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内容

【精】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手抄报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0 11:58:30     阅读:

整册教材分析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教学进度 周次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备  注 1 时、分、秒 2 时、分、秒;
一单元测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加减法的估算,第二单元测试 4 毫米、分米的认识 5 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6 第三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7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8 第四单元测试,倍的认识及解决问题 9 第五单元整理复习及单元测试 10 期中复习及测试,口算乘法 11 笔算乘法 12 笔算乘法 13 数字编码 14 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5 第7单元整理复习及测试 16 分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计算 17 分数的简单应用,第8单元测试 18 数学广角,总复习 第一单元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时间单位“秒”。

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和以前教学时间概念一样。

1.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间的关系。如可以拿一个实际的钟观察一下,秒针转动和分针转动的关系,数数1分有多长,等等。

3.要加强对于一段时间的体验,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六、课时安排:
秒的认识——1课时 简单的时间计算——1课时 巩固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P1页主题图,P1、P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录象、课件、各种钟表。

学生自备小型钟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你看,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 (一)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1、拿出手中的表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同位交流,指名汇报。

2、你想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 生1:一秒有多长? 生2: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 学生提问。

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3、小结: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明大约每天睡9( );
小红戴红领巾需要20( );
电饭锅煮米饭大约要25( )。

学生独立做。说一说想法。

2、做一做2。

(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掐表,让学生做一样自己喜欢的事情,试一试,1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一起做。

3、小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P42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3个时间单位。

2、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1时=60分 生2:1分=60秒 二、新授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出示:2时=( )分 “2时等于多少分?”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时=120分 因为1时=60时,2时是2个60,60+60=120,所以2时=120分 2、练习 做一做/1,学生独立做。

3、例2(出示:课件) 指名说图意,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你会做吗?学生独立做。

你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

生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45-30=15,是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P62“做一做” ① 3时=( )分 4分=( )秒 学生独立做。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想法。不要求学生用乘法来计算时、分、秒间的换算。

②商店的营业时间,早:9:00开门,晚:8:00关门。小红想:现在才8:40,我还要等多久呢?你能帮助她吗? 2、练习十四第2题(检测题) 判断大小,判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有的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估算即可。

3、课后实践(练习十四第3、7题) 1)、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2)、大风车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

3)、新闻联播开始和结束的时刻。

4)、再找几个感兴趣的节目,注意开始和结束的时刻。

将结果记录在书上。学生课下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4题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10题,填一填,说一说。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

3、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4、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秒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填空。

4时=( )分 3分=( )秒 指名回答。

二、练习 1、第3题。

读一读,说一说。由于让学生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还了解哪些类似的信息? 如: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2、第4题。(实物投影仪出示) 让学生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注意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5题。

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4、第6题。

穿衣服需要多长时间?刷牙需要多长时间?吃早点需要多长时间?整理书包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不能浪费时间,要节约时间, 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指名说。

5、第7题。

学生交流。

6、第8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应用。

第(1)、(2)小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小题,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4)小题,提出问题并解答。

7、第9题。

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8、课后实践与调查 P7页,填一填,说一说。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8页课后实践与调查 第一单元单元教后记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1. 观看主题图片,读题目 例一 (1)一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张票? 35+34=69 请学生说思路 生1:先算 35+30=65,再算65+4=69 生2:先算30+30=60, 再算5+4=9 你是怎么口算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 二年级一共需要买多少张车票? 39+44=83 请学生说思路 生1: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生2:还可以怎么算? 2. 完成做一做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完成练习二,1. 2 4. 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二3、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借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出新知 1、例2 读题 (1) 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65-54=11 学生思路:先算65-50=15,再算15-4=11 (2) 世博专线的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65-48=17 先算50-40=10,再算15-8=7 (3)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二、 课本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 完成练习二5.6 四、 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二7、8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4 例3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例3 世博会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1) 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晒个海宝? 380+550=930 生1:38+55=93 380+550=930 (2) 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550-380=170 生!:55-38=17 550-380=170 二、 完成做一做 三、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2 四、 家庭作业 五、 练习三 3、4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 算的结果。

