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促销活动总结 > 内容

调研报告的写法有什么技巧?见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3-01 14:06:52     阅读:



  怎样写调研报告

  侯永志

  什么是调研报告?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如何写好调研报告?

  必须掌握符合实际的丰富确凿的材料,这是调研报告的生命。丰富确凿的材料一方面来自于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于书报、杂志和互联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调研报告的前提,必须下大功夫。

  对于获得的大量的直接和间接资料,要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不容易的事。调研报告切忌面面俱到。在第一手材料中,筛选出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写调研报告时应特别注意的。

  用词力求准确,文风朴实。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很好的典范。写调研报告,应该用概念成熟的专业用语,非专业用语应力求准确易懂。通俗应该是提倡的。特别是被调查对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语言,应在调研报告中选用。目前,盲目追求用词新颖,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云遮雾罩、玄而又玄,实际上是学风浮躁的表现,有时甚至有“没有真功夫”之嫌。调研报告一般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报告需要陈述问题发生发展的起因、过程、趋势和影响。如果用词概念不清,读者就难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政策调研报告,用词准确有助于决策者迅速准确地理解调研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正确性。

  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调研报告要做到观点鲜明,立论有据。论据和观点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论据不单是列举事例,讲故事,逻辑关系是指论据和观点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逻辑关系,无论多少事例也很难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结构上的创新只是形式问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报告的形式上。

  调研报告的结构可以不拘一格。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好的调研报告,是由调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调研人员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项政策往往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并且影响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只有具备很宽的知识面,才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判断政策所涉及的不同群体的需要;才能看清复杂事物的真实面目。恩格斯说过:如果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科学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调研人员一定要具备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源于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对人民有感情,对事业、对真理有追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调研报告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作者所处的立场决定了报告的主题和观点,也决定了报告素材选取的倾向性。巴金说,“不是我有才能,而是我有感情”。深入实际搞调研,一定要有为老百姓、为国家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感情。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调研报告的写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探索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报告的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不是追随潮流,迎合某些群体的需要。这就需要调研人员非常敬业,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义乌蹲点专题调研报告

  浙江省文化厅调研组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前段时间,我们调研组来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义乌市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我们走访相关企业5家、相关社会组织2个、基层单位3家,召开由相关管理单位、社会组织、文化服务机构、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及外商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5次。通过蹲点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也得到了启发,加深了思考。

  一、探索与成效

  义乌市人口超过200万,其中外来人口达145.3万。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有50余万人次,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外商常驻义乌,52个民族的人群集聚义乌创业生活。近年来,义乌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汇聚本地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引进外来文化,实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由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到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实践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了文化自信。

  一是汇聚了本地文化。在调研中了解到,义乌市成立了新丝路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其主要任务就是讲好“义乌故事”,传播“义乌精神”。重点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外国人迎新春联谊会、清明上祀节中外友人采茶活动、端午节中外友人赛龙舟和包粽子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外国人参与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与Party365等企业的座谈中,我们获悉,义乌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企业、品牌企业与重点企业,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为主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传播了传统文化。调研中,我们走访了 “世界商人之家”“美国之窗-马斯卡廷中心”“鸡鸣山国际社区”等3个“丝路文化驿站”。这是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热心人士创意并发起的一个公益性文化资源平台,采取政府引导、机构运营、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运营,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调研中还了解到,义乌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出台了外籍学生就读义乌公办学校扶持政策。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自2019年以来已累计培养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5000余人次。义乌还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精品文艺“走出去”工程,组织义乌精品婺剧登陆巴黎、柏林、马德里等数十个欧洲中心城市;义乌文交会举办13届以来,交易额已累计超过487.54亿元,外贸出口额累计超过296.41亿元;“义新欧”班列开通运行以后,大量文化产品更是源源不断地出口。

  三是引进了外来文化。在义乌市外侨办座谈时获悉,义乌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中非民间论坛、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中国-北欧青年领军者论坛、中非智库论坛会议等高端外事活动,加强国际文化合作。调研组走访了义乌容象美术馆,这是一家民营的非营利性美术馆。作为义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该美术馆通过引进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建立中国创作基地,开展学术交流与艺术创作,促进了文化交流。在国际商贸城调研时,我们看到,这里设立了各类进口商品馆,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的南非馆已成为非洲商品乃至非洲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平台。

