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内容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1-28 14:18:56     阅读:

开题报告  

题目: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是适应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种思潮和社会与学校教育改革运动。  

它对传统的主流中心课程知识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传统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优势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族群。这样不仅对主流之外的族群的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挫伤,而且对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有负效应,使他们错误地形成自身的优越感,对各民族、群体间的关系形成误解;

也排除了他们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他们对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与发展。而对主流以外的学生而言,由于学校课程未反映他们的文化,会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学习动力,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形成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学校文化间的断层。因此多元文化要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利与机会,让学生理解和学习如何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去接纳和欣赏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差异,使他们适应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多元文化适应力,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懂得合作、重视能力与态度的协同,最终使社会多元共生,在文化的继承与选择中实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就会止步不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由全国人民包括各少数民族同胞的实践和摸索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各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今天。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民族文化,不顾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一味的讲究主流文化,使课程失去了民族性和多样性。课程内容中很少或几乎没有反映少数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知识,更何谈专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造成现今我国不少在汉族地区出生和就学的少数民族儿童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更不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而汉族学生对这些知识则更加缺乏。今天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我们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民族文化互相宽容、包容、谅解、和解,但同时要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和差异化多样性的特征。  

    因此我们要倡导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即我们进行教育的内容,除了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的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加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识。  

2.民族团结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应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民族团结教育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祖国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 ,有利于实现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1.0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全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4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19个,还有民族乡1356个,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3.75%。我国有9个省、自治区与周边17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有30多个民族是跨境民族。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和宗教反动势力一直插手于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把少数民族作为他们拉拢分化、和平演变的对象,把民族自治区域作为他们分裂中华民族,制造“两个中国”的重点,不断进行种种罪恶活动。同时自古以来民族自治区域就与周边国家有着相当广泛的贸易、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联系。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能否快速全面发展,对于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区域的向心力和抵御外部反动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渗透的能力,建设强大的国防,巩固祖国的统一,确保边疆的安全,促进边疆地区社会的繁荣发展,也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国家战略意义。  

同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让我们看到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当今,全球世界政治还未能超越冷战思维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时代,还未能摆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影响,还未建立起一种平等、协商、合作、共处的新型世界政治秩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惟有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  

如今,世界各国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都是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都开民族文化课,要求各民族学生从小了解本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语言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家的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培养各民族学生共同相处交往的素质,并把各民族学生学会和睦相处作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本国多元文化的教育交流进而形成国家统一意志,成为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各国培育国家统一意识的新趋势。  

我国在当前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必须从小学抓起,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各民族青少年小朋友从小树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3.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是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  

首先,1994年,我国开始在天津市的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试点活动。2000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09年5月11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会议要求各地要认真归纳总结自1994年试点、2000年正式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来,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要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其次,2000年开始的我国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在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又指出,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然而回顾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历程,民族团结教育实施的现状并不如人意,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实施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民族文化是地方的特色知识,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开发本民族文化知识是建设地方特色课程的需要,也为我国课程知识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课程文化空间和制度保障。  

再次,据调查和了解就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关于课程的研究很少,基本限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这些在国内,除了政治学、文化学、民族学研究外,还出现了部分学者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总体上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以后的继续研究无疑是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研究意识逐渐增强,但研究成果偏少,政治学、文化学、民族学视角研究相对多,而以教育学视角研究相对少;

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的研究多,而非民族地区和汉族学校的相对薄弱;

单一地区和民族的研究多,而跨地区和民族的相对少;

经验操作性研究多,而理论建构性研究少。概言之,对国内各地区各民族小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比较薄弱,甚至空白。  

在国外,则主要从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课程视野进行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中,尽管渗透些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相关问题,但毕竟不属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直接研究,更何况,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课程本身也存在一些“目的还是手段、调动还是抑制、集中还是隔离、保守还是创新”的困惑。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论文通过检索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检索和考察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地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历史、现状及影响要素等问题,有助于补充从教育学和课程论视角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补充,有助于拓宽教育文化学和课程论的研究领域。  

2.实践意义  

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并不如人意,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重视这门课程,更何谈开设专门的课程。  