思维发展目标:在学习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学例题:
师:老师有一组数字想请小朋友们帮我把它分类好(出示数字)看看你能怎样分。能分成几类? (508 769 301 201 498 699 501 907 704 893 798 899) 第一类:508 301 201 501 907 704 第二类:769 498 699 893 798 899 这些数的特点是:第一类十位上是零九接近几百,比如508接近500。第二类十位上是9,百位数上是几,这个数就接近百位上的数加1的整百数,比如769接近于800。由此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加法估算 看 例4 师:小朋友们,小文家刚搬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 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  200                      300   (板书:200+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   500元) 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师:(指206+292   500 (元) )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
≈)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 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 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 二、试一试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
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对,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 (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三、运用拓展。

1.想想做做  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 “想想做做”第2题 (1)东村小学有男生303人,女生301人,全校大约有学生( )人。

指名说一说估算过程。

(2)冷饮店上午卖出汽水198瓶,下午卖出304瓶,这一天大约卖出汽水( )瓶。

指名说。

(3)养鸡场有公鸡99只,母鸡必公鸡多395只,母鸡大约有( )只。

指名说一说;
共同说一说。

3、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看木偶戏,一年级有195人,二年级有198人。剧院共有400个座位,够坐吗? 提问:够坐吗?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205+208,够坐吗? 4、小结。

5、谈话:在数学上,大约等于多少,有一个专用的数学符号:约等号。

6、先估算大约等于几百,再用竖式计算。

199+297≈( ) 403+208≈( ) 95+106≈( ) 704+198≈( ) 392+407≈( ) 506+399≈( ) 四、板书设计 加 法 估 算 电话:
206元接近于200元 暖气:
292元接近于300元 200+300=500(元) 206+292≈500(元) 约等号——读着“约等于”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20页。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②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设计: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①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正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②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小组4: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组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①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订正时提问) 订正答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优辅差 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单元检测 单元教后记 第三单元 测量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
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 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 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 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其次,通过用不同的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强化对分米的直观认识。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进一步在比较中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体验中感知“千米” 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通过推理来认识。

(三)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认识质量单位 (四)加强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课时安排:9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3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至第2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
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六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第3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三单元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 全课总结:
单元练习 第一二课时 完成教材练习 第三四课时 完成配套练习 第五课时 习题讲解(课外试卷) 单元检测 单元教后记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 课本3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3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后记:
万以内数的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42页做一做 4、判断对错:
    321      628      7324      1582     -93 ( )  - 473 ( )  - 2538 ( )  - 847 ( )     238       145      4786      675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42页例题3 教学目标: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 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 3、 男生组:574+200 453-300 456+198 725+79 748-97 356-299 女生组:
574+200 453-300 456+200-2 725+80-1 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三、新课教学;

四、(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五、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六、出示例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 113+60-1 =172 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2:
276 + 98 (1) 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 = 276+( )-( ) =( )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 (4)为什么减去3?板书:多加3要减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4、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 156+87=156+90 ○ □=□ 74+198=74+200 ○ □=□ 5、减法中能用简便算法吗? (二)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看作100) (2)想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加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97=165-100+3=68 (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 多减1要加1 (5)想:165-100+1=165-( ) (6)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看书质疑 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 -97看作( ) +299看作( ) -299看作( )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3、想一想、填一填 276+( )=276+200-3 435-( )=435-300+2 ( )+267=267+100-3 534-( )=534-300+2 4、比一比,谁找的简便算法最多 197+98 98+299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5、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加减法的验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

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

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

③数学门诊部。

④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165元钱,爸爸付200元钱,阿姨找给爸爸35元。

生2:……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③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④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 7 8 0 4 6 4 - 2 8 - 5 1 - 2 2 3 1 2 9 7 3 9 2 4 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⑤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出示)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小组合作) 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ü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

563+528= 696+241= 70+260= 991837330 1081937230 10911037267 4、教科书第30页,6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5、教科书第31页,8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6、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自己总结,小组交流)。

7、作业:
①第29页,3、4 第30页,5、7 ②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②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设计: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①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正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②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法又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

小组4: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组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①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订正时提问)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生1: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2: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生: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1:我提醒大家计算时看清加号还是减号。