  二、问题与短板

  切实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实践。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和补齐的短板。

  一是工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目前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尚处于由社会自发向自觉转变的过程中,除宣传、文化、外侨办等部门有一定推进措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在宣传文化系统发挥了一定的协调作用外,尚需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多元文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

  二是政策宣传落地还需加强。亟待在市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决定》等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各部门的有关政策,做好统筹协调,切实加强政策宣传,促进政策能够真正落地。

  三是载体平台创建有待提升。“丝路文化驿站”等载体平台尚需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等方式,巩固提升工作效果,同时在继续创新搭建更多更好的中外交流平台上要有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项目谋划。

  三、对策与建议

  建议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强化和谐共融,健全治理机制,为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注重谋划。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强化政府主导,推进政策引导,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中。

  二是统分结合、齐抓共管。在发挥文化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要通过统筹协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调动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合力。

  三是强化法治、加强自治。要继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保障;要以平等为管理的基础,以尊重为管理的理念,以共融为管理的目标,探索建立“以外调外”“外国人自我管理”等自治机制,提高文化服务效能。

  四是社会参与、营造氛围。坚持共建、共享的方针,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群众成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以实现中外居民和谐共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来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不断增强外来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经验与启示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义乌市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激活文化内涵,是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本地文化是根本,外来文化是补充,只有通过挖掘本地文化的价值,发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一是挖掘本地文化,展现精神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整理本地文化,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形成本地文化的开放性,为多元文化和谐共融提供深厚土壤。二是挖掘文化遗产,弘扬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三是融入文化符号,提升产品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拓宽传播渠道,是提升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影响力的基本平台。调研中我们体会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一要打造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搭建平台载体,打造文化传播金名片,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二要建设传统文化就地传播新模式。通过在本地设立文化传播平台,就地传播传统文化,有利于当地外籍人士深入体验中国文化,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三要开展境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贸。加强文化对外传播,做到政府和民间“两条腿走路”,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提升世界影响力。

  ——打通引进渠道,是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义乌的实践启示我们,在保持传统文化固有历史血脉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打造开放、包容、互通、共赢的文化合作模式。一是引进先进的外来文化理念。多元文化融合发展需要对先进外来文化理念兼容并蓄,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自身竞争力。二是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如外来文化中先进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服务方式等,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产品。通过对外文化贸易,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国际化、个性化的多元文化需求。

  切实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关于临海中小企业转型的调研报告

  蔡永波

  改革开放以来,临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逐步形成汽车机械、医药化工、户外休闲用品、彩灯、眼镜和合成革等六大传统产业。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要求,最近,我以临海六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主题,入园区、进企业、到车间,走访了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召开企业家、行业协会等座谈会6次,深入了解传统产业发展情况,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文章来源办公室职场参阅bldsx2661157178和

  基层领导干部参阅jcldgbcy

  近年来,临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八八战略”,着眼于打造“制造之都”主阵地,大力发展传统制造业。2017年临海被列入全省18个振兴实体经济试点示范市,并获得年度考核评价全省第一。

  1、产业基础扎实。2017年,临海六大传统产业有规上企业304家,上市企业5家,实现规上产值696.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8.6%。汽车机械,以吉利豪情为龙头,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参与大众、东风等著名品牌企业生产协作。户外休闲用品,2017年外贸自营出口额达86.2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三分之一。医药化工产业,产值占台州一半以上。同时,临海还是全国最大的节日灯生产基地,是国内三大合成革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太阳镜生产基地。

  2、发展态势良好。经过几代企业家的打拼和积累,六大传统产业都形成自身特色,汽车机械产业入选浙江省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医化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验收,户外休闲用品产业被列入第二批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眼镜行业获批创建国家级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2017年,六大传统产业实现累计利税104.9亿元,同比增长27.9%,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22.0%,增速均居台州市第一。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9.2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3.2%,居全省前列。

  3、行业优势明显。龙头企业在本行业内具有明显话语权,共参加制定国家标准97个、行业标准144个、省级地方标准5个,参加“浙江制造”标准起草8个。华海药业是国内首家通过美国FDA认证企业,永太科技是全球产品链最完善的氟苯精细化学品制造商,正特集团产品连续四年在德国获得工业设计最高奖“红点奖”。为积极应对贸易挑战,永强集团成立浙江永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产品检验服务,提供技术和标准支持。

