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内容

近代学生社团发展中的文化基因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0 06:05:55     阅读:


  摘 要: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文在对影响近代中国社团发展原因的梳理中,探讨高校社团文化在其发展中的主要的功能与作用。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时,通过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探索,明确变革社会中文化基因的影响力。
  关键词: 文化 学生社团 社会转型
  一、民族文化心理影响下社团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掀起,中国千年的文化自信在洋枪利炮下,被销毁殆尽。国人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向西方学习以自强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潮,以“中体西用”、“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思潮先后在中国社会出现。一直为中国知识分子信奉的“内超越”之路,即在自省中追求人伦和宇宙秩序的和谐的思想,转变为对“外超越”的追求。
  作为社会变革的发现者和承担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极力倡导群体观念,企图用积极的政治参与唤醒国民,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今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1]主张向西方学习“彼西人之为学也,有一学即有一会”。1895年,“强学会”成立,并创办《强学报》,确立“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的办报宗旨[2]。“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之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3]。几年中学会之风遍天下,形成了“学会林立,万众沸腾”的局面。
  社会的剧烈变化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近代性质的学生社团逐步形成和发展。日俄战争爆发后,留日学生邹容发起了中国学生同盟会,进行拒俄运动。1905年,抗俄铁血会创立,爱国学生以京师大学堂为宣传阵地,分析国际局势,号召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挽救国家危亡。社团组织作为新的社会联系纽带,从一个方面整合了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二、近代学生社团中的文化精神
  1.营造思想自由的文化氛围。
  为实现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国人对自我和国家发展的认知在不断演进变化中。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到对制度、文化的反省,最终以《新青年》的创办为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在发刊词中,陈独秀指出:青年是中国社会“新鲜活泼细胞”,要积极从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对社会进行改造。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里的知识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心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北大,蔡元培任职校长后,坚持“学术本位”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大学为揽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4]大学不再是满足社会功利性需要的一种制度和机构,而是社会理想的倡导者,学生可以在此自由听讲、组织社团,“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培养历史和社会责任感。
  为贯彻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信念,蔡元培随后在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创办学生刊物《新潮》月刊的学生社团——新潮社诞生。一群怀着“救亡图存”和“文化启蒙”远大抱负的青年学生以《新潮》杂志为阵地,希望通过文学革命宣传政治理念,以“文化启蒙”探索社会改革。新潮社在创立之初,就公布了自己的组织章程和干事职能分配。这是一个“同人集合同趣”的社团,下设编辑部和干事部两个部门,均为3人编制,任事者由社员选举产生。编辑部和干事部都设主任编辑、编辑、书记各1人[5]。通过创办的刊物,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社团运作的新模式。
  2.以历史使命感为核心凝聚力。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大变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思想文化价值标准的多元化,让广大进步青年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意识到了变革社会、振兴中华是历史赋予他们新的使命。
  由于社会各阶层都有着不同的信仰,爱国志士们从对中国社会不同的认识出发,结成了不同的社团,并通过各类刊物的发表宣传自己的思想和政策主张。1919年,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这是五四时期社团活动持续时间最长、会员最多、分布最广的团体,学会的目标是“欲集合全国青年,为中国创造新生命,为东亚辟一新纪元。最终创造“少年中国”,“即适于二十世界之少年中国是也”[6]。作为社会活动的先驱者,李大钊于1920年倡导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规定:“对于马克思学说研究有兴味的和愿意研究马氏学说的人,都可以做本会的会员。”[7]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社会主义的阵营。此后他又发起社会主义研究会,通过开展各类的讲座、辩论会等多种方式传播社会主义,为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提供场所和支持。五四时期的“每一个社团都有它的思想灵魂——无论是科学的还是谬误的;每一个社团也都进行过宣传或实践——无论其成功还是失败”[8]。
  三、对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启示
  1.核心精神的引导和激励。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变化的大背景,同样也影响着各时期社团的创立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希望探求真理、改造社会,开始以社团的形式组织了起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当时北京大学的新闻研究会、新潮社等学生社团都以开创性和独特的见解,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子,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都离不开整个校园文化的引导。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织参加的团体组织,在实践中必然存在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完备、章程不合理等众多问题。当下,一些高校对社团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支持,也没有充分将社团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思考,这些都导致其失去了中心凝聚力。對于一个社团的成长来说,社团文化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9]。社团必须有文化精神、指导思想,用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社员,形成共同的目标感和使命感,这样,组织成员才能为实现社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近代学生社团发展中的文化基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近代学生社团发展中的文化基因.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