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内容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长治市第二中学校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2 06:04:24     阅读: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2.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3.“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D.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 4.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这反映了 A.人均耕地面积缩减 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 C.农业生产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5.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上述材料表明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7.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这表明 A.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 B.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 C.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 D.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 8.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73 8.8 91.9 1903 15.0 85.0 1920 28.5 71.5 1947 52.8 47.2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D.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9.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B.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10.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11.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2.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份 粮食产量 (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 (万人) 国家财政收支 (亿元) 第1年 19 505 2 451 +6.0 第2年 20 000 4 532 -21.8 第3年 17 000 4 561 -65.8 第4年 14 350 5 044 -81.8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 B.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C.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 D.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 13.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加。”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政策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75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B.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C.中共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D.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 15.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
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布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B.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C.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D.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16.2001年,党中央在党建实践活动方面宣布私营企业主也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这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C.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17.有学者认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A.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 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18.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19.1500年前后,欧亚大陆区域间的奢侈品贩运,被来自海洋的必需品的大规模贸易所替代。欧洲的商业城市、贸易中心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对这一转变下列排序准确的是 A.威尼斯―里斯本一安特卫普―巴黎 B.威尼斯―塞维尔―阿姆斯特丹―伦敦 C.热那亚―安特卫普―里斯本―伦敦 D.热那亚―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 20.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21.进入19世纪,古巴变为世界市场上蔗糖的最大供应地,南非大量出口羊毛和酒,桑给巴尔出口丁香,冈比亚大宗出口花生,澳大利亚兴办牧羊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原料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23.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他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 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4.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 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 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 25.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加速发展着我们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可是,我们还没有拔除资本主义的根蒂。这些根蒂到底是深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是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在农村小生产里。”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 A.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 B.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C.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 D.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26.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7.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
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 B.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 C.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 D.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 28.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29.下表呈现的状况反映了        与1929年相比相关国家工业总产值百分比(1929年=100)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美国 66.4 75.6 88.1 92.2 72.0 英国 98.8 105.8 115.9 123.7 112.0 法国 71.0 67.4 79.3 82.8 70.0 德国 79.8 94.0 106.3 117.2 125.0 苏联 238.3 293.4 382.3 424.0 477.0 A.大萧条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 B.世界各国已走出大危机泥潭 C.经济领域形成两极对峙局面 D.苏联工业日益脱离世界市场 30.为了整顿工业,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要求各大资本家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企业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以及销量范围做出规定。该措施表明罗斯福政府 A.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B.用扩大生产方式刺激消费 C.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D.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 31.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冷战后国际交流显得新颖是因为 A.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 B.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出现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32.二战后,意大利、法国、德国组建经济联盟,展开联邦式的合作;
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采取的是同盟式合作;
东欧则建立经济互助会。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 A.欧洲出现一体化趋势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C.全欧洲的联合与团结 D.欧洲各国纷纷陷入经济困境 33.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 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  B.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 34.《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认为:“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最符合“修补资本主义”的是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建立欧洲共同体 C.掀起信息技术革命浪潮 D.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35.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据此可知 A.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新兴经济体主宰了当前的全球化 C.不同地区、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失衡 D.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第Ⅱ卷(共30分) 二、非选择题(36题18分,37题12分)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5.55 44.24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6分)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但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如中国古代通过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向前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确你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并用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至少用近现代史的两个证据论证)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1-35DADAD CDCBA ACCCD CAABC CCCDB BDAAC DAADC 36.(1)变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剩余粮食;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目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经济秩序。

(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
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中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7.答案:示例一 我认同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12-1936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国民经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国家通过不同手段对经济加强干预,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上理由采用两个即可,其他史实言之有理也可)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二 我反对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从18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促使工业资本家加强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921年3月到1925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出让部分权力,减少干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时期,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减政放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上理由采用两个即可,其他史实言之有理也可)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三 “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分别选取示例一,示例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长治市第二中学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长治市第二中学校.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