并且这种现状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情形,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的实施情况相对于汉族地区和汉族学校要好。本研究通过青岛市和呼和浩特市为例对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汉族小学和民族小学的民族团结课程开发历史演变、现状以及课程开发的影响要素等进行比较分析,为更好的促进各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提供现实依据。帮助汉族区域的学生更好的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成为合格的本民族成员,担当起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和谐的目标。  

3.推广意义  

以论文中所调查研究的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汉族小学和民族小学为例研究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的各项问题,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汉族学校和民族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分析  

1.主要概念界定  

(1)民族团结:指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以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为前提。实行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精神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一贯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团结,主张国内各民族务必保持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区域自治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禁止任何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中国各民族的团结,是全世界各民族大团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族团结教育:指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规定内容、形式的、明确的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此教育下,学生对国家民族团结的原则、方法、价值等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的活动。  

(3)课程开发:指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或模式。在课程开发中,要根据社会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和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对课程体系的不同学科、科目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配合,及学生、教师和各种学习资源之间关系的组织与配合,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它本身是无休止的工作过程,又是周期性较长的工作。  

(4)跨文化比较:这是人类学中文化进化论者广泛使用的方法,运用传统的历史资料和第一手的民族志材料来提出和证明他们的理论观点。  

2.其他相关概念的分析  

在课程开发中,如果课程体系变化过快,会给教育过程带来不稳定因素;

若是课程体系较长时期不变,会产生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解决“稳定”与“发展”这对矛盾关系是课程开发工作中的关键。若是超前进行课程开发,用不上自然是浪费;

若是滞后进行课程开发,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影响教育发展,也是浪费。好的办法是两者结合起来,找到有效培养人才的方式或称课程开发的结合点。具体地说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为核心,以教育的社会需求为课程的价值导向,以适应社会及发展为目标来构建课程的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环境,规定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以求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

  

(二)相关文献综述  

1.现状  

(1)国外  

民族团结教育主要从多元文化教育进行研究。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移民增加,国家民族人口的构成复杂化,各种不同的文化发生冲突,使西方国家的种族问题成为教育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传播民族平等,消灭种族歧视,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与合作,于是在这些国家以民族团结教育为目的多元文化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其宗旨在于协调一向存在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民族和文化差异,扫除文化障碍,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促进民族间的平等也合作。例如: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种族歧视,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种族平等与文化共存,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发展在观念上与种族歧视和偏见作斗争,倡导平等的多种族教育。从总体看,其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西欧“一体化和多元化相结合”模式,该模式既协调民族与文化差异,扫除“文化障碍”,又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一是北美和澳大利亚采取的“文化共存”模式,该模式偏重于强调社会中不同民族(或集团)文化各自在教育中的独立价值与地位,而对这些文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忽视。(尹可丽.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1999(3):81-84.)  

民族团结教育主要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视野进行研究。  

以美国为例,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与其用强行手段将多种文化统一于一种文化,对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还不如让各种文化并存、共处、自由发展,并通过自由发展逐步形成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的文化观念。多元文化都以建设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但不能危害社会的稳定。现在美国不少学校正在进行试点和探索,力图在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上体现“多元文化”精神。有的学校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如举办民族艺术节、民族文化展览等,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各民族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相互交往和了解,以达到各民族和睦相处、保持国家稳定、共同发展的目的。(韩永久,阿布都,刘成刚.美国少数民族教育见闻[N].借鉴之窗,101-105.)  

加拿大各省教育部在政府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则鼓励各民族社区将本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学校的现行的课程中。校长和教师有充分自由根据学校所在的民族社区的社会文化、民族习俗、教育传统的特点,并结合各个学校具体的师资条件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更具体的课程设计,甚至开发校本课程。同时宪法规定,各省政府具有制定教育政策和在本省实施所制定教育政策的权利,各省的教育部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同加拿大政府所颁布的教育政策相结合,制定和开发适应本省民族特点的教育大纲课程体系课程教材。(梁俊青.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对内蒙古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6):102-105.)  

在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渗透些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相关问题,但毕竟不属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直接研究,更何况,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课程本身也存在一些“目的还是手段、调动还是抑制、集中还是隔离、保守还是创新”的困惑。(张人杰.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26-527.)  