生2:我还提醒大家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记加上一,连续退位减时,不要忘记比原来少一。

生3:我觉得计算时关键的是要认真,仔细。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生:能! ②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道)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①课件出示 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②课件出示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 师:谁还有其他的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单元检测 单元教后记 复习练习课 第一课时:《第二周测试卷》: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作业:《九月份测试卷》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第四周测试卷》:
毫米、分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 第三课时:《第五周测试卷》 吨的认识 第四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五课时:《测量》测试卷1 第六课时:《测量》测试卷2 第七课时:《加法》测试卷1 第八课时:《加法》测试卷2 第九课时:《减法》测试卷1 第十课时:《减法》测试卷1 第十一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十二课时:期中测试卷 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错题讲评(1课时) 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50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经历“倍”的初步形成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创设大量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准备红、蓝两种颜色的圆片等。

课前播放音乐《拔萝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小红兔给大家带来了礼物:3个绿萝卜,6个红萝卜。(贴在黑板上。) 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引出课题并板书:倍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1:圈一圈:初步感知“倍” 把3个绿萝卜看成1份的话,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圈在练习纸上。

(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圈。) 你是怎样圈的? 小结:像这样绿萝卜有3个,是这样的1份,红萝卜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红萝卜个数是绿萝卜的2倍。(板书:2个3,3的2倍) 2:猜一猜:探索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方法 小黑兔说我拔的红萝卜是绿萝卜的2倍。(出示4个绿萝卜) 猜一猜有几个绿萝卜?你是怎样想的? 你会列式计算吗?? 3:比一比,加强“倍”的认识 小红兔、小黑兔、它们的萝卜同样多吗? 可红萝卜的个数都是绿萝卜的2倍,为什么? 它们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三:实际操作,提升新知 1:摆一摆,理解概念 现在你想不想亲自摆一个倍数关系? 要求:用圆片摆一摆,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3倍,先独立的摆一摆,摆完以后把你的摆法介绍给你的小组同学听一听。

交流不同的摆法。(明确:先确定蓝圆片的个数,再摆出这样的3份) 如果我要摆他的4倍呢?5倍呢?10倍呢?100倍呢? 2:说一说,做一做,明确算法。

根据自己的摆法,说一说红圆片的个数是多少,怎样算出来的?做在练习纸上。

3总结提升:
四:层次练习,深化新知 1:
画一画,算一算。

2:
想一想,填一填。

3:
算一算。

4:
用数学。

5:比一比,我最棒! 实践作业:课下调查有关倍的知识和现象。

五:课堂总结,知识升华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你们已经成功走入了倍的世界,将来还要用倍的知识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51、P52 例2、例3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习的倍的知识。

2、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创设大量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运用倍的知识 教学过程:
1、 例题导入 让学生看例2, 并分析 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12/4=3 (1) 让学生画出示意图,能清楚地看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 用除法计算 总结:求倍数问题可以画图还可以用除法 2、 练习与巩固 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3、 例3 军旗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 学生分析:
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要求象棋的价钱,还知道了两种价钱的关系,可以画图帮助理解。

8×4=32 (元) 4. 家庭作业:
练习十一1.2.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巩固倍的认识 熟练运用倍的知识 教学重点:练习 教学难点: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复习倍的认识 2. 完成练习,学生一边做一边查看 3. 核对答案,并讲解 4. 教学总结 家庭作业:复习并预习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玩一玩。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有信心得到它吗?举手来说。

6×4= 8×5= 2×9= 3×9= 3×8 = 9×7= 7×6= 4×8= 师:我们同学算得既对又快,还把解决它的口诀也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

二、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游乐项目价格表中的信息) 一生能说全的让一生说,说不全,其余学生补充。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师用手指一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3、解决问题 (1)师: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吧。先看看这个问题。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元? 赶紧做在自己本上。

(2)集体校对:谁来汇报一下?(师板书算式) 2×9=18 我们可以用二九十八这句口诀来计算。

(3)10人要多少钱呢?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试一试吧。

生独立思考,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全班反馈 师:完成的同学,在你们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谁来汇报一下?2×10=20,你是怎么算的? 生:①2×9=18,9个2是18,10个2是20 ②看作2个10,就是20 ③2×1个十=2个十=20(2×1=2,2×10=20 师:2×1的“1”表示的是……?) 生说师板书算法。