  4、平台空间广阔。目前已经形成以两大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特色小镇为支撑,小微企业园区为补充的产业平台体系。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着力发展湾区经济,目前正在打造占地20平方公里的汽车产?a href= target=_blank >党牵丫浠?6家汽车生产及配套企业。临海经济开发区目前重点打造占地3.5平方公里的国际医药小镇,建成后将成为年产值1000亿元、税收100亿元的医化产业创新基地,总投资100亿元的华海制剂产业园去年已开工。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启动,将布局30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推动800家企业入驻集聚。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临海大部分医药企业以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为主,制剂在全市医药企业销售中仅占16%。休闲用品、彩灯、眼镜、合成革等产业总体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阶段。350家休闲用品企业中仅有上市公司1家,规上企业69家。900多家眼镜企业、600多家彩灯企业,规上分别只有8家、36家。休闲用品、彩灯等以出口加工为主,中小企业的利润约5%,去年受汇率波动影响,出现有订单有销售而没有利润的局面。

  2、创新能力点强面不强。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成果应用主要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华海、伟星、永强3家企业每年科技研发费用占规上企业的30%左右。全市授权专利中,汽车行业占比近1/3。12家省级研究院和38家省级研发中心中,医化行业占比为58%和50%。全市有“国千”人才12人、“省千”人才18人,30人中有29人集中在医化行业。

  3、集约化发展水平不高。2017年临海六大传统产业有企业2500多家,规下2200多家。企业集聚度不高,除医化行业相对集中外,其他行业小微企业园只有港海小企业创业基地、新王开机筛有限公司小企业创业基地、大洋小企业创业基地等3家,入园小微企业131家。企业之间关联性弱,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雷同性高、协同性差。如眼镜行业,利润非常薄,国内销售的一般仅卖3元一副,出口的约2美元一副。

  究其原因,从历史角度看,民营企业从家庭作坊起步,积弊逐渐显现。行业门槛低,改革开放初期,几台机器几间房屋就可以开厂,“家家办工厂、户户搞经商”催生了大量“低小散”企业。产品起点低,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中,临海作为承接地之一,逐渐形成以代工、贴牌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产品附加值低,依?a href= target=_blank >党隹诔潭雀摺9芾硭降停约易迨焦芾砦鳎胂执笠倒芾碇贫炔罹嗪艽蟆?/p>

  从内生动力看,不少企业家对优化升级顾虑多。主要表现为:一是惯性思维,由于几十年的粗放式经营,目前企业虽然尚能盈利,但改变的动力不足;二是守业心理,部分企业经营者仍为老一辈企业家,受年龄、阅历等影响,有求稳心态;三是不敢创新,面对各种经营风险,众多中小企业怕失控、怕麻烦,难以主动优化升级。

  从外部环境看,要素制约严重。一是创新资源不足。县级科技资源缺乏,对人才吸引力不强。二是土地制约严重。存量土地进一步减少,土地政策处理难度加大,工业用地日趋紧张。三是企业融资较为困难。龙头企业融资成本较低,而资金相对紧缺的大量中小企业信贷总量有限且费用高,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思路

  传统产业只有优化升级,才能凤凰涅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推动经济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

  1、抓平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既要加快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高质量打造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和临海经济开发区两大千亿级产业主平台,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汽车产业园,继续巩固提升医化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成果,实现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又要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深化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推进临海国际医药小镇、时尚休闲用品小镇、时尚眼镜小镇和彩灯小镇建设,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在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功能叠加、城镇产业互动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国际化的创业创新平台。还要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建设,以老旧工业点改造为抓手,彻底告别“三合一”,限期整治“低小散”,着力推动小微企业园区化发展、抱团式发展。

  2、抓企业培育,夯实实业根基。一要兼顾抓大和活小。一方面,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深入实施“2513”工程和“凤凰计划”,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中的整合作用,提升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狠抓小微企业优化升级,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丰富传统产业的“毛细血管”。二要兼顾引进和培育。一手抓增量引进,招大引强,“无中生有”引进高端制造产业;另一手抓存量提升,开展二次招商,推动传统产业“有中生优”。三要兼顾激励和淘汰。坚持“亩均论英雄”,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持续推进违法建筑、环境污染和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激励力度,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聚。

