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内容

浅谈以人为本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1 06:06:51     阅读:


  摘要: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实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保持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持久性,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就需要构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高校网络德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网络;德育
  
  一、以人为本网络德育的内涵
  
  以人为本网络德育是指在清晰认识网络本质和影响的前提下,在肯定、尊重和关怀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利用网络手段促进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品德的虚拟实践活动。具体来讲,以人为本网络德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在网络德育活动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网络德育的归宿,因此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展示学生的个性。
  二是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理解和尊重。以人为本的网络德育强调主体之间应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强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由上下支配关系向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求的同时,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二、高校网络德育现状
  
  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多元化、主体虚拟化以及道德上无约束等特点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与之相对应的网络德育模式和理论却没有同步更新,因此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开放性的网络消除了时空的限制,多元性的网络使大学生能了解各种价值观,从而产生了道德的冲突。面对具有开放性、平等性、无域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传统的德育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
  2.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德育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
  大学生进行信息选择的自主性空前增强,过去借助于可控制媒介的单向传输以形成较大的舆论优势和时空优势的传统做法受到了挑战,德育传统的主导地位被削弱。
  3.大学生自身控制力较差,容易在网络中迷失方向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自制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差。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大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宣传反动言论的国外网站,会被其中的观点迷惑甚至迷失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肆意表达现实中不敢说的话,做出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错觉容易使大学生对网络道德产生抵制。
  4.高校尚不完全具备高素质的网络德育队伍
  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教育者素质的影响。高校承担德育工作的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经验,但在网络面前却难以发挥优势。
  
  三、以人为本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应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道德内容要么是成人的道德经验,要么是符合社会本位要求的道德规范,采取的方法也没有把握人性与物性的区别,这些都加速了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出现。以人为本的高校网络德育理念要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上由灌输走向沟通,在深入了解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应对策略。
  1.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网络文化开放性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对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网络发展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
  2.更新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
  学校应当把网络德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其对学生网络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方法已不能满足德育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德育模式。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要帮助大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因此,“教会选择”的教育观才是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
  弘扬传统文化,抢占网络思想阵地。为防止大学生被西方网站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腐蚀,高校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以健康的资讯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努力营造主流文化氛围。
  加强大学生自律和网德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同时,网络技术部门也要在网络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积极利用网络手段提高德育效果。与传统的德育手段相比,网络化的德育手段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德育时空变化的优势。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二是德育效率明显提高的优势。多媒体技术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为一体,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德育的效果。
  3.拓展网络时代的德育模式
  顺应时代潮流,培养一支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技术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显得尤为紧迫。这支队伍一是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并具有自觉宣传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二是应当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需求,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三是要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高校应大力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创新德育工作网站,形成德育工作网络体系。一方面网站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网络管理员应当严格把关,及时删除那些低级庸俗的言论,把网站建成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网络德育活动大多是形式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见解新颖独到、参与面广、操作性和互动性强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
  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传统的心理辅导往往以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为主,辅之以热线电话、信函方式。由于速度慢、效率低,而且很多学校缺少足够的高水平师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同时,互联网的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途径,能够避免因学生个体的认识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
  4.建立与网络化趋势相适应的德育理论体系
  面对全新的网络时代,高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德育体系。一是将网络德育纳入现行德育理论体系,使其成为德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让现行德育理论体系回归到网络环境中,进行深刻反思与重建,形成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德育理论框架;三是建立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德育实践体系,掌握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使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四是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络德育软件,使之成为网络德育可操作的运作载体。
  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高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校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的新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网站内容构建为基础,以网络个性化服务为特色,以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为动力,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机制,构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高校网络德育理论体系,最终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黎海燕.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特征及其启示[J].科技信息,2009,(1).
  责编:思齐

《浅谈以人为本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谈以人为本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