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内容

浅谈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1:50     阅读:


  作者简介:权姗姗(1991—),女,汉族,河南洛阳市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财政。
  摘 要:教育资源配置,通常指的是教育主体在现有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各地区之间和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以实现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从而推动教育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本文旨在对教育产品属性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现状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产品属性;不均衡
  引言
  我国年度高等教育多年来在招生人数、师资力量、固定资产及财政性教育经费等方面都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开拓和利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对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直接关系着办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规模效益,以及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等各方面。本文的目的即试图从教育产品属性的视角出发来探析教育资源的配置机制,以期实现我国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界定
  所谓的公共产品,即指扩展期服务给新增消费者的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人们享受的物品。以上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并在最新修订出版的第十六版《经济学》中提到。[1]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公共产品的几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私人产品与之相反,即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可分割性。在现实生活中,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那些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准公共产品。换句话说,“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就是准公共产品。
  根据以上对于产品属性的定义,要界定我国的教育产品属性,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区分制度安排状态下的教育和实然发生状态下的教育这两种情况。如果单从制度制度层面来分析我国的教育属性的话,那么义务教育显然偏向于以公共产品为主,非义务教育则是准公共产品为主;但是从我国教育的发展实际来看,教育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它的消费主体和受益对象逐渐趋向多元化,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团体。
  从产品的竞争性与排他性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教育的产品属性比较倾向于以准公共产品为主,首先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教育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其次,任何教育支出的直接受益者都是受教育者本人和他们的家庭,虽然这种收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最后,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利益,即这种利益从受教育者本人和他们的家庭可以外溢给其他的社会成员。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的话,教育天然就不是一种公共产品,在越来越强调公共性的社会变革中,教育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性是阙如的。
  從古至今,教育都承担着培养人才为政治服务的角色。从古代的国子监到近代的黄埔军校,再到新世纪的“985”、“211”,教育从对人的教育到培养精英人才,其政治色彩尤为明显。直到政府对某一阶段的教育作含有“义务”特点的制度安排,才使该阶段的教育具有了公共产品属性。
  事实上,当一个国家充分发达后,政府对所有阶段的教育都可以作含有“义务”特点来进行制度安排,这个时候所有阶段的教育都有可能成为公共产品。所以,教育的产品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那么,针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机制问题,就不能单靠政府或市场的力量来解决,只有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各种教育问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追根朔源,无一例外,都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上出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财政上支出不足,对于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使得城乡、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另外,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也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以至于在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以及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产生矛盾。其后果就是受教育群体无法得到平等地对待,没有公平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如此说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诸如此类的资源配置问题呢?
  1. 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但是一直以来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从国家层面看,是由于政府对教育投资缺乏重视,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很小,教育“追4”的口号也是呼吁了20年才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粗放发展模式,把GDP作为考察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出于功利心态的驱使,各级地方政府只能专注于大力投资高产出高回报的产业部门,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3]
  2.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这不仅取决于各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政府的政策有关。对于这一点,我国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或许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因为缺乏教育经费,乡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的恶劣。乡村教师的待遇也远低于城市教师的水平,这导致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和流失率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由于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现在即使是农村的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承受高价让子女去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并且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越老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就业,子女随迁使得原先的城乡教育差距越发恶化,同时进城求学者和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保障也成为了城市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
  3.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纵观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也有很大差别,导致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此外,国家在宏观上的教育政策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重点建设的学校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和城市地区,这使得很多农村的生源涌向城市,以至于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更加困难,同时在择校热的风潮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导向,更多的学生也选择在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的学校而不是选择西部地区的学校就读。

《浅谈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谈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