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内容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0 06:17:16     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高校德育日益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表现分析,探索出一条消解高校德育工作困境的道路。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冲击 对策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的契机,网络不仅丰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突破了高校德育工作时空的界限,同时也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途径。网络文化的流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网络道德的扭曲、人际交往的疏离甚至人格的扭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效应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的流行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往往与中国青年大学生头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观念形成冲突,很容易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扭曲,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要比中国的好,容易形成西方化的倾向,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
  2、网络文化易引起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扭曲。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许多东西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使大学生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迥然不同,他们在网络中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执行的是与现实社会相异的双重道德标准。据笔者的一份调查显示:有31.4% 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 的大学生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 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35.1% 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16.1% 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等等。
  3、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疏离。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个体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网上交际,人与机器的接触日益频繁,同他人的现实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从而使得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日益淡薄。
  4、网络文化的流行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无与伦比的自由空间,在网络空间,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大学生可在网上尽情地狂放和宣泄,从中体验现实社会中难以寻觅的乐趣。过度放纵使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成了“上网”的瘾君子,有甚至逃学后吃住在网吧,严重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负效应的原因在于传统德育对网络文化的不适应,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性与传统德育理念主导性的矛盾。在现实社会中,虽然道德因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个特定社会却只能有一种道德居于主导地位,其他道德则只能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它是网络成员自主自愿互联而成的,其成员之间的需求与偏好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他们一开始就是抱着同一个目的串连起来的。因此,彼此之间行为的共同点就是“求同”,除了为此必须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们不需要、也不强求具有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统一的道德。
  2、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与传统德育方式单向性的矛盾。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没有法律规范。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
  3、自我教育意识和传统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模式只强调对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发展的畸形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格发展的单向性和畸形性;第二,传统的教育方式限制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和超越意识的发展,使学生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去怀疑、发展和创造知识,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低下;第三,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学生主体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与需求,直接造成学生情感的缺失和猎奇心理的急剧膨胀。
  4、思维方式的现代性与畸形性之间的矛盾。思维方式的现代性与畸形性是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是网络自身矛盾在大学生网民的主观世界中的客观反映。所谓思维方式的现代性就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在学习、运用和探索虚拟网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现代性、高效性、创新性和多维性是其根本的特征。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问,并且以其特有的虚拟性、交互性、符号性、图像性、时空延展性等特征,拓展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空问,同时也造就了当代大学生网民这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然而,由于网络自身的矛盾性也造成了大学生网民思维方式的畸变,即指网络行为主体在进行网络行为的过程中,受到网络本身超形象化等特征的作用而造成了思维方式的劣化,片面性、封闭性和极端性是其表现特征。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负效应的消解对策
  
  1、建立新型的德育网站。政府部门应协同有关教育机构及高校开设一些大型的党建、团建网站,建立一些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网站,通过学习、交友、就业、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切实为大学生服务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同时与一些知名的优秀网站合作,推出网上大学生系列活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网站知名度大、点击率高的特点迅速扩大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范围,又可以影响德育网站的建设方向,还可以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节约思想教育工作成本,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2、优化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成为网络德育工作者,既要掌握和运用网络文化,以娴熟的网络文化水平吸引大学生,又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网络道德影响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3、创建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为道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模式应是在平等轻松的情境下引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使教育者与大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注重的是风格的平等与交互性,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4、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手段。网络信息量大、速度快,又能提供大量的文本与超文本信息,实现声、像、文字的结合。要在“两课”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美]杰克•D•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周 敏:《诚信危机与教育》,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2。
  
  王 雄: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