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内容

[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8 18:11:07     阅读:

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现代文阅读(必考)组 主笔:
审阅:
一、题目分析:
第12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信息筛选”的能力,第13题考查“思路的分析”和“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的能力;
第14、15题均考查了内容的分析综合,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第14题侧重考查“文化特点”的比较分析,第15题侧重考查结合全文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古典诗学中“钟声”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四道题,依循文本的基本思路、论述内容,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多方面考查学生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点分布较为合理。

二、文本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文化类的论述文,论述中心是“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的文化内涵,论述过程中贯穿着中西的对比,呈现不断延伸、层层深入的结构形式。文章思路大致如下:
第一部份(第1段):引入、总起 观点:“钟声”有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审美意象。

第二部份(第2~4段):“钟声”的文化特点 ①西方:贯穿宗教意味 ②中国:体现宗教意味及情感;

表达阔大、热烈的气氛,后演变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逐渐具有审美属性。

第三部份(第5~10段):“钟声”文化内涵及在古典诗学中的具体表现 1、(第5~7段)“钟声”的“时间”内涵 ①西方:生活时间、精神时间(有宗教色彩) ②中国:生活时间、精神时间(有独特文化积淀:表达一种要求超越生命的情感) 如: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是人类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将人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2、(第8~10段)“沉寂钟声”在古典诗学中形成特定审美意象 ①西方:通过“诗”聆听“沉寂的钟声”,向上帝皈依 ②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意象的文化内涵 A 召唤人们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B 召唤人们回归自然,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三、试卷作答情况:
学生的答题情况基本正常,第14题难度系数0.58,第15题难度系数0.57,基本符合预期设想。在评卷过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一模前的复习备考是有一定成效的,总体来说,学生的三种意识得到了强化:一是回归文本的意识,二是分点作答的意识,三是规范答题的意识;
完卷情况也较好。但学生的答题还是暴露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后期针对指导、强化训练。下面主要就第14题、第15题答题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问题成因作具体分析:
(一) 第14题答题出现的典型问题:
1、 答非所问 示例:①在西方,钟声所传达的宗教意味是缥缈、崇高、严静的;
而在中国,则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回答的是“宗教钟声”在中西方的不同) ②中国的“钟声”是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未能答出比较点,只答出了中国“钟声”的其中一种内涵) 2、 以偏概全 示例:①在中西文化中,“钟声”最大的不同点是,西方文化是用“沉默的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聆听“沉寂的钟声”,最终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中国的“钟声”则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召唤人们回归自然。(不是从整体把握“最大”的不同点,只比较答出在某一方面具体的不同内涵) ②西方的“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的。中国文化中可以是宗教式的钟声,还有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表达热烈的气氛。

(对中国“钟声”内涵的解释较为片面,只写出了其中的一种) 3、 表述不准 示例:①西方带有宗教意味,中国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这样表述会引起误解:中国的“钟声”不具有宗教意味。) ②在西方,“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
而在东方,“钟声”分为宗教与庆典两类,后来失去全部宗教内容,成为审美意象。

(有比较内容,但语言表述出现误差,将“中国”扩大为“东方”,“后来失去全部宗教内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二)第15题答题出现的典型问题:
1、答非所问 示例:①“南望鸣钟山,楼台深翠微”召唤人们回归自然;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给人安慰;
“深山何处钟”觉得很渺茫,等包含了回归自然、调节心灵,对前景的憧憬等文化内涵。(答的是诗句的内涵) ②“钟声”有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钟声,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

(答的是“钟声”的类别,并未涉及“钟声”的内涵) 2、信息不全 示例:①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充满了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有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
召唤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召唤人们回归自然;
借助宗教情感,将人由现实引入虚幻;
抚慰心灵;
⑥失去原始宗教内容,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答案同属“钟声”的其中一种文化内涵) ②回归自然;
表示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耗;
对自身的发省、忏悔,探视内心及领悟生存。(只答到“钟声”的其中两种文化内涵) 3、主次不分 示例:充满了一种真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空寂。与西方不同,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只答到“钟声”的一种文化内涵,且未能抓住内涵最重要的内容——“回归自然,形成一种特定审美意象”,答的是次要信息) (三)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缺乏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把握。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答非所问、以偏概全、表述不准、主次不分”等问题,除了 因为审题不当造成失误外,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准,尤其是对文本整体内 容的把握不到位。如果明确了全文都是在谈古典诗学中的“钟声”的文化内涵,就不会片面 地只谈一个方面的内涵;
如果明确了中国“钟声”本身是具有宗教意味的,重点是除此之外 所拥有的审美属性,就不会出现表述上的歧义,就不会抛开主要信息只写次要信息。

