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内容

“素质模型”视角的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7:14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bs/jxbs201702/jxbs20170202-1-l.JPG
  摘要: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性选择,依托“素质模型”理论和大学生发展层级目标,创新构建大学生发展性素质模型,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形成发展性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回归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素质模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08-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培育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过程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且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公正性、可控性及实用性的素质评价体系,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战略性选择。
  一、发展性素质评价的内涵发展
  (一)发展性素质评价
  发展性素质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中最基本的领域,也是学校教育评价活动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指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水平进行的旨在促进其发展目标实现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技能运用、身心素质、社会能力、道德品质、发展追求等方面的可教育性及实际发展水平进行的价值判断。发展性素质评价是构建素质教育评价观的内在要求,其本质上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培养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包括了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等。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评价是一个确定行为发生实际变化的程度的过程。特鲁迪·班塔认为:高校学生评价应该根据教育的科学目标,系统收集、分析和利用学生学业发展中的相关信息来判断和改进学习和发展。我国学者陈玉琨(1999)提出了对学生评价的四原则,即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和过程性原则,他认为对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曲庆(2006)认为,发展应该是学生素质评价的主要目标,评價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刘兆青(2013)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的手段,评价的方式越科学,越有利于学生的反思,使学生尽快在情境中获得意义建构。
  (二)发展性素质评价的发展
  国际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评价项目主要有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大学学习评估(CLA)、大学生学术熟练程度与进步测量(MAPP)、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等。在国内,相关的系统性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在上海、云南、江苏等地成立评估机构。2004年,教育部着手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从国家层面逐步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发展。国内高校中开展学生素质评价的较少,多倾向于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并将其作为奖学金评定或个人评优等工作的参考依据。整体看,国内针对大学阶段的学生评价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多借鉴于或依托于国外的评价工具,而国外的评价工具多由大学之外的第三方机构研发和掌控,虽有学术领域专家参与其中,但学校普遍在工具开发过程中缺乏自主权。同时发现,大多数的评价都集中在大学学生入学和即将毕业的阶段,在内容上多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果,评价指标与学生的发展目标联系不紧密,针对于学生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分类评价普遍不足,并且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推广还缺乏充分的认同,在对学生发展性素质的有效评价上还缺乏有力推动。
  二、大学生发展性素质模型的构建
  (一)素质模型的理论阐释
  素质,一般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有效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模型,通常是指在素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的工具,是指个体为了从事或担当某方面的工作,并达成一定的绩效目标,所要具备的一系列素质要素的集合。对于素质模型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其中戴维·麦克利兰在帮助政府选拔外交人员过程中尝试运用的“行为事件访谈法”,被认为是素质模型研究的最早起源。随后,对于素质模型的研究越发引起欧美学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博亚特斯提出的素质“洋葱模型”,L.M.斯宾塞与S.M.斯宾塞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素质的核心构成要素,而且形象地展示了不同要素在模型中的存在特征,在学、企两界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这其中,以“冰山模型”为代表的素质模型认为,素质的核心构成主要包括了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部分,显性素质似冰山裸露于水平面以上的部分,包括了人的知识、技能、行为等可以被看到的部分,是易于被观察和评价的;隐性素质如潜藏于水平面以下的部分,包括了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动机、个性品质、自我认知等,多是难以直接观测,必须通过具体表征才能推测出来的。
  素质模型在高校里通常是应用到教师胜任素质、学生就业能力、人才素质结构等方面分析,但很少有依据模型理论对人的发展性素质进行有效的评价,更未能提出高校如何根据素质模型方法改善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和努力方向。建立发展性素养模型,实施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本源问题,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从“素质模型”的理论视角来看,大学生发展性素质结构应该是一个既包含显性素质又兼具隐性素质的一体化多层级的素质系统,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可以从素质模型的内涵架构出发,结合大学生素质构成要素和层级发展目标进行系统分析及评价。
  (二)发展性素质模型的构建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把人类在生存中的需求进行了层级划分,分别是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5方面。他认为这5种需求是按次序逐级发展的,当下一层级需求获得基本满足后,追逐上一级需求的欲望就成了驱动人的行为的动力。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级的需求,只是时期不同,对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度不同而已。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将大学生发展性素质从目标层级角度进行划分,不考虑生理和安全方面的基础性需求,重点从个人发展角度分析,可以概括大学生发展层级目标为必需的理论知识、合理的技能结构、全面的能力素质、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等5个方面。这5个层级目标与“冰山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近于相互对应,并且也符合了从显性到隐性的递进关系。首先,大学生自身所必需掌握和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对应于“冰山模型”中的知识、技能、行为,是“水面”之上的显性素质的体现;其次,大学生自身潜在的能力素质、意志品格和理想信念,与“冰山模型”中“水面”之下的潜能、素质相对应,包括了个人的价值观、内驱力、生活态度、社会动机、个性品质等。因此说,大学生自我发展层级目标作为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恰好符合了素质“冰山模型”由显性素质到隐性素质的转变过程。因此,“冰山模型”理论同样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研究的参照,要做好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必须要兼顾好“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素质的评价,而“冰山模型”正是分析和解决此问题的一个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

《“素质模型”视角的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素质模型”视角的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