  3、抓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灵魂。一要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以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建立省级研发中心,规上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中心镇建立主导产业科创园等“四个全覆盖”。二要加强智能制造。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机器换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与推广,着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三要推进“互联网+”。鼓励和推动企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管控、市场服务等关键环节渗透融合,提升两化融合应用水平。

  4、抓人才培育,集聚发展核心。一方面,培育优秀企业家。引导领军型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坚持实业报国,以永不停歇的脚步打造行业领先、勇立潮头的领军企业和标杆企业。另一方面,培育工匠精神。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和培训机构自主组织培训的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在台州学院等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加大引才力度。用好临海“人才新政”三十三条,加大人才奖励和成果转化奖励。推行“人才+项目”的引进机制,以项目资金带动人才引进。

  5、抓产品品牌,维护企业生命。坚持“品牌强市”,深入推进“三强一制造”,着力从供给端发力,以质量升级、标准提档、品牌增效为突破口,全力打响“临海制造”品牌。深化“标准化+”,标准引领与标准创新两手抓,帮助更多企业申报国家、行业标准。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品牌创建,坚持品牌“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产品品质、文化内涵、社会形象,着力打造一批市场认可、国际接轨的“拳头品牌”。

  6、抓政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改革,推行工业项目出让“标准地+承诺制”,大力优化线上和线下审批服务,确保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最多26天”。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等的扶持力度,严格落实企业减负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积极帮助成长型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保持生机和创新活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文章来源办公室职场参阅bldsx2661157178和

  基层领导干部参阅jcldgbcy

  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蹲点调研报告

  来颖杰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是提升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效和水平的根本所在,也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宣部大调研和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部署要求,3月中旬,我带领调研组赴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围绕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蹲点调研。期间,调研组走访了鸬鸟镇及所属全部6个行政村,走村入户近距离对话农村干部群众,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认真思考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举一反三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基本情况文

  口约1.3万人。该镇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8%,是全区仅有的无工业功能区块镇,区政府对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经济产业主要为农业和旅游业,特色农产品以毛竹、蜜梨闻名,每年接待游客约85万人次。2017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41.98亿元,财政总收入2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万元。调研中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当地广大群众对我们党富民政策有着高度认同,对乡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示由衷的赞叹,对目前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更是充满期待。

  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这次蹲点调研的主题和重点。座谈走访过程中,许多受访者表示,近年来,余杭区无论在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建设、培育,还是作用发挥、机制保障上,都出台了不少举措,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正是在区委、区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各乡镇、村(社区)的宣传文化队伍普遍得到了加强。就鸬鸟镇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好镇级宣传文化队伍基本力量。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文件精神,以镇级队伍建设为重点,配备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目前,有专职宣传委员1名,确保专人专职;从实际出发配备宣传文化干事(兼综合文化站站长)1名,乡镇中层正职待遇;综合文化站配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

  2.实现村级宣传文化员配备全覆盖。落实杭州市和余杭区政策,各行政村均配备1名宣传文化员,主要负责宣传教育、组建基层文体团队、组织文体活动、管理农村文化礼堂等工作。宣传文化员采取聘用制,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返聘,或从热心宣传文化活动和乐意为群众服务的文化志愿者中挑选,也有部分为村干部兼任。每两年一聘,由村里签订聘用协议,经费由市、区、镇三级财政共同承担。

  3.吸引城市能人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吸引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城市能人为农村文化发展出力。如经营户李映10多年前到鸬鸟镇山沟沟村创业,主要从事山村旅游产业。近年来,他看到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如火如荼,便与山沟沟村进行村企合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共建文化礼堂,既建设施又培训乡土文化人才。在李映的带动下,一批城市文化人纷纷来山村创业发展。如在国外从事过创意设计的杨诤老师,每年定期来村里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发挥所长带动村民参与舞蹈彩排等,培养本土文艺队伍。

  4.组建宣讲团队开展接地气的宣讲。取当地特产蜜梨甜蜜之意组建“小甜心”宣讲团,共有成员50多名,其中核心成员14名,主要由教师、村务工作者、农家乐业主、乡村医生等组成。如雅城村宣讲员郑金金将自家“美丽庭院户”创建经验作为案例,宣传生态环保理念,让村民跟着学;山沟沟村农家乐业主施爱琴以自身创业体会为例,号召业主抱团发展,提高服务水准。特别是结合当地冬天晚上农户围炉拉家常的风俗,创新推出“围鸬夜话”宣讲模式,鼓励宣讲员走村入户,在聊家常过程中宣讲党的政策。

