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促销活动总结 > 内容

从师范生的就业现状谈师范生的培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5:37     阅读:


  摘 要:师范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上升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受高校扩招大潮和国家对师范生培养政策扶持的影响,以及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师范生的培养和就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产生的是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为缓解师范生就业区域失衡及结构性失衡的弊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改善培养的方式,为此从师范生的就业现状来探讨当前师范生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生 就业 培养
  
  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和国家“十一五”教育规划制定实施以来,师范生的培养和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学界讨论的焦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中小学师资缺乏、部分教师待遇地位低下等问题成为了国家大力发展国民教育道路上的绊脚石。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源头上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在师范生的培养上加大了扶持力度,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引导师范生投身基层教育。因此,对师范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和培养方式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的长期规划,有效地探讨高校师范生培养的应尽之事,缓解师资缺乏、教师素质不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师范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变化
  师范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最早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坐而论道”开启了师范教育的先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了师范教育的意义和地位。可以说,师范教育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然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师范教育却是萌发于封建旧时代向新民主主义时代转变的曲折历史过程中,它的发展也如历史的进程一样蜿蜒。
  1.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代师范教育最早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满足中等及以下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借鉴苏联的模式对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造,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学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师范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师范教育的建设,师范教育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逐渐建立了独立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在经济水平不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的情况下,有效的保证了师范生的稳定就业及可靠收入,解决了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1999年起,国家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计划,对教师的选人用人机制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将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改善列为了重要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选用门槛。
  2.师范教育的新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来自文化层面的发展要求也日益强烈,教育需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教育层次逐步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万,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30万[1]。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一些城镇中小学开始合并,学校资源的整合使师资队伍出现了溢满的现象,师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高校合并和扩招的步伐也从未停止,使得师范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一增一减”的变化给师范生就业的市场带来了猛烈地冲击。与此同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已近收尾,教育需求逐渐向高层次转移,对师范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使教师需求从以前的总量紧缺向结构性不均衡转变;二是师范教育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普通高校开办了师范专业,师范院校引入了非师范专业,使高校在专业结构、学科结构方面逐渐融合,专业特点不再凸显,职业技能教育日渐削弱,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力度不够。三是师范教育政策变化。随着就业买方市场的发展,原来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计划调节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选择,传统的“师范生”已经不复存在。
  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变化表明,不管是政府调控,还是市场自主选择,师范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国民教育、大众教育,其变化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二、师范生培养及就业现状
  师范教育在发展变化渐渐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也给师范生的就业环境带来了改变。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师范生培养的扶持力度,作为师范生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也不断地探讨培养方式,在扭转师范生就业择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功夫。
  1.国家加大调控力度,重点扶持师范生培养和就业
  2006年起,国家实行了“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培养”等政策,从招生源头、培养过程及就业选择上加以调控。首先,“特岗计划”在“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的原则下,选拔毕业生赴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在生活、进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大吸引了师范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学任教,有效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总量缺乏问题。其次,国家自2007年开始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北师大、华师大等6所部属重点院校进行试点,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定向培养,并给予师范毕业生定编定岗、在职培训方面的优惠,提高了师范专业的吸引力,缓解了就业需求结构性失衡的状况。但是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特岗教师的“回城”问题、免费师范生的“二次就业”问题、在职培训问题、客观上形成的择业机会不对等问题等。2010年的两会,有代表提出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就业政策,消除强制性因素,转而以引导、激励为主,在考研等方面继续加大调控的力度,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保障。
  2.政策变化导致就业市场变化,给师范生就业带来了冲击
  师范专业毕业生投入开放的就业市场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其表现主要有:一是国家允许非师范专业学生通过考试取得教师从业资格,这为非师范生抢占教师岗位制造了可能,比如上海中学就曾表示原意招收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因为他们既具有教师从业资格,又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二是对于国家师范生的就业政策由原来的高校联系单位对接变为了现在的教育机构统一组织考试,使师范生就业遇到了“逢招必考”的尴尬局面;三是教育机构严格把持用人权利,一些没有自主人事权力的学校招聘教师难,许多学校招聘人员时出现了“高额薪酬不抵一个编制”的状态,而一些有用人权力的学校却在逐年提高“门槛”,从本科生向研究生转变。这些变化使得师范生就业时需要应对更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来自招考单位不确定的变数以及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归属感缺失等问题。
  3.学生自身缺乏职业责任和专业认识,就业选择盲目
  对专业的认识和自身的职业责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取向。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师职业待遇的差异,一些师范专业学生对于教师职业考虑过多的是国家资助政策、薪资待遇等;另外,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技能教育偏少,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不够,对就业形势分析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自我评价过高,往往将职业理想错误的定位为在东部高收入地区任教,对学校的条件、工作环境等要求过高,而忽略了教师职业本身崇高的道德理想和社会意义,自身就业压力也因此进一步加剧。

《从师范生的就业现状谈师范生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从师范生的就业现状谈师范生的培养.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