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学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24:23     阅读:


  [摘要]中国书法的书写媒介曾经历了两次重创,随着本世纪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蔓延和深化,“中国书法”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高等院校作为学术传承、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平台与载体,在书法传承与保护中承担重要角色,必须通过建立书法教学的课程体系、健全书法师资的培养机制、提升书法教学的质量内涵、开展书法遗产的阐释研究、深入民间开展田野考察等方式优化书法教学,有效契合非遗保护理念与趋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书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78 — 02
  
  书法作为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东方艺术的代表。这项承载着中华民族三千多年辉煌历史的传统国粹,自20世纪以来遭遇过两次重大的冲击。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植入,新一代读书人逐渐以从欧洲涌入的钢笔代替毛笔作为书写的主要工具;20世纪末期,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泛滥,又以键盘的敲击打字逐渐取代了手写文字。受此影响,当下大学生的书写水平受到计算机普及的强烈冲击,“有了键盘丢了笔”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出现了“电脑取代汉字、汉字可以取消”的言论。如何通过高校书法教学传承与保护中国书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经过3000年不断的继承与创新,早已成为独一无二的传统民族艺术,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文化精粹之一。但是以方便、快捷为指标的书写变迁,从毛笔到钢笔再到电脑打字的工具转移,使书法的生存空间逐渐弱化、逼仄乃至萎缩。后工业时代高科技、高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与生活,不再需要凝聚着静思趣味、心性墨香的毛笔书法,甚至连硬笔也渐呈式微之象。人文美学让位给科技伦理,人们对汉字书法越来越感到陌生与盲视。因其反实用性,书法正蜕变成极少数人的精致雅趣和赏玩艺术,游离于日常生活生态之外。从书法初受冲击之时起,就有书法界大力倡导保护中国书法。但它作为文化遗产的身份认同,直到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正式公开化。
  自2004年8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文化运动。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1〕如此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自然不能遗漏书法,从2006年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开始共同推动中国书法申报世界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中国书法”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之一。
  在国内书法被法律正式确认,其非遗身份完全合法化。根据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法明确规定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显然,书法不应只被当作“文化遗留物”,成为静态“保存”的对象,而是要让它复归民众生活和日常情趣。
  随着遗产运动的持续深化,非遗保护进入实践层面。中国政府及文化部门相续出台文件,要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的体系,使受教育者接受非遗知识的教育。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2011年6月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因此,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中国书法,借助高校教学实现其活态传承,于法于理都是亟待践行的策略。
  二、从非遗保护看当前高校书法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作为学术传承、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平台与载体,在书法传承与保护当中承担重要角色。其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保护,还体现在对书法传承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书法作为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蕴含著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传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习俗。具体而言,书法是中华民族书写文化的“活化石”,是传统文人士子必修的功课,也是古时读书人传情达意的载体和手段。毛笔在他们手中犹如庖丁解牛,展其气度,托其情思,见其襟怀,常使人释然忘怀。
  中国文化中早就有“字如其人”之说,如清代刘熙载认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书概》)也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字就可以从中领略其人格操守、精神风度、生活情趣等。如王羲之《兰亭序》清畅、俊逸的书风,体现的是王羲之随顺自然、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又如从颜真卿端庄肃穆的楷书中,可以见到颜真卿临危赴难的“忠臣烈骨”。著名学者王岳川教授认为书法意境的创造,取决于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形式美的体验。可以说“书写是创造而打字不是,打字是依靠一套程序,打出来的字都是没有感情、没有个性的,所以打字的过程是绝对没有愉悦感的。”〔2〕因此,学习书法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纳入书法教学,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为延续民族文化命脉服务。
  另一方面,高校开展书法教学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书法技能与涵养,为普及中小学书法教育培养人才师资,长效促进书法非遗的代代传承。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希望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争取在今年秋季开设书法课,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要做好开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2012年2月2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把书法课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然而,在素质教育尚未占据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很多中小学学校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书法课,或者即便开课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流于形式或中途夭折。毕竟现代书法教育出现过断层,师资匮乏仍是困扰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要困境。普遍的情况是,中小学书法课常常由文学、美术或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一些自身不具备书法技能的教师只能勉为其难,要么疲于应付而致流于形式,要么干脆将书法艺术课变成了纯粹的“写字”课。而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开设相应的书法课,能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书法师资,是趋势所需与所向。
  三、非遗保护视野下高校书法教学的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学.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