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内容

人文管理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管理改革探讨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5 06:07:22     阅读:


  摘要:针对我国高校深化改革背景下教师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指出高校教师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校教师的群体特征,阐述了人文管理理论的特征以及对高校教师管理的适用性,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文管理;群体特性;人性假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20-02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提升,提高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创新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大课题。然而,审视近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尽管高校管理者提出了种种改革理念与方案,但推进速度不快,深化程度不够,集中体现在教师层面。究其原因在于落后的管理理念及传统的管理模式与高校教师的群体特征不相适应,刚性的制度管理制约着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外在要求,分析高校教师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教师管理的有效措施,激发高校教师关心学校发展、投身教学改革的内驱力,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人文管理:管理科学的重大发展
  从管理学发展历史来看,管理科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现代管理、人文管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在修正先前理论或模式缺陷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前的管理属于经验管理,管理者就是企业主,管理手段靠的是企业主的经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工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制度管理,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规范、合理、定量管理的转变,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称为科学管理。20世纪40年代后,人们提出了现代管理的概念,强调管理者不仅要研究物理、生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管理能效的作用,弥补了制度管理忽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管理学家们研究日本现象发现,在企业管理中,文化建设与价值观的激励对人的心理影响最大,激发别人的内在驱动力是管理的最大价值。于是,人文管理的概念随之被提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动力,在人性复苏的前提下,通过研究不同人的特征并进行有序和谐的管理,满足人的价值、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需求,可以有效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人文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是管理的核心理念;人的发展是管理的终极目的;正向激励是管理的必要方式;柔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主动创新是管理成效的突出表现;持续发展是管理的战略理念;开放互动是管理的哲学特点。相比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现代管理,人文管理对管理科学进行了全面、系统、准确的诠释,因此被认为是管理科学一次质的飞跃与革命。
  二、人性假设:管理理论的基本依据
  哲学家休谟指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2]管理科学也不例外。事实上,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所有管理理论的发展都是以人性假设为依据的。所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而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质特性及共有行为模式的假设,反映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与判定。
  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曾经提出过种种人性假设,但被公认的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是“工具人”假设。“工具人”是经验管理阶段企业主对雇佣工人的认识与判定。在“工具人”假设下,管理者可以不顾被管理者的要求,仅仅通过强制手段使工人像机器一样去工作。二是“经济人”假设。该理论认为: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其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在“经济人”假设理论下,管理者往往利用金钱刺激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尽管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社会人”假设。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群体的一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既追求经济报酬,也有获得尊重与归属的要求,体现了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四是“自我实现人”假设。该理论认为人具有自我管理的意愿,强调管理者要提供必要环境,促使被管理者主动自我实现。五是“复杂人”假设。该理论认为:不同群体的人性存在差异,不能笼统地把人归结为一类;就个体人来说,其需要会随着年龄、地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六是“文化人”假设。20世纪80年代,美国分析日美两国企业管理的差异,从社会和组织文化角度出发,提出管理者要突出以人文本,注重文化建设,通过对被管理者的信任与关系,构建平等协作的互主体关系,在价值取向和组织目标形成共识,才能提升组织的凝聚力,才能激发被管理者的内驱力。[3]由以上分析可见,人性假设的发展过程既是对人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影响管理模式不断改革的过程。
  三、群体特征:管理改革的必要前提
  1.较高的需求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层次属于低级需要,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高校教师作为社会阶层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占有重要地位,有所建树和自我实现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教学与科研的成就是最大的满足,相比之下,金钱、物质等外在的激励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退居次要位置。
  2.独特的工作模式
  高校教师属于脑力劳动者,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其工作过程往往是独立和无形的,管理监控难度大,较之其他行业更具自主性和流动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性较强的群体,他们多有主见,不信权威,强调自己的观点,注重思维的创新;他们不满足于刚性管理下的被动工作,具有自主管理和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支持,不愿受到外界太多的控制约束;在因工作环境与发展平台限制而影响自我实现时,他们有可能通过流动而实现自我增值。

《人文管理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管理改革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人文管理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管理改革探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