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读书活动总结 > 内容

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4 06:20:20     阅读:


  发生在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曾引起社会对高校法治建设的深度关注,2010年发生的药家鑫事件以及近年来屡见媒体的高校校园犯罪案件,说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仍是一项紧迫性课题。依法治校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法律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大学生法律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不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结合高校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好依法治校这一重要载体的功能。
  1 依法治校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1.1 依法治校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逻辑要求和体现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原则和法治制度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认识,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章提出:“为了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可见,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逻辑上必然要求推进和完善依法治校。
  1.2 依法治校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提供必要环境氛围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至23周岁之间,从心理上看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表现出许多矛盾性。他们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波动性较大;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等。大学生处在这样的心理发展状况下,极易受环境的左右而在思想上出现认识偏差。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精神、信仰、制度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认识的观念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存在和传播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现实生活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等现象还没有彻底肃清。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容易动摇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影响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同和追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形成崇尚法治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而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3 依法治校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课堂教育,接受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属于理性认识,缺乏教育受体的实践认知。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来实现。受资金、人力等教育资源的制约,高校在校外实践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教育,建立法治理念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离现实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法治校无疑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实践提供最直接最现实的平台。通过依法治校,大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入到学生自主管理的法治活动中,或者接受到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学校管理,很容易将理论知识同法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会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对依法治校的现实要求
  2.1 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校园制度体系
  良性的校园规章制度体系是法治理念教育的静态载体,是提高法制理念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当前高校的制度建设还存在“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冲突、校内规章与基本法律相冲突、尚未形成权责明确的制度体系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法治观念淡薄、民主精神缺失和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法治理念作指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四次大的飞跃,在法治实践中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校在制定章程和各项制度时,要以“三个至上”为基本原则,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不仅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地分配权利和义务,重视保障师生的利益。对不符合国有法律法规和党的教育政策以及损害师生正当利益的校规,应进行及时审查、清理和修改。
  2.2 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确保依法治校的程序正当
  法治不仅是静态的法律制度,更是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依法治校成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载体的更大魅力在于法律和校规的运行过程。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对于学生管理而言,如果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即使学生接受了处理结果,其内心并没有感受到法治的公正。因此,提高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正当的治校程序。对高校而言,程序正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障当事方的充分参入权。在制定和修改校规时,应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生会和学校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让教职员工和学生们进行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吸纳民意;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应尊重和保障师生员工等当事人的知情权、控告权、陈述权、辩护权,为了确保学生权益救济,应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推行申诉制度,对较重等级处分和奖励应组织听证会,实施听证制度。二是推行校务公开,保障程序透明。对学校办学方向、规划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重大事项,财务收支、职称评聘、福利待遇、收费项目标准、学校招生、评模评优、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等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重要事项,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奖惩行为,应依法予以公开。三是及时高效处理问题。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学校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来处理和解决治校过程中的问题。

《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