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读书活动总结 > 内容

“互联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1 06:12:23     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扩招,全国各大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成为了社会以及学校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提出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为更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最终目的的学生工作提供路径。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地区。近些年,随着西部开发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开展,我国各高校扩招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各少数民族优秀代表,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自然与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教育背景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差异,在交流过程当中,往往会引起心理上的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響。因此,如何保护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采取哪些有效教育措施?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更好地调适,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适应新生活环境,使之健康地成长以及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团结与发展中有重大意义。
  据颁布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各高校要结合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为各民族共繁荣、共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是不同民族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且学生在数量及比例上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注各民族学生的不同特色并因势利导进行管理既是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各高校管理能力的灵魂之口。
  1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及作用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各种媒体、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的各个部分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可以用五个词概括:开放、共享、服务、互赢、创新。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2015年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利用率达到了82%,与此同时,学生们能够自主编辑传播的信息内容也从简单的文字图片发展为语音视频甚至是实时直播,弹幕网站也实现了全民实时评论和互动的功能。在这种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生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极具传播影响力的自媒体,高校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工具不仅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基础,更成为提高创新能力和最终成效的关键。同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弊端不断暴露,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促使高校必须结合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提供兼顾精确化和广泛性的辅导教育方案,而这也为互联网思维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指明了方向。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辩证的看待“互联网+”的利弊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主动学习与探索互联网知识,学会运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若听不懂学生所表达的意思,自然就无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从学生的需求与角度出发,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机制
  管理高效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成长,提高人格健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通过对学生的心里状况了解,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
  因此,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机制,包含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内容。
  通过心理测试,如若发现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在线提供心理咨询,而辅导员也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而更好地享受厲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3 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学习问题、适应环境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与就业问题等方面内容。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以微信、易班、QQ、微信客户端等为主的学生工作“微平台” 、学生工作网络服务平台、学生多媒体宣传平台、学生工作服务APP及 “微校园”等达到以下目的:
  1)以便于辅导员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方向。
  2)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做好适应性教育。
  3)依据学生专业学习实际,开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4)家庭经济经济困难的学生,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5)有利于师生探讨共同的话题,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4 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育人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个高校都顺应时代的潮流,网络应用体现在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网络校园,都有自己的学校主页,让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可以充分了解学校的各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2)校园心理咨询网站,开辟校园论坛,营造新的课堂
  高校必须建立校园心理咨询网站开辟校园德育论坛,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少数民族学生在网上可以向辅导员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难题向老师诉说。
  5 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性
  2018年4月21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围绕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目标,进一步凝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重要目标和核心要求,推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互联网+”思维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省时省力,灵活性较好,没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语言限制,能够更好的推行教育,提高参与率。
  6 “互联网+”思维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推广的难点突破
  1)高校必须提高自身创造力,积极研发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教育资源,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网络化、碎片化学习的趋势,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教育培养。
  2)在“互联网+”思维社交媒体的大环境下,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愿意与高校这个看起来“官方”且“严肃”的组织成为新媒体好友,高校必须适应互联网信息爆炸,形势瞬息万变的特点,保质保量地和学生不断保持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高校自身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各个方面的一个巨大转变,可能需要一个较漫长的适应期。
  3)由于大数据的一大特点就是关注效率与不关注精确度。关注相关性不关注因果,这就导致在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复杂多变、具体多样的学生工作时容易出现差错和误会,需要高校在收集数据和分析时做到实事求是,对少数民族学生有一个贴近其现实的需求了解和情况掌握,这样才能让科技发出文明之光,让数据产生人性之美。
  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开端。因此,教育和管理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调好他们的心理心态。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到学生工作中能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互联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互联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