师: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的算法。你喜欢哪种方法算法? (4)计算3×10 10×4 师:这两题你能算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选一题,轻轻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4、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反馈:
①3个20是60;

②3×2个十=6个十=60;

③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师:每个同学轻轻地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 4×600= 7×30= 20×7= 80×9 = 700×5= 3000×2= 200×7= 100×7 = 30×2 = 20×9= 2000×7= 开小火车 5、总结算法 生试着说一说。

师解释:我们以40×3为例,这个0不看,其实是把40看作了什么?(4个十)(出示小棒)这是4个十,4个十乘3,就是3个4个十,就是几个十?(12个十)所以,当我们计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转化乘表内乘法),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一题口算 10×4= 10×6= 10×7= 20×4= 40×6= 60×8= 300×4= 5000×6= 7000×8= 200×7= 100×7= 3000×2= 30×4= 50×3= 70×6= 600×4= 5000×6= 2000×8= 300×7= 400×7= 3000×7= 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练习十二第二题 (1)师:小朋友玩得口渴了,去买矿泉水,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
每瓶2元,买20瓶需要多少元? (2)儿童三轮车每辆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看来小朋友们都会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现在明白了吗?先把12分成几和几?10×3是因为?2×3是因为?(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1 2……因数 X 3……因数 3 6……积 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 2×8= 23×2= 123×2=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做一做 14×2= 33×3= 21×4= 423×2= 212×3= 221×4=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2.列式计算 ①小火车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②每一边放342盆花,两边共放多少盆? (四)评价反思 1.怎样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计算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课时 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竖式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 “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竖式的计算法则,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教程:
(一)、复习旧知 用竖式计算 32×2=        321×3=    431×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新课教学:
1、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 新年快到了,王老师准备给大家买一些连环画作为礼物,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看图口头表达图中所表示的意思。

2、探索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简要概括,并板书题目:
板书: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每套18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1)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18×3= (2)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结果的?想好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指名汇报。

让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3、指导竖式算法。

(1)计算18×3,写成竖式该怎么写?先乘哪一位?(个位)结果是多少?(3×8=24) (2)个位上的积满十怎么办?(个位上的积满十应该向十位进位,个位积是24,4写在个位上,2写在十位上,写得小一点。)     (3)再乘哪一位?(十位) (4)在竖式中,对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竖式中,进到十位上的数应该加上) (5)指导看书: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两个竖式。

一个加法算式:1 8       一个乘法算式:1 8 1 8             ×  3 + 1 8 5 4 5 4 (6)找出异同点:
相同点:结果一样,都有进位“2”。

不同点:竖式的写法不一样。

算理一样,乘法比较简便。

(7)引导学生归纳笔算乘法的算法。

(8)练习反馈:
课本第76页的“做一做”。

27×2= 15×5= 214×3= 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指名板演,说说计算方法。

4、小结归纳。

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 引导学生回答、归纳: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1 8       1 2 7 × 2 ×   3 2 6 5 6 1 (2)课本第77页第1题。

列竖式计算 12×8 = 13×7 = 16×6= 14×5 = 18×3= 17×4=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2-4题。

 ①每筒有12个羽毛球,7筒一共有几个羽毛球? ②每辆面包车可以坐17人,每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 5辆面包车可以坐多少人?13辆小轿车可以坐多少人?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自己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板书设计。

 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每套18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18×3=54(本) 1 8        1 8 1 8             ×  3 + 1 8 5 4 5 4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作业设计 1、笔算。

31×3=     12×4=    243×2=    312×3= 123×4=    216×4= 2、交朋友,把积相同的算式连接起来。

39×2      224×4      15×6 18×5      6×13       112×8 3、解决下面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是黄花的3倍,红花有多少朵?   (2)201班第一小组同学拍皮球,平均每人拍111下,6人一共拍了多少下? 第四课时 笔算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个位、十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计算结果,培养计算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3×6+4= 2×9+3= 3×8+3= 2×9+5= 3×6+7= 5×8+6= 2、笔算 24×3 17×5 16×6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齐练,然后集体订正。