  5.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队伍。鸬鸟镇全镇有省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各1名,各村共有文艺队伍31支,文化志愿者300余人。如仙佰坑村依托该镇唯一的省级非遗项目鳌鱼灯,组建了女子鳌鱼灯队;太平山村将滚灯传统特色和现代健身元素巧妙结合,组建了滚灯操队。各村文化队伍发挥所长,在家门口自编自导自演,举办“新风汇鸬鸟”“我们的村晚”等文化活动,每年约200场次。

  6.以常态化培训辅导提升队伍能力。加强与区文化馆的对接,发挥镇文化站作用,派送一批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到各村开展文艺辅导、创作指导等,促进基层文化队伍成长。邀请文艺工作者、文化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到当地进行文艺创作采风,吸收他们的先进理念,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思想层次和专业水平。组织村级宣传文化员定期参加培训,举办“我有我特长”“我有我主张”等系列才艺展演和活动方案策划大赛,通过以赛代训,提高基层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二、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

  1.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总量不足,文艺骨干比较缺乏。各村1名宣传文化员,相对于2000人左右的村民数量,人员明显不够,特别是一些宣传文化员还兼任村干部,兼管计生、统战、民政等工作,真正从事宣传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调研也发现,各村普遍缺乏文艺骨干,有一技之长又热心文化事业的文化带头人更是一人难求,导致文化活动组织比较困难,群众参与度不高、参与面过窄,存在着女多男少和中老年人多、青少年人少的现象。以太平山村为例,全村人口2690人,虽然有龙灯、健身等9支文体队伍,但经常性参加文化活动的不过百把人。

  2.基层文化人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活动层次较低。有的文化管理员没有文艺特长,对文化专业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难有作为。有些地方农村的“乡土人才”正在老化,而新人培养严重滞后,文化项目传承后继乏人。如山沟沟村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鳌鱼灯,目前仅剩一位年过半百的传承人在苦苦支撑。从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来看,不少文化活动只是打打腰鼓、扭扭秧歌、跳跳排舞,文化层次明显偏低。有些文化活动不适应当前农民群众的需求,缺乏吸引力,如送电影下乡,放映的影片过老,群众观影热情不高,观看人员寥寥。

  3.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普遍缺少“几把刷子”。一些年纪较大的基层干部在传统活动方式上有经验,但对如何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不熟悉。而年轻干部普遍有学历但没实践经历,不熟悉群众工作,缺少方法手段。基层宣讲员的能力素质也有所欠缺,存在宣讲手段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有的宣讲员只能对着文件读、拿着稿子念,有的则把布置工作当成了宣讲内容,难以做到把宣讲党的政策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工作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4.农村青年人口流出严重,文化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比较缺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大量为推动乡村发展和满足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美丽环境提供整体规划和设计的文化创新和创业人才。鸬鸟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城市文化人才来此集聚创业缺乏足够吸引力,而本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创业也引发了空心化现象。调研发现,该镇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时,懂创意策划、市场运作的人才很少,几乎还是一个空白;一些村庄环境、农家乐集聚点和农户庭院建设,由于缺乏规划、设计,存在着布局凌乱、品位不高等情况。

  5.地方财政对宣传文化工作支持力度有限,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经费保障还不够有力。鸬鸟镇各行政村集体收入普遍只有30~40万元/年,而维持村务运行起码要100万元/年以上。村级宣传文化员作为各村组织宣传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往往是兼职干,导致主业变成了“第二职业”甚至是附带业务,精力投入不足。据了解,由于财力不足,该镇宣传文化员的工作经费和宣传文化队伍培训经费主要靠市、区两级财政保障,镇、村两级缺乏资金配套。

  三、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带有普遍性,必须深入分析、精准施策。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强化定向培养,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才“哪里来”的问题。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建立面向基层的文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改革招聘机制,针对农村文化管理人才特点,改进招录办法,强化专业条件,严把进人关,真正做到把专业对口、有文艺特长的人选聘到宣传文化员队伍中来。

  2.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县、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整合各级各方力量,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加强培训教育、提供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农村。明确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县级设总队,负责制定全县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对镇、村两级志愿者进行系统化培训辅导,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同时以组织化方式到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镇级设分队,承接总队安排的活动任务,做好村级志愿者培训辅导,定期进村入户开展志愿服务;村级设小队,组织各类常态化文化志愿服务。

