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内容

论苏格拉底的德育范式及其当代德育意义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1 06:07:42     阅读: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道德教化方面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德育范式——“精神助产术”。“精神助产术”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而是集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德育目标和实现手段于一体的德育活动范式。对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作范式化解读,能够深刻理解“精神助产术”的建构逻辑,准确把握其全部内涵,对于当代德育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 德育; 范式;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0-04
  
  一、苏格拉底德育范式的解读
  
  关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国内外的教育研究多有阐述,但基本上被简单地视作一种技术性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即等同于他的“对话——问答”教学法。这显然是一种孤立的、肤浅的认识,至多只是从外显的形式或实际的操作上所作的局部性和阶段性的理解,没有将活动的整体和运行的全程纳入视野,遮蔽了其承载的内隐性的精神内涵。苏格拉底本人是“把自己的教育活动看作是帮助学生产生思想的助产术(maietica)的”。诚然,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方法的保证,但教育活动的本身不可能与活动开展的方法等同。如果从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整体建构与实践全程来看,笔者认为,“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独创的,集其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德育目标和实现手段于一体的德育活动范式。他通过创建自己的唯心主义哲学,来确立启发教育的理念;通过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实现其追求“善”的德育目标。各个要素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活动体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话辩证法已不是一种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和方法,而是人的最为基本最为原始的存在方式。”[1]成为真理及人本身生存和显现的境域。
  1.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者。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是创立“精神助产术”的思想源泉,也是构建整个“精神助产术”范式的根基。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哲学是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的,主张世界万物都产生于一种特殊的物质,从而形成了古希腊所谓的自然哲学传统。哲学家从理性的思考出发,注意探索自然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还原为原始的物质,而这些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和人类的本原,求索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这种自然哲学传统的本质是在自然界中寻找世界的终极原因。但从智者学派开始,希腊哲学的研究兴趣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研究人类思想和人类行为,研究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政治学,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在这个重大的哲学转折中,苏格拉底不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完成了对希腊自然哲学传统的彻底颠覆。他第一个将精神与物质明确对立起来,不仅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不同本质的精神实体,而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神,神是世上万物的最终主宰。神不仅根据自己的目的安排了客观世界的一切,也“在人的身体里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于是,希腊哲学发生了从探讨自然界向探讨人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的转向,“注意力更特别集中于伦理问题:什么是至善?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标?伦理学成了主要课题,研究逻辑和形而上学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2]因此,他认为对世界原因的真正探究应是发现把万物合理安排的力量,这样研究自然就毫无意义了,而应认识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人只能研究自己的灵魂,去寻找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和智慧。他说:“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正是他首创的在内心世界寻找终极原因的哲学,奠定了其创立“精神助产术”范式的哲学基础。
  2.道德教育的政治目标
  苏格拉底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活动是为实现他的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的政治理想服务的。“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3]把道德、政治、知识和教育统一起来,这是“精神助产术”的独特之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苏格拉底力图通过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以重建道德价值,挽救政治危机。但苏格拉底主张精英政治,认为治国不应由众人,而应由那些属于少数的人即“智者”、“能者”、“善者”。为了达到教育服务政治的目的,他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的专门人才,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备政治知识和统治才能的政治人才,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成为具有广博的知识的、有德行的人,才能胜任治国重任。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这可以从他和安提丰的对话中体现出来,当智者安提丰问苏格拉底何以不从政时,苏格拉底答到:“是我一个人独自参与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4]
  3.德行可教的思想依据
  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早认识到知识和德行的关系及教育在德行培养中的作用。他认为,理性是人生的根源,知识是最高的善行;美德基于知识,教育则是美德和知识的源泉。他把人的理性、美德、知识、善行统一起来,并通过教育来实现。这是苏格拉底哲学和伦理学的主题,也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苏格拉底以教授哲学和道德知识为生,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把德行作为众善之首,除了年轻时代,他一生都在思考善的问题。善是苏格拉底追求的道德理想,也是他全部道德教育的最高范畴。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对善的追求和实现就是美德。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或者犯罪的原因正是无知。无知是罪恶的首要根源,为了达到善的境界,我们必须具备知识,所以,善也就是知识。由此,苏格拉底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美德即知识”的涵义就是美德不是孤立的东西,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既是美德的基础,又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有知识的人才会变得智慧,智慧就是最大的善。
  从“美德即知识”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由于知识与道德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关系,那么有知识的人也必定是有德行的人,将人的道德直接建立在人的知识之上,知识的教育也就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并非那些经过感性得来的经验或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而是一种理性知识,也即普遍绝对的善,这种普遍绝对的善是人本身的共同的本质,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是与生惧来的。但是先天有的并不等于现成的,人们也并不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因而这些潜藏的知识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能把它诱导出来,这就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育认识到了人的普遍的绝对的善,达到“认识自己”,才真正拥有了知识,也才能致力于灵魂和行为的最大的改善,从而成为有智慧和完善美德的人。
  4.启发教育的施教理念
  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植根于他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曾受希腊智者学派的影响,试图通过自然科学的教育手段,达到提高个人素质的目的。但当他的哲学倾向从自然转向人、转向人的心灵后,他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智者学派仅能传授技艺,把自然知識塞进人们的头脑中,其教育除了使人通晓世事外,别无其他作用,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念,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等实质性问题更是缺乏理解,也就无法完成教育的目标。因此,他认为对自然的研究不能引导人走向崇高的道德境界,自然科学的结果没有价值。苏格拉底主张人才的培养最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的美德,教育的实质是“善”的教育,认识到善是什么的人就会自动行善,因为没有人想要自己不幸,只有对善无知的人,才会去作恶。

《论苏格拉底的德育范式及其当代德育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苏格拉底的德育范式及其当代德育意义.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