二、新授 1、创设情境 出示第6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你从图上读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2)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 板书:
同学们搬来了9箱矿泉水,每箱24瓶 2、提问题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板书:9箱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3、学生尝试自己列式 24×9 4、 先估算 你能算出一共大约有多少瓶吗? 挑生说出估算方法 把24看做20 ,20乘9等于180,所以一共大约有180瓶。

5、 准确计算 同学们,你能准确的算出一共有多少瓶吗? 可以列竖式。

2 4 X 9 2 1 6 强调乘的顺序及每一位上积的写法 计算这道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1)数位照齐 (2)先算个位 (3)计算十位时一定要把进上的数加上。

6、试一试 56×7= 25 ×4= 35× 3= 183×5= 三、练习 1、列竖式计算:
137×6= 145×4= 2、第78的做一做 每个方阵128人,有4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列竖式计算 163×5= 27 ×4 = 3× 319= 64×5= 4、5厘米长的蚱蜢一次跳跃的距离是它身长的75倍,它一次跳跃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四、作业 练习十三第1到4题。

第五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小红每天上学要骑7分钟自行车,她平均每分钟骑185米。小红家和学校相距多少米? 5.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计算。

12×8= ×7= ×3= 7、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有118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8、300个同学乘4辆汽车去郊游。前3辆汽车各坐78个同学,第4辆汽车要做多少个同学? 本题提问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5、6、10、11、12题 第六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零乘任何数得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会计算0的乘法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挑学生板演。

列竖式计算 53×7 29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一)知识铺垫: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被乘数中间有0”.(板书课题: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问:有3盘苹果,每个盘子有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谁来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15.   用乘法计算:5×3=15.   问:5×3=15,这个式子表示什么?(5×3=15,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   3.提问:每盘有1个苹果,3盘共有多少个苹果?   1+1+1=3   1×3=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二)学习新课   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问:七仙女每个人都是没有摘到一个仙桃,请问,她们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 谁来列加法算式:0+0+0+0+0+0+0=0.   谁来列乘法算式:0×7=0.   问:0乘以7为什么等于0呢?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因为7个0相加结果是0) (2)口算下列各题.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   提问:0乘以几就表示有几个0相加,乘得的结果是多少?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0乘以几的计算结果?(0乘以几就表示有几个0相加,乘得的结果是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2.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老寿星每天要步行3圈,每圈508米。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吗? 生尝试列式 508×3 (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集体订正) (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这题在计算中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教师边指黑板上的计算题边问:6乘被乘数十位上的0得几?(6乘被乘数十位上的0得0)   问:6乘被乘数的十位上的0得0,为什么不在积的十位上写0,而写“3”呢?(因为个位上进上来3,所以必须加上进上来的3,因此,要在积的十位上写3) 问:6乘被乘数百位上的0得0,为什么能在积的百位上写0?(因为6乘被乘数百位上的0得0,十位上没有进上来的数,所以,要在积的百位上写0) (3)小结:在进行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与被乘数中没有0的是一样的,乘的时候要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被乘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 教师强调指出:被乘数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
  0×2= 0×0= 0×9= 2×0= 0+8= 9×0= 6+0= 6×0= 2.判断○里填什么运算符号. 0○3=3 0○3=0 4○0=0   4○0=4 1○0=0 1○0=1 3.笔算练习:
506×7 209 ×4 308× 3 106×9 406×2 挑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去年学校义务植树205棵,今年种的是去年的2倍,今年义务植树多少棵?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没有,谁来说一说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第七课时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6. (1)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 280×3 (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4)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5)教师接着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试一试:
列竖式计算:
250×3 120×4 2500×3 1600×4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