  3.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新动能。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土地资源等优势,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吸引外来企业落地创业,积极开展村企合作,搭建起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带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城市文化人才到乡村舞台一展身手,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良好局面。激活内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民间力量作用,探索设立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农村文化礼堂独立法人理事会,通过社会化运作,为文化礼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推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4.创造良好环境,发挥“新乡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乡贤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特征,要培育发展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引导一批威望高,有学识专长、创业经验,热心农村发展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为“新乡贤”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建立“新乡贤”荣誉关爱激励机制,对作出积极贡献的“新乡贤”团体和个人给予褒奖。

  5.注重培训辅导,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能力和素质。建立分层分类培训辅导机制,对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信息员、宣传文化员和文化骨干进行分类、分主题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党委宣传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瞄准农村文化活动带头人、文化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制定专门化培养措施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定期邀请宣传系统各级专家和优秀师资进行授课指导,开展师徒结对。建立上挂下派锻炼机制,有重点地选派乡镇和村级年轻宣传文化员到上级机关上挂学习,在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中加强历练。

  把“两山”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

  ——湖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安排,自4月初以来,我和湖州市委一班人一起,谋划实施了以“十问湖州”为主要内容的“提标杆、破难题、助赶超”专项调研,并牵头开展了中心城市能级提升问题的研究。调研过程中,带队实地查看了市域河湖水系、森林绿地公园、交通枢纽场站、旅游集散中心、商业文化街区、教育医疗设施、居民生活社区及重要平台、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现场,巡查了环太湖周边城市滨湖开发情况,累计下基层蹲点7天,考察基层点65个,召开座谈会6次,与350多名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探讨,征集到意见建议120多条。通过深入解剖麻雀,基本掌握了中心城市的基础优势和问题短板,对如何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有了一些思考。

  一、基础优势

  近年来,湖州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统筹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开发建设,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功能品质显著提升。目前,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1088.6亿元,常住人口145万人,建成区面积129平方公里,形成了以主城区为核心、长兴和南浔为两翼的带状组团城市格局。特别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自身条件的持续改善,湖州的组合优势越来越明显:

  1.生态文明优势。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良好的生态是湖州辨识度最高的城市名片。总书记指示我们要“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省委要求湖州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

  2.区位交通优势。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紧邻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铁路、公路、水路综合交通十分发达,随着商合杭、沪苏湖高铁的建成和申嘉湖高速西延的贯通,在湖州将形成“十字型”高铁网和“三纵三横”高速网。

  3.文化底蕴优势。湖州是丝绸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化典故和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更是城市能级提升的优势所在。

  4.战略叠加优势。湖州被全域纳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等重大区域战略,是全省“四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陆续承担了“中国制造2025”、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示范、内河水运转型示范等多个国家级试点。

  5.后发空间优势。从环太湖区域遥感卫星图片可以看出,目前太湖以东和以北地区开发强度明显高于以南和以西地区,湖州以16.48%的开发强度,在区域内形成了可用空间资源的洼地。

  二、问题短板

  1.经济发展带动力不够强。由于传统产业升级不够快、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中心城市在全市经济中的占比始终较低。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占比44%,地方财政收入占比42%,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36.4%,出口仅占比28.4%。虽然拥有1个国家级、两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平台,但“多而散”导致承载力不强、集聚度不高,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如织里童装产业缺乏设计环节和高端品牌,虽然年产?a href= target=_blank >党?00亿元,但税收仅为1.7亿元。

  2.人才创业吸引力不够强。人气不旺、留不住人,是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所本地高校每年培养大学毕业生8200多人,仅有20%左右留在湖州就业。目前,主城区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万人,按照每平方公里1万人规模计算,缺口25万人。人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城市经济不够发达。尤其是缺乏集聚人气、商气的高端业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众创空间。

  3.公共配套支撑力不够强。中心城市的公共配套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交通的通勤效率不够高,缺乏贯穿城市组团的快速路网,从主城区到南浔40公里左右路程需要1小时。医疗方面虽有两所三甲综合型医院、1所三乙综合型医院和3所三甲专科型医院,但整体医疗水平不够高,病人越来越多选择到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就医。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全市在校大学生仅为嘉兴的28.6%、绍兴的27.1%。

