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内容

高校校史研究发展路向试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5:58     阅读:


  摘 要:目前的校史研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与发展瓶颈。本文从校史应加强学术性、校史的学科定位及校史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探索校史研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路向。
  关键词:校史 学术性 学科定位 发展方向
  1984年教育部发出《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要求“文革”前建立的高校组织力量编写校史,各高校纷纷响应,开始编写校史。之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各高校日益观照自己的历史底蕴,修订校史、校志作为铭记学校历史传统、弘扬校园文化的一件大事,蓬勃发展起来。
  然而,以往校史、校志作为校庆“献礼”,时间仓卒,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取舍之间,难免“扬自家声光”,缺乏纯正的学术态度。难怪曾有人提出,各大高校的校史“除了校名、校徽、校歌、历史沿革以及教职员工名录之类外在的不同外,其他内容似乎没什么明显的区别,用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来形容并不为过”1,此言虽过,但毕竟道出了现今校史研究的一些缺陷。
  当然,近年来,各高校对于校史的研究日益超越以往局限,在广度、深度上取得较大进展。然而,不可否认,校史研究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如何予以解决,已成为校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1.加强校史的学术性
  校史是储存学校历史、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一部好的校史,不仅能鉴往知今,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还应该成为留传久远的学术著作。以往校史编撰往往谨守一定模式,“查阅旧档案,搜集老照片,整理学校沿革,述说风云人物”, 因此各校校史千篇一律,颇遭诟病2。鉴于此,笔者认为,校史应纳入学术研究范畴。
  目前,校史研究者在从事校史研究时主要有以下特点:
  1.1、研究资料(档案)丰富,包罗万象,但校史毕竟不是学校历史沿革、人事变迁的流水账,也不是一堆堆的数据图表,她要记载和凸现的是一所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明显特点,取舍之间,往往反映了研究者对学校性质、功能的体认,反映了研究者的业务水平。
  1.2、研究方法推陈出新,新研究方法为校史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尚少有研究者借助、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对校史进行广泛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史者或有涉此领域,但二者趣旨毕竟有异,他们不会专意校史具体内容。校史的发展壮大需要学术化,需要我们校史研究者自己的努力。
  陈平原先生曾说过,他之所以花很大精力来研究北大校史,是希望通过北大这个个案来深入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史、学术史、思想史甚至社会史3,由此可见校史研究的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校史走向学术化,并尽可能地支持教学与科研,从而将校史利用层次尽量向上提升,才是校史创新、增强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2.明确校史的学科定位
  任何一种研究要想发展,必须有其准确的定位,有其作为前提的理论建基,有其得以成为科学的概念与逻辑根据。
  校史研究意义之不彰,无形中造成了校史研究學科定位之尴尬。近来研究关于校史定位问题的文章渐形增多,一般倾向于将校史研究定位于教育史门类4,认为应以教育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教育与历史的边缘进行校史研究。笔者认为,鉴于校史与教育史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确可将其定位于教育史门类。
  教育是贯彻国家政策的重要手段,高校更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领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研究学术的基地,保存了他们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众多资料,这些既是校史研究的珍贵素材,又是教育史、学术史的重要资料。
  可以说,校史研究在教育史研究中属于亟待开发的新课题,但在目前,并未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而各高校校史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宏观的学术思考及明确的学术意识。因此,校史宜与教育史学科紧密相联,纳入学术研究范畴。
  3.把握校史的发展方向
  目前高校大都设有校史室,但大多不太受重视,行使功能时面临着一系列困境:1、人力不足或勉力应付。2、经费主要是专款拨付,来源不稳定。3、功能仍主要为保存史料及陈列展览,在推广与开放利用上仍有欠缺。4、校内其它部门配合度不高,业务运作困难。5、征集史料时权限不足、信息掌握度不足,缺乏对学校大事的整体把握和追踪能力。6、研究成果可待推广的范围和渠道狭窄,一般为校内消化和赠送,无形加重了校史研究的困境。当然,校史与校史研究由于研究意义不彰,不能得到广泛认同,造成行政与财力匮乏,是校史研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
  今后的信息时代必有更高要求,市场经济下研究者的处境将更加尴尬。如果校史人员缺乏自主学习风气,理论研究、创新能力不得提升,也势必会影响研究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可着力强化研究人员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多组织培训交流活动,在改善总体环境的基础上谋求校史部门与校史人员的利益最大化和前景最优化。
  校史是对一所学校方方面面的总体研究,最好能够集体合作,聘请对学校有深入了解、具有渊博知识和独特见解的诸类人才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因为仅依数人之力,不仅很难完成,质量也很难保证,可以广泛吸纳学校的老领导、老教授等参与进来。
  注 释:
  1.淮茗:《我们需要与学校声名匹配的校史》,《粤海风》杂志网络版2001年第三期,网址:/yhf/
  yhf2001-3-5.htm。
  2.周良书:《大学校史研究种的若干问题》,载2006年7月《当代中国史研究》。该文中,作者对校史与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虽属浅尝,但对我们不无启迪。
  3.参见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如周良书《大学校史研究种的若干问题》、陈均《高校校史研究发展方向探讨》(载2007年12月下半月《兰台世界》)。

《高校校史研究发展路向试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校校史研究发展路向试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