乡村文明真正被边缘化和遗忘化。
  《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要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学校撤并原则上只针对生源极少的小规模学校,并应有适当的过渡期,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再作调整。
  但在《指导意见》出台前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方面获悉,存在地方政府加速了“撤并”政策的推进,甚至制订了“三年行动计划”,在未经充分论证和提前公示、讨论等程序的前提下,在学期进行中就大刀阔斧地撤并当地农村学校,许多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权益受到损害。
  寄宿制学校扩张的隐忧
  “撤点并校”政策推行后,“家门口”的学校持续凋敝,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集中到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学习、生活,成为大势所趋。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曾统计过,从2006—2016年,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数(不含县城)从670万增加到了900多万。

《两类学校成农村教育水平缩影学者呼吁人性化布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两类学校成农村教育水平缩影学者呼吁人性化布局.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