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内容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1-03 12:45:56     阅读:

1 白  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0个字。会正确读写“精巧、配合、身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白鹭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悟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出示课件1: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教师范读) 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1 白鹭。

3.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1 白鹭 4.那么,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开始探寻——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自然引入《白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

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出示课件2: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5.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说说散文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诗的短小、精练、节奏感强、富有意境等方面去猜测白鹭的特点,理解作者把白鹭比作诗的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读懂读通课文,并了解文章的结构,抓住首尾呼应的两句话质疑,并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2: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有感情地朗读。

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呢?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直接切入这节课的重点。

二、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仔细读第1—5自然段,并把具体描写白鹭精巧的语句画下来。

3.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画、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怎样写了白鹭的外形? (2)白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3自然段的对比手法,第5自然段的排比手法)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呢? 7.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味道。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动手圈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抓住重点句体会到了白鹭的外形美,感悟到了白鹭的精巧、白鹭的美。

三、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8 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起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是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给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做上记号。

5.出示课件3—5: 欣赏课文配图,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出示顺序。

A.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B.望哨图—— 引导理解: 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一读) 你认为它是在望哨吗? 想象说话:它真是在望哨吗?或许它是在                   。  C.低飞图—— 引导想象: 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天空中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 朗读感受。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望哨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8.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给画面起名字,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四、课堂小结。

1.白鹭是美的精灵。提问: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话来赞美白鹭吗? 2.引导学生思考:白鹭是一首诗,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一首诗?让学生说一说,引出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设计意图: 写几句话赞美白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结束了这一课。

【板书设计】 1 白  鹭 诗精巧 适宜(色素、身段)韵味无穷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    2 落 花 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字,理清文章脉络。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特点。

2.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读通读懂课文,分清课文的主次,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1(猜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 自造房屋自安家。

地上开花不结果, 地下结果不开花。

打一植物:花生(板书课题) 2.简介花生: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1)落花生名字的由来: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在地上开花,地上结果,唯独花生是在地上开花,地下结果,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

(2)演示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3.作者简介: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

4.师:我们今天学习第2课《落花生》。

设计意图: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用谜语导入,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分清主次。

1.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吩咐 榨油 茅亭 播种 石榴 爱慕 矮小 2.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生自由朗读) 生:我觉得是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来写的。(师板书) 3.出示课件3(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事情,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了解文章围绕花生写的四件事。

1.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2.收花生: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居然”是什么意思呢?(表示出乎意料,竟然。说明他们很高兴。) 师:谁能用这个词造句? 生:小明平时成绩很差,可这次考试居然考得很好。

3.吃花生:结合插图说说父亲还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 4. 议花生: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5.这几部分中哪一部分是详写?(议花生,因为议花生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四、总结。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议花生”呢?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父亲说的话,从中明白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借花生抒发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以及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议花生) 过渡:花生收获了,这一家人居然还要过一个收获节来庆祝,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人呀!默读第3—15自然段,让我们看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收获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

(一)出示课件4: 自学提示: 1.“我们”几个孩子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2.父亲拿什么来与花生进行对比? 3.填表。

  果实 项目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4.父亲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生汇报 “赞花生”(第一次议论) 1.分角色朗读第5—10自然段。

分别请四位学生读哥哥、姐姐、爸爸和“我”说的话,其他人读旁白。

师:你们朗读得很好,读出了一家人的融洽。

2.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父亲第一次议论并填表。

  果实 项目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上,炫耀自己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 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突出花生的可贵。

(三)“落花生” 讨论交流,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1.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预设:我体会到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品质。

2.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师: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相关句子。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印”字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话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 抓住花生的可贵品质,体会父亲教育“我们”的目的。

三、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感悟写法——借物喻人。

(1)师:文章表面上写“落花生”,其实在写人,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

(2)出示课件5: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吗?(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注意要用到所学写法,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①直抒胸怀。赞美你,         。(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②借物喻人。(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等) 设计意图: 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拓展练习,使学生很快学会这种写法,能学以致用。

2.师: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去世,他的确是一个具有“花生精神”的人,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课件6):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2.师总结:其实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也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设计意图: 教育学生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让学生正确地看待桃子、石榴、苹果和落花生。

五、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7(小练笔):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仿照《落花生》的写法,写一写。

【板书设计】 2 落 花 生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略)    (略)    (略)   (详) 借物——————喻—————有用的人 3 桂 花 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

2.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和喜欢桂花、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桂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2.初感桂花的香气迷人。

【教学过程】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作者简介。

1.出示课件1(桂花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3.出示课件2(作者简介):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母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年少时感受过的——(齐读课题)桂花雨。

4.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设计意图: 由题目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资料,使同学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特殊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

3.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 3 :这篇课文先写了作者喜欢(    ),喜欢(    ),接着写了做(    ),最后写了作者离开家乡(    )。

三、初感桂花的美好。

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教学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四、初闻桂花香。

师:的确,那是发生在中秋节前后,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香气迷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4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通过学生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感受“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3.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更香了;我觉得我身上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5.再次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五、课堂小结。

