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内容

《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教学实践及经验总结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2 06:15:17     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事业发展,多年来安徽大学开设了《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科技素质公选课。本文介绍了该公选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及安排,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考核及评价方法,总结了《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环境意识;公选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31-03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成立及系列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我国环保工作得到了逐步发展,但是由于工农业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多侧重于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治理,而缺少对全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环保行动可以带动周围的很多人,甚至全社会。因此,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本质的职能,而且大学是按照专业方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学习大量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环境专业知识的时间有限,而将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全校性公选课开设,为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了契机。安徽大学是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环保意识的提高,通过《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的开设,以培养和提高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就《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及安排、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考核及评价进行总结,为各高校开展环境保护公选课程提供借鉴。
  一、教学内容组织及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同学们了解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演替关系,让同学了解人类在环境问题的出现、发展演变过程中作用及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从而培养和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针对上述目标,本课程内容从历史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发展入手,沿着历史发展轨迹,探索不同历史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和根源,在揭示环境问题的根源基础上提出从源头消除环境问题的措施。以此为主线,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阐述环境与文明的关系,该篇只包含一章内容,阐述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推测了历史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指出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二篇以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为切入点,分章节阐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性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生态破坏的原因、危害,并指出预防、消除污染的政策和技术方法。通过上述7个章节内容论述了人类文明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以及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三篇重点阐述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总结了当代人类寻求文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总体上该课程内容以环境问题的演化规律逐层递进,各篇章相互关联,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根据《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法的综合运用,突出重难点,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科技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师生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授课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课外求解问题——师生课堂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课程知识内容,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环境与文明的关系时,提出“几大世界古典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为什么消亡?”这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课堂探讨,分析得出可能的答案,使学生全面理解文明与环境的演替关系。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在特征,而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也是有形设备装置,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多媒体为主,黑板板书为辅的理论教学手段,同时利用网络获取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作为课程讲解的支撑材料,通过播放一些拍摄的视频,并辅以讲解,让同学们直观认识,了解这些工艺的组成及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考核及评价
  多年来,公选课在各高校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上课到课率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法,约束、监督并促使学生重视公选课的学习,真正达到公选课的教学目的。
  作为全校性科技素质公选课,《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教学要求及性质与专业理论课存在本质的不同。本课程的平时成绩占70%,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以课堂出勤、作业及课外调查报告为依据,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依据。本课程1学期12次课,平时课堂出勤率占平时成绩的40%,通过随机点名进行考核,1学期点名8次,出勤1次获得平时成绩5分,一学期旷课4次,不得参加考试,本课程成绩为0;平时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1学期布置3次作业,每次作业平时分为10分,每次根据作业上交情况和完成情况不同分别给0、5、10分(0分:未交,5分:上交、不完全正确,10分:上交,完全正确)的作业平时分。而课外调查报告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每个小组5人,由本人设计题目供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报告成绩分0、18、27分3个等级(0分:未进行调查,18分:参加了调查,但工作量较小,数据不够详实,报告缺乏分析、总结。27分:参加了调查,且工作量较大,数据较详实,报告有一定的分析、总结)。
  期末理论考试试题包含选择题、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3种题型,不设一般专业课程考试所常用的名词解释题及简答题,从而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四、结语
  自2004年至今,本人开设《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全校公选课程10个学期,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科技素质公选课在内容层次上不能太深,需要选取一些浅显易懂的教材和内容。
  2.教学方法不能单一,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讲授、讨论和视频展示等多种方法。
  3.在讲授理论内容时,以视频和音频为媒介,更能吸引同学的兴趣,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作为全校性科技素质公选课,设立一些参观实践,对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5.作为科技素质公选课,授课教师可以设立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开展,学生在项目调查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了解,甚至掌握一些专业知识。
  6.作为公选课,学生逃课是普遍现象,为了控制学生逃课,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独特的考勤、考试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连辉.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早期探索——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前中国政府的环保努力[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17,(4):40-47.
  [2]吕文英.通过“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提高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意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S1):53-56.
  [3]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1:66-69.
  课题项目:安徽大学“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邓国志,男,讲师,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污染控制与废物资源化。

《《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教学实践及经验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教学实践及经验总结.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