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内容

“错位”与“重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5:02     阅读: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制于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方案的设计中出现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层层错位。改变这种错位,首先需要理念的转变,继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重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有意识地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很理性地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但由于缺乏对应用型办学的深入思考,理论上的茫然,实践上的一味盲从,突出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支离破碎和随意嫁接,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存在缺陷。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缺陷
  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错位。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虽然在专业的定位上确定为应用型,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却与专业定位不符,更多是沿袭老牌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的研究能力,片面强调学科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培养目标扭曲。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
  2.培养目标与能力分析错位。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围绕着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加以分解。而现在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之后,在能力分析上的简单化,使得培养目标无从落实,无法实现,也会因为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的错位而使得目标落空。能力分析作为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联系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在不同方面要求把一些活动或工作都列入课时的情况下,这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更像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人才培养的原本功能在弱化。
  3.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错位。各种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相应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二者之间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错位。但在一些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需具备的能力,却没有根本改变课程的体系结构,沿用学科型的课程结构,使得培养目标和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之间产生脱节。
  4.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错位。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也存在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错位。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成元素,每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特殊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实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就要确定各课程特有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个环节存在错位。具体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并没有考虑到所授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错位。
  5.教学方法与培养要求错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教学环节,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之后需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由于我们的教师缺乏实践背景,没有完全领悟和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律,没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课堂,偏重于教,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严重不符。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找到其落脚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落实。
  6.重制订轻实施。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包括制订和实施两个环节,现在不少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没有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联动起来考虑,重制订轻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后,并没有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缺少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监控,也没有对实施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反馈,致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效用在递减。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
  1.转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
  (1)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从教学计划变为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一个名称的改变,它反映的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变过去强调“以教师为本”为现在的强调“以学生为本”,变过去侧重于“教学活动的计划性”为现在的侧重于“人才培养的过程”。“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不少毕业生求职时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缺陷。为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属性,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两个环节统筹考虑。
  (2)从学科导向到专业导向的转变。学科是学术范畴的概念,而专业则是教育范畴的概念。学科通常与科学研究相联系,而专业则主要指向人才培养。学科是专业的基础,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分布必须兼顾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专业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后备人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学科与专业之间并非呈现出完全的一一对等关系。以学科为导向往往追随着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忽略了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需求。专业所涵盖的学科知识并非对应学科的全部知识,而是远远超出了该学科的知识内容。专业的设置与划分不仅受制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还受到了社会分工、市场发展需要的影响,应用型专业更是如此。应用型人才应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应用的能力。
  (3)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传统教学的观点是教师因循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将书本和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掌握了知识,通过了考试,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但这种教学造就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完全具备从事各种职业的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打破过去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以应用能力为核心,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分析职业能力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将知识整合,重新构建教学主题和内容,构建教学模块;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实践和实习,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继而适应社会的需求,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
  2.确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考虑学科专业的交叉,打通课程界限,实行模块化改革。具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该坚持理论基础课适用、专业基础课管用、专业课能用的原则,以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如此,要积极吸收社会、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使制订的方案更符合实际。
  (1)理论基础课适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与高职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以及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研究型大学所倡导的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研究型人才,因此需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侧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于技能知识的传授;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适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从能力分析到专业知识再到支撑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改变过去统一的教学内容,适应专业需求,将高等数学按专业属性分类,构建不同类型的高等数学课程模块,供不同专业学生自主选择,使基础课程更适用、更具效率。

《“错位”与“重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错位”与“重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