2、缺乏对文本结构层次的分析。

学生不能准确全面把握文章观点、中心,筛选信息不当或不全,也和他不会分析文章结 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梳理各部份内容、把握语句层次的变化有关。因为考场时间较紧、阅读 习惯不够好,学生往往缺乏快速把握层次的能力及抓关键语句逐层阅读的耐心。如果能快速 将文章阐述“钟声”内涵的内容分成三部份,就不会出现信息不全、概括片面的问题;
如果 能把握准第5段开头的关键句“都还不全是……”,答第15题时就不会遗漏第4段关于两类 “钟声”的信息。

3、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较弱。

做必考阅读很强调整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文章三大部份的最后一句都提到了“审美意象”或“审美属性”,如果能明确基本观点,就不会只停留于机械随意地摘抄文句,以致表述片面。

不过在改卷过程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还是有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如,第14题有不少同学形成了这样的答案:“最大的不同点是西方文化认为‘钟声’带有的只是宗教意味,而中国文化中‘钟声’既有宗教意味,又有审美属性,如与庆典相关,与身份相关,与‘精神时间’相关,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等。”能这样回答则显示他不仅准确把握了文意、思路,还作了很好的整合概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结合文本本身的特点,为了保证区分度,本次改卷对部份答题的要求略为降低。例如第七段关于“钟声”的“精神时间”的内涵较难概括,第15题题目也未要求“概括”,所以只要学生答到第七段中的其中一个内涵均给分。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换成中心明确的文段、强调要进行“概括”的题目,我们还是要求学生概括作答,而不要仅停留于摘抄语句。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表现在,一是语句表述不规范,或是有语病,或是随意省略重要信息,如第14题,如果没有“除了……还有……”、“更多的是……”等表述,就会影响表意的准确严密。二是书写不认真,出现多处笔误,如将“西方”写成“外国”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还是与学生阅读理解不到位、答题态度不够严谨有关。

四、后期备考建议:
一模前,我们的老师在现代文必考阅读的复习指导上作了大量的工作,许多做法均是值得坚持、落实的。例如:强调准确答题的基本前提为“理清思路、把握观点”,尝试通过“瞄准重要概念、锁定关键信息”准确理解全文内涵,通过训练“分层次、写段意、提观点”的方法提高通读文本的速度,通过对比讲评明确“答题思路”、落实“答题规范”,等等。

结合老师们的教学心得,结合一模考试的存在问题,对后期备考有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整体阅读训练 平时做阅读时,可以专项训练两种能力:1、快速通读文本,抓关键语句明确基本观点;
2、理清文本思路,划分层次,分层把握文意。

特别是面对较难把握的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答题前先圈划关键语句、划分结构层次,重点分析中心句、分论点句、过渡句及重要语段。学生如果能强化结构意识、整体意识,做题,特别是做最后一道主观题(常常是要求“结合全文”来答题)时,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疏漏。

加强整体阅读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读通文本、筛选信息,这对于时间紧张的考场答题来说是有利的。

(二)进一步提高快速筛选信息、准确归纳概括的能力 1、准确审题,根据题目导向快速圈定答题区域。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题干中隐含的答题指向,根据指向在文本中找出有相应表述的内容,迅速圈定答题区域,准确筛选相关信息。有时还可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明确两道主观题侧重考查的内容是什么。提醒学生答题时不能全靠瞎抄,如果抄的文句与题目相悖,可能还会被扣分。

2、立足整体观点,准确筛选有效信息。相关信息可能比较多,哪些是主要的、关键的,要学会结合题目要求、结合文段中心准确判断。

3、作好信息整合,学会归纳概括。尤其是答“请概括出……”的主观题时,要注意整合信息、概括答题。在概括时,要学会圈定关键语句,表达时注意不要遗漏关键词语,尤其是主要信息点的限制语等。

(三)反复强调考场阅读应具备的良好阅读习惯、答题意识 阅读时需要继续强调回归文本的意识,还可进行考场阅读的具体指导,如:进行必考阅读时,一般读两遍或以上。第一遍要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读完后,能大概明确主要观点、基本层次,就算个别细节读不懂也不要慌张;
具体做题时,再回到相应的原文进行比照选项,做第二遍、第三遍局部阅读。还要提醒学生养成阅读时随手圈划的习惯,这样能帮助自己关注重点、快速读懂。

答题时需要继续强调审题意识、分点作答意识、规范表述意识,要求学生拥有严谨、规范的答题态度。还可结合常出现的题型进行相关的规范做答格式的指导,尤其要避免学生信马由缰、任意发挥。

(四)注重训练文本的多样性和典型性 根据08考试大纲,必考阅读明确考查的是一般论述文。论述文的类型很多,有政论文章、评论文章等,考查较多的是评论文章,如:文化现象评论、生活现象评论、观点争鸣探讨等。一模考查的是一种类型、一类题型,在平时训练时,还可注意让学生接触各类不同特点的文本、不同类型的题目,全面备考,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找到做题的感觉。

《 [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 [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