列竖式计算 640×2 450×6 230×4 270×3 380×5 460×7 (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十四的第2题.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题目中有两个大约,结果不用大约,约等。) 3.做练习二十中的第3题. 学校买4台电风扇,每台14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挑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列竖式计算 420×3 530×3 380×3 160×4 350×4 190×4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第八课时 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7,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口算比赛 20×4= 100×6= 300×7= 50×4= 4000×6= 700×8= 300×4= 600×6= 90×8= 200×7= 100×7= 3000×2= 二、 新课 1、 出示例题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1) 学生自己读题 (2) 列算式 29×8≈ (3)29乘8大约得多少? (4)挑生回答 师总结:因为29接近30,30乘8得240。所以29乘8大约得240,可以用约等号≈来表示。

29×8≈240(元)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2、试一试 21×6 ≈ 48×5 ≈ 397×3≈ 510×7≈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1)估算39乘5时,因为39接近( ),可以将39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39乘5约等于( )。

(2)估算598乘3时,因为598接近( ),可以将598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598乘3约等于( )。

说一说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2.、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27×4≈ 73×5≈ 61×7≈ 319×5≈ 302×9≈ 396×4≈ 7×111≈ 6×219≈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挑生举例) 五、课堂小结 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P71 例8、P72例9 教学目标:1. 能正确运用乘除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题 教学难点:乘除法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
1. 例8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教学生观看例题,并想想怎么解答 解答思路: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 18÷3=6(元) 6×8=48(元) 18÷3×8=48(元) 3. 完成做一做 4.例9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6×6=36(元) 39÷9=4(个) 6×6÷9=4(个) 2. 收集学生的解题思路 3. 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4. 家庭作业 练习十五 9、10、12 第十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X×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

第十一课时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78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数字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数字编码的规律,掌握数字编码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编码的能力,在探索编码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奇妙数字带来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探索数字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数字编码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数字编码,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数学知识存在。如:0到9这十个数字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千变万化,传递着各种不同的信息。有兴趣了解其中的奥妙吗?课件出示:
110 114 119 120 12315 这些都是由数字组成的号码,看到这些号码,你想到什么? 像这样的数字和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表达一定的信息,我们把叫做编码。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板书课题:数字编码) 二、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邮政编码的意义 师:同学们寄过信吗?这封信是寄给哪里的? 生:重庆巴南区渔洞镇的 师:你们知道左上角和右下角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吗? 生:邮政编码 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40表示重庆市;
13表示巴南区;
20表示渔洞镇;

师;
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位数字表示邮区,第四位数字表示县,最后两位数字表示乡镇投递所(局) 师:你们学校所在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吗? 2、邮政编码的作用 师:为什么有地址了还要邮政编码呢? 生: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这样就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教学例2 生活中除了邮政编码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请孩子们自学例2,看看从例2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能解决例2所提出的问题吗? 1、 理解学号0510241的编码规则 一、二两位数字表示入学年份,三、四两数字表示班次,五、六两数字表示学号,最后表示性别(1表示男生,2表示女生)。

2、 根据这种编码规则从0602192这个学号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师:2前面为什么加一个0呢? 3、 这个班45人,最后一位是男生,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4、 请按上面的规则给自己编一个学号。

生:为什么5年级的5不编入学号中呢? 生:因为年纪每年都会发生改编,可我们的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的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三)了解身份证号码,掌握其含义 师:孩子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收集爸爸妈妈和你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都完成了吗?老师有一套奇特的本领,只要你给我一个身份证号码,我就能猜出是你们家哪个人的?谁愿意考考老师?(学生给身份证号码老师猜) 师:老师为什么猜得准?其中一定有奥秘,你们知道吗? 出示老师的身份证号码5122231971100083, (1)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位? (2)这18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请孩子们拿出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对比观察,然后猜猜看这18个数字分别代表什么? 生:前六位数字是地址码,代表居民户口所在地的地址,7到14位代表出生年月日,15到17位是顺序码,同一居住地同一天出生的人,上户口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序,奇数代表男性,偶数代表女性。第18位是校验码,也叫个人信息码是计算机根据一定的公式算出来的 通常是0到9如果是10就用罗马字母X表示。