  4.生态环境保障力不够强。虽然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不平衡、不稳定的现象仍然突出。水环境方面,部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监测断面水质反弹压力较大。大气环境方面,虽然每年都有进步,但由于受输入性影响,加上道路扬尘、燃煤锅炉等治理不够到位,空气质量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三个县已实现100%全覆盖,但两个区分别仅为79.5%、67.3%。

  5.城市精神向心力不够强。很多群众认为,湖州的地域文化比较“散”,缺乏统一的城市品牌、城市象征和城市符号,导致城市知名度不够高,甚至在外不如三县的名气大。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强,既有客观原因,很多居民都是外地移民,对湖州本土文化认同感不强;也有主观原因,中心城市发展不够好、能级不够高,对三县的辐射力、影响力不够大。

  三、对策思考

  根据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推动湖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州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协同、集约高效、彰显特色,持续优化城市布局、繁荣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力、人才创业吸引力、公共配套支撑力、生态环境保障力和城市精神向心力,推动中心城市提高首位度、打造增长极、实现新发展,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提供重要支撑。具体要打造“六个城市”:

  1.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样板城市。这是省委的要求。始终把“两山”理念作为最大的遵循,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全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到2022年全市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达标率、地表水出境断面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在全省排名逐年提高。

  2.坚定不移实施重大战略,着力打造绿色智造城市。这是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绿色金融改革两大国家试点的战略方向。积极抢抓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全省大湾区建设,统筹推进平台整合提升,规划建设南太湖新区和湖州科技城,打造高能发展平台,构建产城融合高地。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政策体系,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3.坚定不移建设全域景区,着力打造滨湖旅游城市。这是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点任务,也是提高旅游发展档次的客观要求。深度做好“旅游+文化”的文章,邀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对太湖溇港、桑基鱼塘等重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设计,打造一批5A级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建设全域大景区。特别是以太湖龙之梦开业为契机,整合滨湖旅游资源,串联各区县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红色旅游等资源,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形成以滨湖区域为集散中心、辐射各区县的全域旅游网,着力打响滨湖旅游度假品牌。

  4.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现代智慧城市。这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顺应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信息经济发展趋势,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将数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方位构建智慧产业、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政务等智慧体系,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的经济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5.坚定不移构建现代交通,着力打造枢纽门户城市。这是由湖州区位交通基础优势所决定的。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大格局中谋划湖州的对外交通,以实施“五年千亿百项”综合交通大会战为抓手,加快建设接轨上海、融入杭州、联通苏皖、辐射内陆的大交通体系,早日实现每个区县都有高铁站、通两条以上高速路,着力构建到长三角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和全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努力成为长三角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和上海都市圈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

  6.坚定不移促进民生改善,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城市。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理念,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深入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统筹抓好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着力打造便捷舒适的社区生活圈,推动城市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为中共湖州市委书记】

  致力乡村振兴 建设“和美小岛”

  ——普陀区偏远海岛发展的调研报告

  张立军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有关部署,3月21日至27日,我率调研组5人先后赴桃花镇、东极镇、白沙岛管委会、蚂蚁岛管委会等海岛乡镇,就偏远海岛的发展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各岛常住人口、基础设施、资源条件、发展定位等情况的排摸、梳理,发现偏远海岛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结合近期工作及调研情况,就如何解决海岛发展的实际困难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

  一、现状问题

  在普陀区域内,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455个,其中有人居住岛屿32个,是我省海岛数量第二多的县(市、区),发展潜力巨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偏远海岛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

  1、“空心化”“老龄化”严重。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偏远海岛“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大双山岛户籍人口1300人,常住人口100人,平均年龄68岁;葫芦岛户籍人口1855人,常住人口160人,平均年龄68岁;柴山岛户籍人口1112人,常住人口129人,平均年龄72岁;黄兴岛户籍人口1099人,常住人口40人,平均年龄65岁。

  2、产业发展乏力。海岛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人口结构失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人缺失,海岛产业发展缺乏智力支持,现代化产业在偏远海岛发展缓慢。又因缺少保护机制,渔农村传统风俗、风貌正逐渐淡化,海岛特色文化日渐消逝。