桂花香飘十里,让作者在很多年后还是记忆犹新,但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摇花乐”,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引出重点:在这么多的难忘回忆中,什么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教学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二、体验“摇花乐”。

1.自学品读。

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默读“摇桂花”这一部分(第5自然段),找一找,画出能表现“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的句子。

2.交流句子。

出示课件5: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

4.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6:“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5.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1)师:“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 生1: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生2: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生3:桂花仿佛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萤火虫,纷纷向我飞来。

生4: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2)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    ,落在了你的     ,可以说是落得你    。  (3)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 生1:桂花轻轻落在我头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 生2:桂花落在我的颈上,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 生3: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和嫦娥。

(4)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出示课件7: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快乐、激动、又蹦又跳、手舞足蹈…… 6.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7.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哇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哇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8.出示课件8 :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哇摇,摇出了           。  教学预设: 生1: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

生2: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

生3:摇出了一杯杯飘着桂花香气的清茶。

生4: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

生5: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

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的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同学们身临其境,读出情味,心驰神往,领会其精妙所在。

三、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1.提出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搬到杭州后,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里还有什么?(板书:思念) 出示课件9: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3.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出示课件10: 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 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写话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

四、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11: (1)(音乐响起,师深情诉说)正如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给予他年说梦痕》中所说: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出示课件12: (2)文中如她在《家乡味》中说的: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2.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琦君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涟涟。其实琦君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设计意图: 最后适时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3 桂 花 雨 爱桂花——香摇桂花——乐思桂花——情思乡情    4* 珍 珠 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待”。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与交流感悟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2.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3.抓住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鸟语倾听,诗歌引读。

1.鸟语倾听。

出示课件1:让学生欣赏一段鸟儿清脆悠扬的鸣叫声。

2.诗歌引读: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儿吗?林间欢飞的鸟儿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与鸟有关的文章《珍珠鸟》。(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冯骥才,他曾养过一对珍珠鸟,鸟儿给他带来的生活乐趣。你们想了解一下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吧。

二、初读课文,直击信赖。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2: 待(dài)(对待)(招待)(待遇) (dāi)(待一会儿)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读后指名交流。

3.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简单了解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

外形: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背后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个性:胆小,是一种怕人的鸟。

4.作者通过自己和珍珠鸟交往的经历带给你什么启发?(“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粗知即可。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梳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又由鸟的外形特点、鸟的习性,引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话题。

三、品悟“我”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1.出示课件3: 自学提示(一) (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 (2)“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 (3)默读课文,画出并体会相关的内容。

2.学生交流并找出“我”精心呵护、照料珍珠鸟的语句。出示课件4: (1)悉心照料: “我把鸟笼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2)尊重: “我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3)宽容: “我不管它。”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 (4)关爱: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 从作者的这些行动上,你又读懂了什么?对“信赖”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3.回顾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们交流蕴含着作者爱鸟情感的语句。

四、雏鸟对作者的信赖。

1.出示课件5: 自学提示(二) (1)作者这样关爱鸟儿,鸟儿有什么反应呢? (2)珍珠鸟与“我”的关系有了什么变化? 2.学生交流反馈。

(1)四周——屋里——桌子上——肩上 (2)开始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设计意图: 简单地感悟鸟对人的信赖,为后面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作准备。

3.从刚才的句子中,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预设:淘气、可爱、活泼。

4.出示课件6: 自学提示(三)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些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预设:“小脑袋、小脑袋探出来”等词语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

设计意图: 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

5.出示课件7: 想象交流:这可爱的小家伙从一开始怕人到最后完全信赖人,还把“我”的肩头当作了            。  (它舒适又温暖的巢;它软软的小床;温暖的港湾;树干……) 五、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课件8:“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

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下,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并由此拓展到生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写出感受。

2.用本文学到的写法写一个状物的小片段。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教学目标】 1.善于发现班级中不好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2.小组交流,制定班级公约。

3.养成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善于发现班级中不守规则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教学难点:学生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多么快乐,我们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建设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完成,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大家来维护。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制定班级公约做准备。

二、审题。

1.出示课件1(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自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2.出示课件2: 什么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为了让集体更文明,班级更美好,我们可以针对班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班级公约,通过班级公约的形式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督促我们改正不良行为。

三、指导。

1.回顾班级取得的成绩,找找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讨论班级公约。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共同遵守哪些规则? 4.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持人组织。

5.教师相继点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补充。(课堂、下课、做操、上下学、过马路等方面) 6.教师总结,学生干部在一旁记录。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制定公约来约束自己。

四、拓展与总结。

1.请同学们课后试着为班级整理一份班级公约。

2.把班级公约用笔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3.总结:班级是我家,荣誉靠大家。今天我们已经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制定了班级公约,我相信全班同学会遵守班级公约,使我班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设计意图: 通过抄写,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该遵守的规则。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目标】 1.通过细心观察和切身体验,了解心爱之物的外形、如何得到的、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等,并能融入自己的喜爱之情。