师:身份证号码表达的信息能用文字表达清楚吗?(能)为什么还用身份证号码表示呢? 生:这么几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信息,它非常简明科学,这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师:孩子们,想不想当侦探呢?今天,老师就让你们过把瘾当回侦探,捉拿逃犯。逃犯的信息是:
重庆市一名四十多岁的男逃犯应该是谁呢?( ) A、420106196809112375 B、510223196708270453 C、510382193811051435 D、510125196507240425 五、拓展延伸 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刚才研究的编码外,你还见过哪些数字编码?(生答)老师这儿也带来了一些分别出示: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码、条形码、QQ号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调查,了解这些编码所传替的信息。

单元检测 单元教后记 第七单元 四 边 形-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周长的含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正方形是表示面积单位的形状,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则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计算方法的基础。本单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三段教学如何运用四边形及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 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 使学生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9—80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 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
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79-80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第三课时 周 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83页上的例3。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第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十九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第六课时 估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86页例5。

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单元检测 单元教后记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 ,并写上 。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1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1~3题。

几 分 之 几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四、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4页第4、5、6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97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 )个1/4 2)2/5里有( )个1/5 3)4/8里有( )个1/8 4)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98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98页的3、4题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100—101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初体会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3、经历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在动手操作及说理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分吃西瓜的情景:
一个大大的西瓜,平均切成8份(动态展示切的过程)分别分给哥哥(男孩)和妹妹(女孩)。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男孩吃了西瓜的 ,女孩吃了西瓜的) 2、提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①男孩和女孩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男孩比女孩多吃了多少?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 += [设计意图] 在创设的分吃西瓜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三 方法应用: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您能又对又快的算出答案吗? 例1方法应用 例1方法应用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完成做一做 例2 有12名学生,其中1/3是女生,2/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题思路:
怎样求女生人数:因为是1/3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一份是多少? 怎样求男生的人数:因为2/3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纪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2份是多少? 12÷3=4(人) 4*2=8(人) 3.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二1、2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卡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帮小动物回家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导学生质疑:
①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种)啊? ②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出示: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③全班一起分类。

④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块公共区域,这块公共区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6)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7)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二、奇怪的报名表 1、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踢毽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晓东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②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2)小猪的疑问 ①小猪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为题呢?出示: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 ②课件演示 a、找到即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的人(3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
(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三、巩固练习 1、活动卡-巩固练习 喜欢足球 王军 赵晓 军军 王晓刚 丽丽 吴小霞 乔娜 舒畅 张庆 喜欢篮球 张庆 舒畅 青青 王晓刚 刘光 张大鹏 军军 王伟 梅梅 喜欢篮球活的 喜欢足球 两种球都喜欢 (1)把数填在圈里。

(2)一共调查(    )人。

(3)只喜欢篮球的有(    )人,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2、教材p105——做一做题。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踢毽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晓东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赵 军 刘 红 杨 明 王志明 于 丽 李 芳 周 晓 陶 伟 刘 红 卢 强 朱晓东 跳绳 踢毽 踢毽 都参加的 跳绳 王志明 于 丽 周 晓 陶 伟 卢 强 朱晓东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赵 军 刘 红 教学反思:
单元教后记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复习目的: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复习内容:
一、数与计算: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3、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1、四边形 2、周长 四、统计与概率:编码 五、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集合) 六、实践活动 复习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编码 7、能找出事物集合,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复习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第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P121 5、6 P125 5、6 第3课时:四边形 P121-122 7、8 P125 7 第4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P122 9、1 P125 8   第一课时(1)万以内加减法的复习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
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 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展示: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生根据课本目录会回答不同的内容。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⑴ 出示例题1题目:用竖式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       310-207=         259+148=                985-423=       325+464=         806-774= 师:老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三(1)班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           1 7 5            3 1 0                2 5 9        +  6 2           -  2 0 7            +  1 4 8 7 9 5            1 1 3                3 9 7 学生评判并分析错因:题1数位没有对齐;
题2没有退位;
题3没有退位,横式上没有写结果。

师:你们能帮他们改正吗? 学生口答改正。

师:三(1)班的同学可真粗心,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做错了呢? 生:没有验算。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时可以通过验算来检查自己刚才有没有做对。一道加法题的验算方法有哪些?减法题的验算方法又有哪些? 生:加法题目:①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 ② 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
① 被减数-差=减数 ② 减数+差=被减数    师:加、减法题分别有2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把剩下的三道题完成在数学课堂练习本上,其中最后一题要求验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三位有问题的同学板演。

