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促销活动总结 > 内容

论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与实践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7:45     阅读:


  [摘要]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特点,决定了社会公德教育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师范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的分析,论述了增强师范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意义,提出了促进师范生社会公德养成与实践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师范生 社会公德 养成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革慧(1968- ),女,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社科系讲师。(陕西咸阳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10-01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层次,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从适用范围看,它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责任和义务;从功能作用看,它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从内容体系看,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体现着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也是未来的德育工作者,肩负着“为人师表”、培养人的职责,他们是社会公德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与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社会公德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的师范性是高等教育中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重要区别,这是由师范生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非师范生未来的工作过程一般是人对物的研究与加工过程,而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主体潜能的学生,其工作过程是对人的培养和教育过程。由于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社会公德修养和实践水平,“身正学高、为人师表”的教师,社会公德教育应该放在首位。
  在师范教育中要开展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①,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如作息有序、勤劳俭朴、讲究卫生、惜时守信、注重仪表、举止文明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好学上进、自强不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可以为师范生自身成才以及日后为人师表奠定基础。
  师范生是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公德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他们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道德水平不仅会直接影响当代人的道德风貌和社会风气,还会影响到下一代,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师范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认真学习道德理论,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准则,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争做践行社会公德的模范。
  
  二、当前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状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②。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③。随着德育教育在大学的不断深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施行,从总体上看,当代师范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在关注自身学业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以师范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经常出现在公共服务场所,开展无偿献血、扶贫帮困、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他们成为传播社会公德和践行公德规范的特殊群体。但是,从个体上看,毋庸讳言,目前一些师范生表现出的某些陋习,同社会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损师范生群体的形象。
  在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表现为片面注重个性张扬、自我展示,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当代师范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渴望成才、成功,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自我展示欲望,个性张扬,敢于创新,但部分学生忽略了对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素质的培养,没有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如在人际交往中,言语低俗、举止粗野、我行我素等。
  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表现为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少学生虽有理想和抱负,但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仅局限在个人的前途和发展上,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关系方面,常常表现出公德的缺失,置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于不顾,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表现为缺乏“从我做起”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涉及每个人的利益,而且涉及子孙万代的幸福。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生产发展和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师范生虽然已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切实遵守和践行,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浪费水电的行为比比皆是。
  
  三、促进师范生社会公德养成与实践的措施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也是未来的德育工作者,还是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师范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也会对今后的工作实践和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促进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与实践已经成为高等师范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从培养师范生社会公德的“认知”出发,继续加强德育课堂教学。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教育是人们“认知”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校师范生虽然已经接受过12年以上的道德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德育教学过于强调高尚品质的说教,片面强调德育的阶级性,忽视基本层次的社会公德教育。因此,在包括师范生的大学生群体中,有些原本就缺乏对社会公德的正确认识,有些虽然有某种程度的认识,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带来的多种思想意识的影响,他们对如何履行社会公德出现了“认知”问题。所以高等师范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认知”出发,继续加强德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准则,提高对假丑恶的识别能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使他们不仅懂得应该怎样做,更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树立起正确的社会公共生活道德观。
  2.以实现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为目的,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实践。对师范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认知”,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学习道德理论,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准则,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因为社会公德所蕴涵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反复领会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一个师范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才有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才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否则,学到的知识再多,也难以为社会所接受,为人们所尊重。所以,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文明习惯;另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公德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各种公益活动,开展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
  3.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践行社会公德的表率作用,使学生学有榜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学校,师生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核心,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是教师。教师的举止言谈、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应该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代表,既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品和道德情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人格力量来教育、感化、熏陶、启迪学生,使学生学有榜样。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师范生践行社会公德提供良好的环境。人的思想行为方式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塑造的。师范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校园环境是最直接的影响环境。大学校园既是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是新文化的诞生地。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点的文化、精神。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能培养人的集体意识,调节个人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活力。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努力发掘校园文化底蕴,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不断促进其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注释]
   ①②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1:1-5.
   ③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7.

《论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与实践.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