2.引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并给予写作方法的指导。

3.在习作的过程中,自然、贴切地表达喜爱之情,激发爱惜心爱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清楚介绍心爱之物的外形、如何得到的、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说说你最喜欢的物品是什么? 2.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写自己的心爱之物,有什么要求呢? 设计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明确要求。

1.出示课件1:学生读习作要求。

2.这次习作的内容可以写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点拨:“我的心爱之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玩具、艺术品、学习用品等。

3.有什么要求呢? 学生汇报:写样子、如何得到的、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把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审题,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本次习作。

三、写作构思。

出示课件2: 1.心爱的动物。

(1)想一想冯骥才眼中的珍珠鸟是怎么写的。

主要写了珍珠鸟的外形和作者怎样呵护珍珠鸟,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最后人鸟融为一体,笔尖流出自己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写外形,通过动物的生活习性,表达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心爱的植物。

(1)琦君是怎样写桂花雨的? 写桂花树的树、花,重点写了桂花的香味和摇花的乐趣。

(2)许地山的《落花生》重点写了花生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3)写植物的生长、花的香味、枝叶的特点等。

要讲清楚它的特点以及由这个东西产生的联想,能够让别人通过你的文章体会你的思想感情。

3.心爱的艺术品。写样子、如何得到的、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 明确学生的习作思路。

四、例文引路,学习方法。

1.教师过渡:同学们讲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篇例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有条有理地介绍给大家的。

2.出示课件3: 我的心爱之物 人人都有心爱之物,有的人的心爱之物是美味可口的菜肴,有的人的心爱之物是小玩具,有的人的心爱之物是小巧玲珑的橡皮……而我的心爱之物则是一只可爱的小玩具熊。它长着一个圆圆的脑袋,两个半圆的耳朵,一双明亮的眼睛,正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小鼻子。嘴巴呈半弧状,似乎在对我微笑呢!它的脖颈上系着一个用一条绣着无数棕色小熊的布绑着的蝴蝶结,活像一位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它还有两只小手和两只短脚,可爱极了!我给它取了一个活泼的名字 ——乐乐。

乐乐是我学习上的好伙伴。当我学习遇到难题,不想动脑筋思考时,只要一看到乐乐那一双鼓励的眼神,我的懒散便顿时烟消云散。当我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正在沾沾自喜时,乐乐便像一位老师,直直地站立在那里,仿佛在说:“你要继续努力,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当我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气馁时,乐乐摇身一变,成了我的知心好友,说道:“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它只是检测你学习的结果,看看你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这次你考不好,说明你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你应该分析失利的原因,不能因为考得不好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乐乐在我的生活中更是不能缺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妈妈和弟弟误会我了,我很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谁让他们是我最亲的人呢?此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乐乐。我跑进卧室,怀里抱着乐乐,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待我气消了,再望一眼乐乐,它依旧是面带微笑,似乎所有的困难在它面前都不值一提。此时我想:我一定要学习乐乐,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重重“危机”。啊,是乐乐给了我启发! 乐乐,我想对你说:“谢谢你!” 3.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篇例文,思考几个问题。(1)小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来介绍他的心爱之物的?(2)表达了小作者怎样的情感? 4.从“心爱之物”的外观、作用等几方面来说。

5.师:再读例文,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设计意图: 明确范文的写作方法,从中学会这种写法。

五、学生习作,教师点拨。

1.师:写作的时候,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分几个部分介绍一件自己的心爱之物,要求内容写清楚。

(2)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得更生动。

(3)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留意,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指导完成习作。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多个句子的对比,找出多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蝉》,把握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虞世南,理解并背诵《蝉》,体会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古诗《蝉》,体会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教学准备】 1.收集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关于诗人虞世南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2.出示课件1: 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设计意图: 回忆单元训练点,进一步巩固、复习。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

出示课件2: 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1部分,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1)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3)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作什么?(板书:对比) (4)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 体会文章中的写法,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看课本“词句段运用”的第2部分。

出示课件3、4: 1.比较每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2.(1)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拓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 (2)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态度、气度的意思) 3.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叫作“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设计意图: 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 这件事情总算有眉目了。)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出示课件5:列举含有“蝉”的成语。

(1)噤若寒蝉:闭口不作声。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形容不敢作声。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后面正想吃它。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3)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2.出示课件6、7: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初唐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历任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家” 。

(2)写作背景:受太宗知遇之恩而作。

3.注意读音、节奏,五言诗朗读节奏的划分。

4.大致理解诗句内容。

出示课件8: 第一句: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着清澈的露水。

第二句:悦耳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第三句:因为它居在高树上,声音自然传得远。

第四句: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传送。

5.品读诗句。

出示课件9、10、11: (1)一、二句描写了蝉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蝉的形状、食性和声音。

暗示自己身份高贵和品格高洁。

(2)联系全诗说说“高”的含义。

高: ①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②指品格高洁。

(3)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作者认为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强调人格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热情赞颂。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6.学习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洁的人。

7.总结。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8.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词句段运用 一词多义   蝉 托物言志 品格高洁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