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⑵ 出示例题2: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哪条路近?近多少米?  看到题目集体回答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2条) 师:同学们反应可真快,哪位同学眼更尖已经看出哪条路近了? 生:经过北村的那条路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西村到北村的152米可以看成150米,北村到东村的534米可以看成530米,150+530=680米;
西村到南村的455米可以看成450米,南村到东村的368米看成360米,450+360=810米。680小于810所以经过北村的那条路近。

生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应给予肯定。

师:大家都是用估算看出来的,那到底近多少米呢? 学生独立完成:534+368=902(米)               455+152=607(米)               902-607=295(米) 集体交流,强调单位不要漏写。

⑶ 练习 填上合适的数字 □ 6  □              □  2  □           8  □  9 +  3  □  4           -  6   □  7         + 1   4  □     9  0   7              2   4   1         1 0   3   1 ②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674 907 715 借出 253 416 378 还回 137 245 169 现有       要求独立思考后完成在课本上。题②理解借出又还回。

(二).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展示 师:刚才大家一起回忆了加减法题,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口算题。

⑷ 出示口算题    25+10=   36+ 21=   50+50=                  69-48=    86-54=    46-20=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上面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行是加法题,第二行是减法题,第三行是乘法题,第四行是除法题。

师:原来这里的口算加减乘除都有了。口算题老师相信肯定难不倒大家的,不过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假如老师要请一个同学做2题,那老师需要请几位同学来做啊?  要求独立完成。

⑺ 练习 练习二十四第3、4题。

要求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两位同学板演。

(三)、课时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加减法,大家还会把它们给忘了吗?     四、板书设计 总复习(1) 1万以内的、加减法                 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                竖式计算时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从个位算起                         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验算 五、作业设计 1. 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       545+98=       △387+143=       △900-389= 2 . 估一估,连一连 289+90      682-79       420-308      624+128        603         802         379          112       第二课时(2)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爱心小屋”展示图、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全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第一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类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估算) 笔算(不进位;
进位;
有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总结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
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2、学生汇报并解答。

3、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你准备为住在3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

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

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们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算式是…… 4、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5、由学生评选出最佳小组,发小红旗。[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00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适?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3)四边形复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1-122页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初步有了估计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是对这些知识的复习和整理,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而且复习的知识点不多,所以本节课特地设计了后面的拓展部分,不要求 学生全部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省公务员考试题引入,公务员招考这么火爆,而最后录取得人又那么少,考试题目一定很难吧,其实不然,我也摘了一题目,是让我们按规律填图,我发现我们同学真还可能会做     二、展开:(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刚才这些图形,全部分解后,出示上题中所有的图形,)分类板书(引导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回顾、整理: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点(板书)     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小结三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画一画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平行四边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平形四边形较少,但他在生活利用它的特性,用处很大,在哪里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     (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     (3)学生口算算周长的算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四、实践提炼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3)把这个手机翻开求周长(有什么方法)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生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长A4纸的长和宽     3、剩下长方形的周长     4、求剩下的长方形中还可能剪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答)     五、小结 第四课时(4) 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全面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充分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内容:P122、 9 10 P125 8 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 )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 )米 2分米=( )厘米 8000m=( )千米 40毫米=( )厘米 5000千克=( )吨 2小时=( )分 4吨=( )千克 7分=( )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15( )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五课时(5)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     在第八单元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有了初步认识,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相信大部分学生学得较好。但毕竟是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不清晰,对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点混淆等现象。所以,在复习时既要照顾这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稍欠的学生,又要考虑让已经掌握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课件展示: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  比较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  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    ①2/10   8/10   6/10  ②1/5    1/10   1/7  ③1/8    3/8    1/16  4、加减法  1/4+2/4=        8/10-1/10=          2/5+3/5=          1-8/10=        1/8+3/8+2/8=        8/9-2/9-5/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23页第12、11题    指导第11题  先问: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练习并校对  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8分之4,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①(见课件)  ②完成123页动脑筋  3、爬山坡比赛  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得最快?

《【精】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手抄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精】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手抄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