(2)国内  

政治学视角:  

胡凯、刘勋昌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对全社会加强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应通过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和深入民族地区宣传等途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1):36-39.)  

民族学视角: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民族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叶缤主张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关荣历史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崇高精神;

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学生明确当代爱国主义的主体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进行民族工作取得光辉成就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使命感。(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J].新疆社会科学,2007(4):71-74.)等,  

文化学视角: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全盘否定;

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部继承。正确的态度应是在对民族文化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文化的继承。而继承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立足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只有立足于时代和民族的需要,并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继承,才是对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自主创新的能力。(杨顺清.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则与政策浅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32-37.)  

教育学视角:  

沈成军提出了新时期如何搞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五个方面:优化环境,着力解决认识问题;

明确职责,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全面推进的问题;

规范管理,着力解决好活动课规范开设的问题;

结合实际,着力解决好活动课单一,单调的问题。([N]中国民族教育,2003(4):26-27.)  

此外,教育学视角还有孔翠芳(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解析民族团结教育[J].文化学刊,2010年1月第1期:55-58.)、黄新平(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57-58.)、 金志远(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整合的民族教育课程知识观[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131-139.)、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M].民族教育研究,2007(1):50-56.)等人的研究。  

2.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以后的继续研究无疑是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甚少;

研究意识逐渐增强,但研究成果偏少;

政治学、文化学、民族学视角研究相对多,而以教育学视角研究相对少;

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的研究多,而非民族地区和汉族学校的相对薄弱;

单一地区和民族的研究多,而跨地区和民族的相对少;

经验操作性研究多,而理论建构性研究少。概言之,对国内各地区各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比较薄弱,甚至空白。  

此外,通过查资料发现,关于山东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历史演变状况的资料基本没有,而就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资料也并不多。因此,要了解相关的问题,要通过对老教师进行调查。  

3.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试点起步、点上深化 ,面上扩大、全国推行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尝试、总结提高、形成定势的过程。目前,教育部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行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虽然各地的情况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有的地方刚刚起步,有的地方尚未开始,有的地方在认识上、重视程度上以及措施上有待提高。然而任何意义上的课程施教都需要一个过程,而良好的开端则是良好过程的起点,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课程实施的良好开端对我们更广大地区的民族团结课程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使得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民族地区、民族小学和汉族地区、汉族小学在课程开发中的种种差距,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比较研究为视角,以“平等”与“差异”为切入点,为促进各族文化的平等发展,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小学为例,调查研究其民族团结课程开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描述,即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历史状况是什么?现状是什么?各学校开不开设民族团结课程?开设什么类型的课程?怎样开设?解释,即研究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怎么开设此类课程?预测,即研究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时怎样的状况。规范,即研究民汉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应该怎样?(目标、内容选择、结构等)  

(二)研究目的  

1.通过检索和考察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的历史与现状,对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要素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的异同及影响的文化因素。  

2.通过比较异同及文化因素的基础,从中提炼出课程开发理论范式,为提高民汉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的整体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  

1.民族团结教育基本理论。本部分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特征、原则、方法和价值等问题进行检索、界定和探讨。  

2.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历史演变。即对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就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历史特征及文化影响因素进行检索文献和访谈调查。如:建国以来本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不开设?开始哪些方面的课程?怎么开设?老师和学生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了解吗?学生感兴趣吗?  

 3.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即对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就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现状特征及文化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如:本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吗?以什么方式开设?课程内容是什么?老师和学生对各民族的风俗文化了解吗?感兴趣吗?  

4.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比较。即对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就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特征及文化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多渠道搜集相关的专著、期刊、图书、资料,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和现在有所了解,对所要研究地区的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历史特征及文化因素有所了解。从而发现问题,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法:(1)问卷法:自编学校领导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来了解各个小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要素。(2)访谈法:通过对老教师、学校领导,教师访谈了解本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的历史与现状及课程开发要素;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本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汉族小学和民族小学课程开发要素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地区汉族小学和民族小学课程开发要素的不同,以及汉族小学和民族小学课程开发要素的不同。  

    最后,将所得数据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四、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教育文化学和课程论视角扩展人们对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的认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进行探索。  

2、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以跨文化比较方法,探索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不同文化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方式,对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课程开发引导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和现实中的指导。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开题报告: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