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内容

独具历史特色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1:14     阅读:


  2018年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七七级和七八级两届大学生近70万人入学40周年。他们走进大学实际上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前奏曲。在从此开始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这两届大学生发挥了中坚和栋梁作用,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40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重新进入正常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培育一代代新人继往开来。
  历史的波涛卷过,今天回顾恢复高考制度,人们更能够认识到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在中国教育史上的独特性。他们是不可复制的大学生群体,已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录取率的历史对比
  1977年12月上旬和中旬,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分别举行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简称高考),这是从1966年5月开始“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共有570万人报名参加,最终录取27.8万人,录取率接近4.9%。这27.8万人中,包括4万名各类大专班录取的学生。1977年高考创造了1952年新中国实行统一高考以来最低的录取率,也是中国有了现代大学教育之后的最低录取率。
  半年之后的1978年夏季高考中,有630万人报考,最终录取40万人,录取率为6.3%。像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连续两届如此低的录取率为历史罕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学录取率逐渐达到两位数并逐步升高。
  七七级和七八级大学生在1978年同一年的春季和秋季入学,1982年同年毕业,按过去习惯称谓,同属1982届。但由于考试年份不同,为便于区分,从这年起,中国大学生通常称“级”而不稱“届”。这是恢复高考在教育制度用词上的第一个明显变化。
  高考是典型的“选拔考试”,低录取率表明选拔质量之高。
  1977年高考会集了从1966年停废高考至1977年之间11年的高中和初中学生,加上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极少数将于1978年毕业的优秀高中生提前报考,总共累积了前后达13年的考生。从理论上说,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1700万“知识青年”,都可能成为报考者。教育部曾有预估,认为报考人数可能达2000万人,计划招生21.5万人的话,录取率刚刚超过1%。
  考虑到考生中大部分人在十年浩劫岁月里失去了学习机会或荒废了学业,为缩小考试规模节约考试成本,不少地区采取初试后再报名高考的办法减少考试参加者,最后实际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人。
  对比历史数据更可以确定,七七、七八级考生脱颖而出殊为不易。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发展。192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为25198人(文科生占73%,理科生占27%)。到1930年,高校在校生上升为37566人(文科生占75%,理科生占25%)。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当时全国有各类高等学校205所,在校学生11.7万人。
  1952年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并从这年开始进行全国统一高考。1953年,全国有高等院校181所,当年8万多人报考大学,录取新生7.9万人,录取率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高的一年,意味着绝大多数报考者都能被录取,因为这年全国高中应届毕业生总数只有5.6万人,还需要调配受教育程度不足者(他们通常被称为“调干生”)入学以满足招生计划。
  1958年至1960年,全国高等院校出现连续3年“跃进”,学校总数激增到1960年的1289所(其中1960年当年就新建365所高校,其中有许多条件很差),录取新生32.3万人,达到峰值。
  1961年即行调整,高校缩减到800余所,清退1960年招收的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录取新生16.23万人。
  1961年至1963年的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5.43%、27.5%、33.42%。
  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64年至1965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高点。1964年全国考生共449366人,录取154245人,录取率约为34%;1965年全国考生有35万人,录取16.4万人,录取率约为47%。
  对比“文革”前的高考录取率,恢复高考入学的七七级和七八级学生普遍产生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文革”停废高考造成的考生积压。
  恢复高考否定了出身等级制度
  由于“文革”,1966年至1969年之间,大学停止招生4年,切断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正常途径。1968年秋季以后,以毕业和尚未毕业的中学生为主体的“上山下乡运动”取代了近现代世界普遍认同的大学教育。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不足,是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0年秋,北大、清华两校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4000多名。1971年起,大部分高校陆续重新招生,在否定文化考试的前提下,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16字招生方针。在“文革”中采取这种以“推荐加批准制”为核心方式进入大学的学生学制3年,称为“工农兵学员”。这一制度结束于1976年夏,在这年8月明确宣布废止,历时7年间共有94万人成为“工农兵学员”。
  在“文革”上大学经“推荐制”提名,通过政审决定录取,家庭出身是一个关键性因素。由于生源所在地行政领导掌握能否入学的最后决定权,学员的文化程度被普遍忽略,入学时拉关系、“走后门”成风,出现了“打招呼”或行受贿普遍的腐败现象。
  这样的入学制度,有两种最为明显的结果,一是通过“政审”形成并固化了严重的社会等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等级歧视”制度。据此,首先是干部(包括军队的军官)子女,随后是家庭成分为“工农兵”的青年获得入学推荐,又因此得到批准。而在“文革”中确定的“九类人”,按等级低劣程度依次为“黑五类”(即“地富反坏右”分子),然后是叛徒、特务、走资派,再加上被蔑称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这些家庭出身的青年人,只要上辈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受到株连,通常会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独具历史特色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独具历史特色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