  3、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流失过快,加上自然条件制约,许多海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海岛与大陆、海岛与海岛、海岛内部远未形成互通便利的内外交通网络。如白沙本岛与柴山岛之间,居民曾靠小渡船摆渡过港,如今因年轻人外迁,已无固定交通渡船通行。再如黄兴岛,通讯网络不健全,村民获取信息手段单一,部分渔民仍通过广播等方式获取信息。同时,各海岛出现了民房空置,土地、国有资产闲置现象。文章来源办公室职场参阅bldsx2661157178和

  基层领导干部参阅jcldgbcy

  4、群体保障弱化。渔农村老年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医疗、养老、文化等供给困难。葫芦岛等海岛老人,大多仅靠最低基本养老保险生活,许多海岛不同程度地出现“老无所依”现象。人口流失,又加剧了海岛生活不便,目前,葫芦岛上仅1家商店,黄兴岛上1家商店也没有。

  二、 原因分析

  海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海岛建设投入大、产出少,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投资海岛的意愿不强。加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惯性思维使得我们更多地注重于城市建设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偏远海岛的建设。城市反哺海岛、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远远不够,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不够明显。此外,城乡发展的差距导致城市吸引力远远大于偏远海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向城市集中。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入城镇,偏远海岛人口数量、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让偏远小岛重新焕发生机,让留守居民共享发展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经调查摸排,我区选择黄兴、大双山、葫芦、柴山4个小岛作为第一批试点,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和美小岛”。“和美”就是要处理好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小岛环境大提升、民生大改善、收入大提高,实现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小岛”是属性也是形态,首批4个试点岛屿总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均不足200人,是名副其实的小岛,但小不意味着少,要将“小”变成“小而精”“小而美”。

  三、 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结合普陀偏远海岛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精准定位,绘制海岛规划“蓝图”。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的目标,坚持对标乡村振兴“五个振兴”标准,拿出符合海岛实际的乡村振兴推进标准。一方面,要注重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结合普陀海岛发展实际,制定4个“和美小岛”试点专项规划方案。方案要突出指导性,既提出思路要求又明确办法举措,既兼顾当前又考虑长远;突出科学性,把征求意见范围扩大到村一级,确保聚民智顺民意;突出衔接性,把“和美小岛”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重突出特色。小岛发展定位要结合自身优势、招商引资情况以及周边海岛情况错位发展。坚持因岛施策,实行“一岛一品”,循序渐进实现“和美小岛”特色化、主题化、差异化发展。

  2、创新机制,活用改革这一“法宝”。一是理念创新。“和美小岛”建设,要围绕生态、生活、生产三方面的内容创新机制。生态上,注重海岛与海洋的保护,融入绿色竞争力观念;生活上,着力民生改善,有效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生产上,围绕产业兴旺要求,引导村民共建共享,促进持续增收。二是创新运作模式。探索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职能与职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开发、居民参与的模式。三是创新制度供给。要做好“地”的文章,探索小岛渔农村集体用地流转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海岛用地保障机制;因地制宜,采用整体收租、合作、统一管理等多种模式,着力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

  3、细化项目,有效打造海岛“肌理”。一要做好政府性投资项目设计。加大与海岛振兴发展相关的码头、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统筹推进渔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风貌改造等项目。实施渔农村立面彩化亮化工程,打造美丽村口和景观小品。提升改造现有养老服务中心等,提高养老保障水平。二要做好农旅结合、城乡结合文章。修缮海岛古村落,挖掘渔村文化,发展民宿、采摘、海钓等旅游产品及配套服务,让海岛成为城市人的乡愁记忆。三要谋划好项目。依托试点小岛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区块开发,选择性地做好产业发展。葫芦岛作为东港健康养生、休闲度假项目的重要延伸,推动整岛开发和海岛旅游业发展;大双山岛可做游艇停靠基地及服务配套项目;柴山岛靠近普陀山,可发展康养产业;黄兴岛可开发海钓、帆船等水上运动产业。

  4、着重招引,为可持续发展“造血”。要围绕项目引进、企业培育、资源整合、提档升级,全力推进海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海岛公共服务建设,投资“和美小岛”旅游产业,盘活闲置资产,建设完善海岛与周边岛屿的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逐步将偏远海岛打造成主客共享的“和美小岛”,实现“改善民生、振兴小岛、发展经济”的目标。

《调研报告的写法有什么技巧?见调研报告范文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调研报告的写法有什么技巧?见调研报告范文10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